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喆
“王健林把國內商業地產賣了八成”“曹德旺去美國建廠賺錢”“郭廣昌繞著地球投資了一圈”……最近一段時間,中國民營企業大佬的商業舉動引發了各種傳言,“對中國經濟沒信心”“轉移國內資產”,甚至有不少人直接喊出“某某某要跑路!”
我們該如何看待民營企業的對外投資行為呢?先看一組數據:2016年,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并購交易金額為2158億美元,較2015年增長148%;中國對美國直接投資達460億美元,是2015年的3倍,投資主力就是民營企業。與此同時,國內民間投資增速顯著下降。去年上半年,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超過六成,全年中國外匯儲備規模下降約3200億美元。
對外投資猛增,對內投資劇減,引發國內疑慮可以理解,關鍵是要縷清事實、正確看待。
開放,既包括引進外資,也包括對外投資。中國企業收購境外相關產業,可以更快地獲取境外市場、資源、技術、銷售渠道,參與全球競爭。我們應該支持那些有實力的企業進行全球資源和產業鏈整合,實現產業升級。
去年底,“中國企業稅費高不高”的話題引發了大討論,其核心就是如何留住本土優秀企業和企業家。目前,中國周邊不少國家都以更低的人力成本、更優惠的政策吸引低附加值產業轉移,發達國家也拿出誘人條件,希望將中高端制造業“請”到自己家里。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必須改善國內營商環境,減少企業的制度性成本,減輕稅費負擔。問題的關鍵不是用行政手段強迫企業留下,而是政府要言行一致,提高效率,讓企業愿意在國內扎根、發展。
民營企業對外投資的確有亂象,市場監管必不可少,但要明確對象,不能一棍子都打死,更不應該從意識形態的角度給民企“貼標簽”。對于那些在資金來源、公司運營等方面存在問題的,對于那些有意回避合規審查的,需要加強監管。無論是問責、追責機制,還是多部門密切配合、信息共享,乃至信用系統的建立,都是提高監管質量的有效手段。
“走出去”的民營企業中,固然存在一些心術不正的,但大多數的目的還是為了長遠發展。它們面臨很多困難:缺乏境外投資經驗,對當地法律、投資環境、文化背景了解不多,難以充分融入,同時缺少會外語、能吃苦、懂技術的海外高管人才,投資風險控制能力較差。因此,政府應加強對外投資服務體系的建設,鼓勵對外投資企業建立聯盟,發展信用保險機構,完善對外投資風險預警機制。
不久前,中央政府發出明確信號,中國對外開放的決心沒有變,而且正在繼續深入。事實上,中國優秀的民營企業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發展空間不是太多而是太少,需要的支持和便利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民營企業是國家經濟最有活力的部分之一,是市場的內生動力。我們應該正確看待它們向海外發展的意義,同時不斷提升國內市場的成熟度和吸引力,才能使海外投資與國內投資達到新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