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憲
在諸多美國中國問題專家中,有一位令我格外敬重,他就是1991年至1995年出任美國駐華大使的芮效儉(J. Stapleton Roy)。與歷任美國駐華大使相比,他有個最獨特之處——是最后一位擔任駐華大使的美國傳教士之子,他的出生地就是中國。
2014年10月15日,題為《國家記憶:美中二戰中的合作》圖片展在華盛頓里根大廈戶外展出。午后一陣陣風雨來襲,似乎急不可耐地洗刷歷史的塵封。在觀看完400余幀黑白老照片后,芮效儉對我說:“我1938至1945年間就住在成都,展覽展示的歷史場面對我來說很熟悉?!?/p>
芮效儉1935年6月16日生于南京。從出生到1950年7月底回美國,他的青少年時代在南京、成都、上海等地度過,親歷中國抗日戰爭的慘烈和國共內戰。他兒時最深刻的記憶是日本人經常轟炸成都。經歷過舊中國兵荒馬亂年月的芮效儉,最能理解為何要用“滄海桑田”形容中國的巨大變化。
我曾在諸多場合認真聆聽多位美國中國問題專家的高論。他們拿出來的微觀數據可能并無差錯,但宏觀上卻缺乏更深刻的本質把握,戰略研判上便有失偏頗。他們缺什么呢?缺一種歷史感,因而很難看懂和準確研判今日中國所發生的一切。而芮效儉難得的身世給予了他這種歷史感,也使得現任伍德羅·威爾遜中心基辛格美中關系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的他,在觀察中國時站得更高,評點起來便來得更加平和。
當中國夢成為熱門議題時,芮效儉認為中國夢和美國夢可以相輔相成。他在美國媒體發文說,自己在二戰期間生活在硝煙彌漫的中國西部,又在中國內戰期間在南京和上海讀中學?!啊母锲陂g,我3次陪同美國國會代表團訪華,后又作為美國政府代表在北京生活了7年。我的親身經歷告訴我,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崎嶇坎坷,今天中國各地的繁榮景象與我年輕時在中國看到的艱難困苦形成鮮明反差?!?/p>
他進而認為,中國夢和美國夢相容互通的任務十分艱巨,但是可以實現。一個國家最高尚的夢想就是有能力為世界的和平、安全、繁榮與幸福作出貢獻。這應該是中國和美國共同的夢想。
芮效儉不茍言笑,偶爾開個玩笑,也馬上一臉莊重。但年過八旬的他仍來去匆匆地忙碌著,且一直沒有放松中文的學習。在一次活動中,我與他交談時提及一個新的網絡詞匯,他聽后連忙掏出一個小本,問清詞意后認真地記錄下來。
芮效儉曾笑稱,當“中國通”的首要條件是必須要老。如今,在華盛頓智庫有關中國問題的研討活動中,已是老資格“中國通”的芮效儉是最為繁忙的人物之一。2014年11月19日晚,芮效儉主持了美中政策基金會成立19周年暨中美建交35周年慶?;顒?。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向嘉賓們介紹了此前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北京之行?;顒咏Y束后,芮效儉對我說,崔大使關于奧巴馬訪華所談的情況“與我在白宮聽到的一樣”,這確實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