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網上謠傳“過午不食”、不吃晚飯對人健康有益:饑餓可促使吞噬細胞清理體內垃圾。而事實是,人體饑餓時,細胞也處于一種“萎縮”狀態,不但沒有能力去吞噬有害細胞,還會受到損害。
“過午不食”真實的含義是古代佛陀為出家人制定的戒律。在律部中正確的說法叫“不非時食”,也就是說不能在規定許可以外的時間吃東西。據了解,所謂“午”就是中午11點到13點,因此一天中過了13點就不能再吃飯了。
那么古代意義上的“過午不食”適合現代人嗎?古代人的夜生活沒有現代人這樣豐富多彩,天一黑就休息了,能量消耗少。而現代人大多數工作、學習到很晚才睡覺,所以在現有的生活習慣下模仿古人,簡單地把晚餐從三餐中去掉,人的身體只會越來越差。
不吃晚飯危害多
那么,“過午不食”、不吃晚飯對我們的健康有什么不好的影響呢?
1.傷腸胃
胃酸的PH值為0.9~1.5,不吃晚飯,胃酸會傷害、腐蝕胃黏膜,對養胃不利,時間長了會增加胃潰瘍、胃炎發病的風險。
2.影響睡眠
到了晚上,午餐已被消化吸收,胃里自然是饑腸轆轆。如果堅持不吃晚飯,晚上可能會餓得睡不著覺,身體得不到正常休息,第二天身體會感覺很累,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學習效率更低。長此以往,容易導致精神狀態不佳,甚至免疫力低下,疾病也會趁虛而入。
3.更容易發胖
晚上不吃飯,身體需要的能量得不到補充,人體會選擇將新陳代謝放慢,減少能量的損耗,而不是通過復雜的生化反應,把身體里的脂肪轉成能量。因為肌肉消耗能量快,身體就會犧牲肌肉,保留脂肪。肌肉減少,基礎代謝就會減慢,最后形成惡性循環。這時,即使你吃和以前同樣多的食物,身體也會優先儲存脂肪,而不是轉化成能量消耗掉,所以會比以前更胖。
4.營養素缺乏
對于大部分現代人來說,不吃早餐或早餐單一是比較普遍的情況,中午在單位或學校也很少能吃到食物多樣、營養均衡的飯菜,所以晚餐對大多數人來說反倒可能是營養最為豐富的一餐。如果不吃晚餐,早餐和午餐也沒有改善,那么就會帶來一些營養素的缺失,比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一些維生素、礦物質,進而引起身體不適的一系列連鎖反應。
晚餐最好這么吃!
既然不吃晚餐會給我們的身體帶來這么大的影響,那么,晚餐怎樣才能吃得健康呢?
1.清淡為主,葷素兼顧
由于晚上人們的活動量低,能量消耗少,因此晚上的食物以清淡為主,主食以雜糧雜豆、薯類等作為優先選擇;盡量選擇豆制品作為優質蛋白質的補充,肉類最好選擇魚蝦類、禽類等,而且一定要控制好量;蔬菜類以含纖維和礦物質多的綠葉菜、十字花科為好,少選淀粉含量高的蔬菜,如果食用像南瓜、胡蘿卜等淀粉含量高的蔬菜,就要適當減少主食的攝入量;水果不要選擇糖分高的。總之,晚餐要以清淡為主,葷素兼顧,不過量。
2.少油炸,多蒸煮
晚餐的烹調方式要多以蒸、煮、燉、涼拌為主,煎、炸、甜、咸食物最好不吃,或盡量少吃,避免攝入過多的脂肪和能量。
3.用餐時間不宜晚
晚餐除了要以清淡為主,注意烹調方式,還要注意用餐的時間。一般建議晚餐時間不宜超過晚上7點,因為我們胃的排空時間是4小時左右,這樣在晚上睡覺前,胃里的食物基本消化完畢,能使胃得到充足的休息,從而保護我們的腸胃功能正常。
4.七八分飽保健康
晚餐不宜吃得過飽。俗話說,七八分飽保健康,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一是,過飽容易造成能量過剩,引起肥胖;二是,造成胃、肝、胰腺等消化器官在睡眠時還要工作,加重這些臟器的負擔,久而久之,影響身體健康。
但如果有人一定要堅持“過午不食”,那么,為了避免由此帶來的無精打采、體力下降、臉色暗淡等不良影響,建議把古人的“過午不食”做一下改良。首先,早餐要有葷有素,像別人的晚餐一樣豐盛;其次,午餐不能馬虎,另外下午可以吃200—250克左右水果,喝點牛奶或酸奶;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熬夜,晚上一定要早睡,這樣才不至于到最后餓得睡不著覺。
其實,只要我們做到每天攝入的能量不過量,早、中、晚三餐基本按3:4:3的比例合理分配,做到提高早餐質量、午餐不馬虎、晚餐不過量,這樣科學搭配,就不需要“過午不食”了。
(本文轉自科普中國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