本刊記者李丹丹
節肥增效 提質增產促中國農業轉型升級
——直擊2017CNCIC全球特種肥料大會
本刊記者李丹丹
5月29日,2017CNCIC全球特種肥料大會在北京盛大開幕。會議由中國化工信息中心和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主辦,雅苒國際和湖北新洋豐聯合主辦,智利化學礦業公司和以色列化工集團特種肥料協辦。會上,來自國家部委、科研院所、企業等專家領導詳細解讀了宏觀經濟政策、分享最新前沿科研成果以及特種肥料應用上的經驗。本屆會議吸引了來自30多個國家的40余家國內外領軍企業參展、洽談,為農業轉型升級注入強大力量。



近年來,化肥行業受產能過剩、產品同質化嚴重和各項優惠政策陸續取消等因素影響,化肥生產成本逐年上升,經濟效益持續下滑,特別是傳統肥料領域,產能過剩矛盾日益突出,化解過剩產能任務艱巨。據中國化工信息中心統計,2016年中國尿素產能約8000萬噸,產能利用率78%;磷肥產能約2370萬噸(折純),產能利用率69%;復混肥料產能利用率30%,傳統化肥行業發展舉步維艱。
中國化工信息中心副主任揭玉斌大會致辭中指出,國家相繼頒布“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關于推進化肥行業轉型升級發展的指導意見》《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等相關政策,在國家大力推動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化肥行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高效和環保的特種肥料迎來發展好時機。
我國水溶肥起步較晚,但由于節水省肥、使用方便,在提高肥料利用率、節約農業用水等方面優勢顯著,近些年得到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節水處處長杜森指出,國家高度重視水資源的高效利用,要把農業節水作為方向性、戰略性的大事來抓,要大力普及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加大水肥一體化農藝技術的推廣力度。水肥一體化在實際應用當中,表現出來很多優勢,一是可以直接將肥料供應到植物的根區,減少浪費;二是可以實現少量多次、均勻持續,不斷地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三是可以在作物生長后期提供養分和水分,對于提高作物產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還可以自動控制,實現信息化、物聯網技術相結合,達到省工省力的目的。
近些年,特種肥料領域中,水溶肥以勢如破竹的發展獨占鰲頭。中國化工信息中心咨詢CEO黃音國表示,2016年水溶肥產量350萬噸,較上一年增長10%,目前已登記的水溶肥品種數量達到9124個,登記企業數量多達2980家。國內水溶肥企業主要有進口公司、專業生產公司和傳統化肥企業三類。外資水溶肥企業集中度很高,Yara,ICL,SQM,HAIFA,COMPO占所有外資水溶肥在國內的市場份額80%以上;專業水溶肥企業市場較為分散,萌幫、芳甸等國內知名專業水溶肥企業僅僅占不到2%的市場份額;傳統化肥企業如新洋豐、魯西化工等利用公司原有的化肥產品營銷渠道推廣產品,走在轉型升級的前列。
但是,目前水溶肥行業生產企業眾多,市場占有率均不高。進口品牌由于對葉面營養吸收機理、噴施理論研究投入較早,對高效助劑和有機活性物質的研究水平明顯高于國內企業,研發水平普遍偏高;但大多數進口公司需要借助國內經銷商推廣,自身不具備完善的營銷網絡,而且品牌溢價、運輸成本等原因導致產品售價偏高,影響用戶使用意愿,短期內實現國產化很難。專業水溶肥生產企業在水溶肥行業經營多年,擁有成熟的市場和客戶群體,但是規模較小,如河北萌幫產量僅為10萬噸/年,原料采購、品牌建設、市場營銷方面均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區域性企業較多。傳統化肥企業由于自身生產尿素、工業一銨和磷酸二氫鉀等原料,如魯西化工、云天化、湖北祥云等,具有明顯的原材料優勢,而且大型企業通常擁有覆蓋面較廣的銷售網絡,營銷渠道豐富,原有產品可以和水溶肥產品產生協同效應,捆綁營銷;但是由于起步較晚,目前仍處于行業初級階段。
因此,水溶肥行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國家、企業、經銷商以及農戶的共同努力。杜森提出,國家層面要建立客觀公正的實驗示范和評價體系,讓農民用得放心;企業要全面提升產品質量,現在水溶肥料處于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市場上產品種類較多,很多產品在品質上還有一些不足,產品質量需要進一步提高;還要構建水肥一體化施肥體系,通過加強技術指導、技術服務,特別是企業應積極參與,為農民提供更好的灌溉、施肥和水肥一體化服務,各方共同為農業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展商現場互動
生物刺激素:生物刺激素的概念引入中國相對較晚,但憑借其提高作物抗逆性、增加作物產量等優勢,近些年發展迅速,尤其隨著國家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的開展,生物刺激素以及含有生物刺激素的肥料將迎來大好時機。
生物刺激素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逐年上升,康樸新肥科技亞太區和太平洋區域總監Mr.Oreopoulos Constantinos介紹,生物刺激素全球范圍內具有18億美元的市場,2021年預計達到3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10.4%,主要的增長驅動力來自亞太地區和南美地區的市場。2017~2021年,預計傳統肥料的年復合增長率市場僅為1.6%,生物刺激素未來幾年的市場非常廣闊。
中微量元素:近些年,基礎肥料的大量施用使得作物產量不斷提高,對中微量元素肥料的需求日趨迫切。中微量元素主要包括鈣、鎂、硫、鐵、錳等,植物的正常生長發育離不開中微量元素。
土壤中缺乏中微量元素是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問題,美國弗羅里達大學李允聰教授指出,美國和加拿大等國家由于施肥太多造成中微量元素缺乏。據國際植物營養研究所統計,美國大多數州的土壤均缺少硫元素,2015年美國缺硫的面積達到1600萬公頃;加拿大的實驗結果顯示,10%~40%的糧食作物是由于硫元素而增產。
目前,大量元素氮、磷、鉀市場飽和,集約高產的農業生產,導致土壤微量元素缺乏,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作物產量和肥料效益。隨著環保意識的加強和化肥減量增效的推廣,中微量元素肥料有望迎來快速發展。
微生物肥料:近年來,國家大力扶持微生物肥料行業,未來一段時間內,國家計劃投入100億人民幣以上,用于微生物領域的研究。要解決土壤的質量健康、提高肥料有效性及利用率,離不開微生物的參與。微生物在作物的整個養分循環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國微生物肥料有農用微生物菌劑、生物有機肥以及復合微生物肥料三類產品,已成為“十三五”生物產業發展的重點產品。農業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種質檢中心李俊主任介紹,生物肥料產業近十年得到了持續快速穩定發展,2015年以后,微生物肥料大概以每年10%的速度在發展,預計到“十三五”末期,年總產量比現在翻一番,達到3000萬噸左右。
微生物肥料行業應建立技術創新體系,形成行業龍頭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有創新能力的平臺,持續為國家農業發展貢獻新的力量。
作為特種肥料領域的重要成員,緩/控釋肥料憑借其可實現養分緩慢釋放以及養分利用率高等優勢,近些年發展勢頭迅猛。金正大集團陳宏坤副總裁介紹,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緩/控釋肥料生產和消費國,年產能超過700萬噸,產量占世界的1/3,占我國化肥用量5%,年增長率高達25%。
但目前我國緩/控釋肥產業仍存在諸多不足。吉林農業大學高強教授表示,緩/控釋肥產業雖然發展迅速,但規模整體較小,對農業增收節支貢獻有限,而且目前工藝和質量參差不齊,個別企業為追求利潤,產品質量無法保證。
針對以上問題,突破一批新型綠色環保緩/控釋肥料和穩定性肥料關鍵技術,實現產業化生產和規模化應用,建設國際一流的研發平臺及團隊至關重要。
目前,我國處于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時期,化肥行業的轉型升級正在面臨重大的轉變,農業以及化肥行業必須從單一追求高產向高產高效可持續發展方向發展。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院趙秉強研究員提出,肥料行業的健康發展,應該建立以農業需求為導向的肥料產品新體系。針對我們國家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蔬菜作物、果樹作物四大作物系統,根據生產體制,建立作物專用肥產品體系,建立國家以農業需求為導向的產業新體系。
我們國家肥料產業任重而道遠,既要作物高產、高質量,又要實現土壤以及環境的可持續利用,必須通過技術創新改善肥效,促進整個中國肥料產業轉型和升級。

展商現場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