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曄
用支付寶官微的話說,現在距離中國進入無現金社會還有1663天。這種倒計時的緊迫感源于今年2月,馬云在兩會上宣布:要用5年時間把全中國推進到無現金社會。
為此,支付寶和微信還在8月初展開了新一輪燒錢大戰。在互聯網大并購時代之后,這樣擼羊毛的機會對老百姓來說已經越來越少了。當然,有鼓勵就難免帶來歧視,拒收現金便是例子。
商家拒收現金的新聞其實早已見諸報端,只是未受重視。不過,這回被猛烈批評的盒馬鮮生超市可不一般。阿里巴巴號稱要用技術重構線下零售,于是辦起盒馬鮮生會員店。不收現金,只能通過APP付款的超市新業態,卻在上海等地被碰壁老人屢屢投訴。由于新聞在“無現金周”期間爆出,無現金社會這一概念也跟著一起背了黑鍋。
反對無現金社會者舉例說,2014年滴滴快滴大戰時,因為的士司機享有打車軟件的補貼優惠,老年人連基本的打車服務都享受不到了。
移動支付的補貼,除了“不方便”之外,在“經濟上”也是一種不平等。目前,雖然智能手機的普及率已無比接近一人一臺,但這個“絕大多數人”主要指的是中國的勞動人口。在勞動人口之外,還有接近5億的老人和小孩,他們很難享受到移動支付的紅利。
這一推測也在最近的調查中得到證實。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0次調查,截至2017年6月30日,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7.24億。也就是說,新型商超自動屏蔽5億消費者。對于種種冒犯,連央行都明確表態,拒收人民幣現金的行為實際上已觸犯法律。
只是,歧視和違法這個鍋,真的需要無現金社會一起來背嗎?拒收現金其實是偷換了概念。無現金社會不是不用現金,而是指絕大部分交易以非現金方式支付,所謂非現金也不僅是移動支付,還應包括信用卡等。
“技術越是進步,越要尊重人們的選擇權。”互聯網金融專家薛洪言在公眾號上說,技術進步并不能用來為拒收現金的行為辯護,相反,技術要服務于人的需求,而不能反過來推著大家快步向前走。
受商業利益驅動,“無現金”的便捷一面早已被廣而告之,但是它的另一面——收入不平等、數字鴻溝、消費數據隱私被竊取等問題,卻往往被忽視。為了造就5000億美元的新生態,印度最近減少了86%的現金流通,但受傷害的大部分是窮人。
過去,支付寶和微信支付,肩負著在支付和交易領域“彎道超車”的重擔,肩負著挑戰僵化而強大的銀行系統的重擔。因此,各方似乎睜一眼閉一眼,不糾結于清算監管,也不對消費數據壟斷較真。但到了2017年的現在,移動支付已過于強大。
8月4日,央行下發文件,組織籌建網聯,將第三方支付納入監管的范疇。到2018年6月30日,所有網絡支付業務將全部通過網聯平臺處理。
媒體將央行的介入解讀為“收編”,笑話里說,馬云是真的把支付寶捐給了國家。不過對神仙打架的事兒,消費者其實并不關心。消費者想要的“無現金社會”,不是拒收現金的社會,也不是數據無保障的社會,而是更加便捷和安全的社會。
近日一組調查顯示,2016屆本科畢業生中,去“新一線”城市的有23%,去北上廣深“老一線”城市的有24%,兩個比例幾乎相當。吸引力不輸一線城市的“新一線”,主要包括成都、杭州、南京、武漢、西安等發展較快的城市。為了“籠絡”人才,這些城市出臺了各種優惠政策。
有消息稱,微信目前正在內測“不常聯系的朋友”功能,條件包括“半年內無單聊”“無共同小群”“半年內沒有回復過他(她)的朋友圈”。微信團隊回應:“該功能目前還在灰度內測,預計將在微信新版本中正式發布,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