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榮
我出生在一個鐵路“世家”,爺爺是鐵路學校的校長,奶奶是輔導員,父親是車站黨委書記,還有大伯、大姑、小姑都是鐵路人。在父輩的熏陶下,我從小便和鐵路結下了不解之緣。或許是命運的安排,在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我是一個鐵路人。
在我童年的記憶里,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一列列綠色的火車。拖著長長的身軀,慢慢駛進站內,然后在鳴叫中又離開車站。我在火車站長大,并不是父母工作忙而無法照顧我,而是爺爺和父親想從小就培養我對鐵路的感情。
看著父親在寒冷的冬季為旅客送上熱水,看著父親攙扶著老年人通過檢票口,看著父親為了那些買不到車票的滯留旅客忙前忙后,我幼小的心靈意識到,鐵路人是一個平凡而偉大的稱呼:我要成為鐵路人!每當我豪邁地對家里人這樣說時,家里人都特別高興,特別是爺爺和奶奶,在他們眼里,我就是鐵路人的希望。
然而,高考的時候卻發生了變化。高中時代,我突然萌發了去當海軍的愿望。但家里人認為我應該回到鐵路去完成他們未竟的事業。由于成長期的叛逆,我毅然決然地報考了哈爾濱工程大學,這并不是他們想讓我上的大學。
離大學報到的時間越來越近,我開始準備人生旅程的行囊。然而,我卻遇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我滿以為父親早已為我準備好火車票,父親卻對我說:你自己去買票吧。當時我以為父親在和我慪氣,倔強的我沒有求父親,而是自己來到了火車站。我心里想:不就是一張火車票嗎?我有能力解決。然而,多年以后我才意識到父親的良苦用心。
愿望總是美好的,但現實很冷酷。在人山人海中我排了一個多小時的隊。腰酸腿疼的我只買到了一張硬座票。也許大家會說,坐硬座很正常啊。
但是對一個18歲的孩子來說,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旅程,何況還是夜車。我想把這張票退掉。父親知道這個消息后,依然沒有幫助我。于是,我就這樣在顛簸中開始了大學生涯,可我沒想到的是,火車成了我大學生涯不愉快的開始。大學四年、研究生兩年,幾乎每次回家,我只能買到站票。
母親心疼我,讓父親幫我買張臥鋪票,而父親每次都選擇了沉默。畢業前的一個晚上,父親來到我的身邊,他問我知不知道為什么讓我自己買車票。我回答說不知道。他說,他就是想讓我親身體驗一下百姓買票的艱辛,我愣住了,突然明白了父親的用心良苦。父親接著說:“中國的鐵路雖然總里程數排在世界第三位,其實很落后。按照人均鐵路里程計算還沒有一根香煙長。平時還好,到了運輸高峰期,特別是寒暑假、春節,很多老百姓都是一票難求,站著回家都成為奢望。中國的鐵路建設需要更多的人才去前仆后繼,什么時候坐火車能成為一種享受,那就是中國鐵路的新的起點。”
父親語重心長的話,讓我的人生觀徹底地改變。在就業時,我毅然選擇了鐵路,這不僅是為了完成家人的心愿,更重要的是我要為中國鐵路的發展做出我的貢獻。我要讓父親自豪、讓父親欣慰。
在我和沈陽鐵路局簽署了就業合同后,全家人都很開心。爺爺說,他在教育界工作了一輩子,為鐵路人培養了無數的優秀人才,我是他唯一的遺憾。
現在我加入了鐵路人的隊伍,他很高興,希望我能在鐵路做出一番事業來。去車輛段報到時,人事科科長驚詫地看著我說,你是我們段第一個真正意義的研究生。來這里你不覺得有點屈才了嗎?我笑著說:“學歷只代表我多讀了幾年書而已,并不能代表我業務上有多高明。我喜歡鐵路,我要成為一名真正意義上的鐵路人。中國鐵路的發展任重而道遠,未來路還很長,需要老師的指引和幫助。我也要不斷地完善自己,爭取早日做一名合格的,新時期的鐵路工人。”
就這樣我開始了我的鐵路生涯。大學生來到鐵路后的第一項任務就是去車間實習,和師傅一起到工作面作業。剛開始的時候,我對這里的一切都很好奇,什么都想去試一試。但時間長了就失去了新鮮感。我突然有點厭煩這樣的生活,認為在這里擰螺絲是在浪費時間。在一次和父親的通話中,我對父親流露出這樣的想法。父親卻給我講述了他親身經歷的一件事。
那年父親已是火車站的黨委書記了。一天,他在辦公室觀看職工調車作業時,一輛調車機意外脫軌。他馬上來到了現場組織工人進行搶修。慶幸的是沒有人員傷亡。當職工還在疑惑為什么會脫軌時,父親卻立刻說出了事故的原因。事后經過確認,證實了父親說的是對的,很多師傅都很詫異,作為一名政工干部,為什么對業務如此熟練?父親說:“他曾經是調車組的一名調車員,對調車作業相當熟悉,因此才能準確地判斷事故的起因。”
說完這些話,師傅們無不佩服父親,那些曾經質疑父親業務能力的人也紛紛豎起了大拇指。
父親對我說:“你以為隨隨便便就可以成為一名鐵路管理者嗎?沒有基層的經驗,不親自動手去操作,怎么能真正了解一線職工的工作?連最基本的作業都不懂,如何管理他人?別人又怎么能服你?”聽了父親的話我釋然了。從那一天開始,我再也沒有抱怨過,每天都認真地跟著師傅不厭其煩地去擰螺絲。
就這樣,我度過了三年實習期。之后又面臨著一個新的選擇:定崗。在很多大學生眼里,定崗到科室是最佳選擇,因為大家一致認為:又臟又累的車間不該是大學生待的地方。我也這么想過。我再一次撥通了父親的電話。父親說,爺爺也很關心我定崗的事情,他倆卻一致認為我應該留在車間。
父親說,從長遠的角度考慮,在車間我會發展得更好,因為車間是生產一線,是鐵路的根本所在。在這里,我能學到科室所學不到的東西。這些東西,會讓我終身受益的。要想在鐵路走得更遠,熟練掌握業務能力是很重要的。
爺爺也告訴我:“在鐵路,對于大學生來說,能學業務的就是在車間的這段時間,如果進入科室,再想回去就難了。”我的父親就是典型的例子。
他就是在車間踏踏實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到了今天,而父親同期的同事,有些比他早幾年進入科室,現在還是一個普通管理者。因為他們遇到了瓶頸,業務的不熟練阻礙了他們的發展。同時,鐵路一線車間很缺乏人才,他們建議我留在車間,為鐵路一線車間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聽完爺爺和父親的建議,我選擇了留在車間。在人們驚詫的眼神中,我安心地工作,努力進步。
而今,我的業務能力有了顯著提高,得到了車間領導的認可。車間領導讓我承擔了很多重要的工作。雖然跟科室的同事相比,我每天要面對又臟又累的生產工作,但是我很快樂,因為我知道,我正在成長,我在為自己的未來積累財富。用父親的話講:無論在哪個崗位,都能夠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踐行“人民鐵路為人民”這一光榮而神圣的使命。
我的路還在繼續。我會時刻銘記父輩教導,帶著一顆平常心,在最平凡的崗位,書寫自己的不平凡。為了中國夢,也為了我的夢想貢獻一分力量,我要為中國的鐵路成為世界第一強奉獻我的青春和熱情!
編后感言
人的一生,心中總有一盞明燈引領著你前行。很多晚輩都急切地想超越父輩,但他們忘記了一個根本的道理,超越需要有強壯的腳力。只有扎扎實實地汲取父輩的營養,超越才有可能。不要以為只有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其實你身邊有最好的老師。對父輩除了孝順,還要有骨子里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