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仁、勇”的修煉中培養學生核心價值觀:感恩所有,學思合一,在感恩而志于學中促“知”;誠信為本,納仁于禮,在“信”“禮”修身中為“仁”;每日一新,日行一善,在“新”“善”篤行中見“勇”。
關鍵詞:“知” “仁” “勇” 核心價值觀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初中是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惠州市惠臺學校,積極倡導學生知、仁、勇的自覺修煉,注重提升學生的價值認知和情感認同,注重核心價值觀的熏陶和體驗,并在修煉中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一、在感恩而志于學中促“知”
1.感恩所有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讓我有勇氣作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謝,我一樣會珍惜……”《感恩的心》成為全校學生每天集中演唱的歌曲,目的是讓學生每天感恩所擁有的一切,感恩父母,感恩師長,感恩自然,感恩祖國;更要讓學生為感恩而致志于“學”: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健體,立志成才,報恩父母師長,報恩祖國大眾,報恩天地自然。懷感恩之心,立鴻鵠之志,成為各班共同的心聲。
2.學思合一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對核心價值觀學思合一,“思”——更多體現在價值認知和情感認同。
通過學科教學適時滲透價值觀教育。各學科都蘊含著大量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素材,如《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負數的國家》《黃河頌》最適合滲透愛國情懷教育;《陳太丘與友期》正是守信講禮的最好教材……
通過開展主題活動進行浸潤教育。比如,我們每年一直堅持的《道德講堂》活動,就有非常強的教育感染力和震撼力,圍繞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分別凸顯禮儀、誠信、和諧、友善等核心價值。又比如,緊緊抓住教育契機,紀念中國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天宮二號成功發射,中國女排2016年里約奧運會奪冠,我們都積極開展系列教育活動,激發正能量,共筑中國夢。還有,“我愛祖國,我愛我家”微書信比賽和《讓愛傳出去》演講,引導學生思考家國情懷、感恩勵志,廣受師生歡迎,效果良好。
通過典型示范對學生進行榜樣熏陶。以學生身邊所熟悉典型人物為榜樣,具有無窮教育力量。楊平和名譽校長,親自督建惠臺學校,并以個人名義成立平和獎學金,70歲還攻讀碩士,他的好學精神和行善義舉深深打動學生。惠州好人趙喜昌,惠州市志愿救撈隊隊長,動員全家加入救撈隊志愿服務,整天穿著涼鞋,隨時候命出馬救援,多年來共已救撈300余人,不收家屬一分錢勞務費,被評為中國勞模,受到習近平總書記接見,他也多次來我校做志愿宣講,他身上所折射的價值觀深深打動同學們。還有惠州本土的,敬業奉獻的國家舉重運動員黎雅君,孝老愛親優秀學生楊悠,見義勇為的陳振宇,助人為樂的吳惠嬌……還有本校優秀教師典型惠城區名教師潘春燕、李漢芳,惠州市德威明星班主任姜陳、童善戍,廣東省特級教師邱炯亮,他們都以自己的愛崗敬業、熱愛學生、甘于奉獻,為學生詮釋著人生的價值。當然,本校被評為廣東省優秀學生的林圣楓、邱子萱,惠州市優秀學生的陳慧琳,也同樣激勵和熏陶著每一位同學。
二、在“信”“禮”修身中為“仁”
1.誠信為本
孔子說:仁者,愛人。孟子也曾解說仁為:“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君子貴仁,言而有信。信乃立人之本。為了踐行誠信美德,我們從“社會大學校”中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和思考,詮釋誠信是本、誠信是福的道理;我們更注重“學校小社會”的功能,通過開展班級自主管理和生本小組建設,結合本校《班級自主管理研究》等惠州市立項課題的研究,積極鍛煉學生自由與法治、民主與和諧等社會層面價值追求,以及愛崗敬業、勤勉奉獻、誠信友善等個人層面優良品質。讓學生當家,在誠信中學會合作,在合作中學會交往,在實踐中體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納仁于禮
“不學禮,無以立”,青少年對于禮的修習尤為重要。首先是培養他們對自己視聽言動的克制,合乎倫常、禮節和法度。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克己”是自覺地約束自己。“復禮”是一切言行要納于禮,達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圣人的教誨,至今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比如,“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等等。
更重要的是,青少年對禮的修習,要“里仁為美”,要追求和美。“禮之用,和為貴”,孔子也特別主張禮仁結合,納仁于禮。仁是禮的內在精神,禮是仁的表現形式。仁是禮的最高境界,禮是實現仁的途徑。正如圣人的教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以及劉備的告誡:“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都給予后世以禮的啟迪。
與圣人為友,與經典同行,我們學校十分注重對學生禮儀品德的教育,開展見面禮、開學禮、結業禮、升旗儀式、入團儀式以及孝德、儀德、口德、食德等方面教育,每一樣都有詳細的標準要求,如見面禮,就有駐足、彎腰、問候等“程序”詳細要求。一直以來,師生一致“習禮”“為仁”的價值認同,促進了校園和諧建設,寬容、友善、文明、禮讓蔚然成風,成為校園一道靚麗風景線。
三、在“日新”“日善”篤行中見“勇”
1.每日一新
“知恥近乎勇”。讓學生對照正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與價值觀,形成每日反思、自新的習慣,正所謂“茍日新,日日新,每日新”,每日審視自己,做到“不遷怒,不二過”。也正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都在強調一個人的價值觀念與道德信念的形成過程中的認同與內化、內省與自新的規律,還強調去惡存善的意志和勇氣,更強調持之于恒:“日日新、每日新”。
2.日行一善
心存善即是春。我們心善,還要言善、行善。開展共青團志愿服務隊、黨員義工團、巾幗文明崗活動,開展校園義賣助學、黨員護學崗、社區志愿服務、敬老愛老服務,社區衛生小分隊,交通指揮小分隊,義工助殘,環保美境行動,垃圾分類宣講,送教下鄉,送課下鄉……同學們在一項項服務他人的善行義舉中提升了自己,在踐行核心價值觀過程中體驗和收獲了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