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翠
在心理學上,人之非人其實是指個體失去了與自己真實感受的鏈接,人們被強大的應該法則控制,過度地靠理智行事,但是在這理智的背后,一片茫茫然
最近一周,受朋友圈的影響,我也加入了健身的行列,包括早起跑步半小時,晚飯后去健身房鍛煉1小時。但是這樣堅持一周后,我就不行了,倒不是理智,而是我的身體陷入了嚴重的頹廢狀態。
我不是一個討厭運動的人,但是為什么我的身體卻如此抗拒?我想問題大概是出現在“堅持”兩個字上。更明確的感受是,既然不討厭運動,那么想運動的時候就去運動就行,為什么非要給自己設定早起跑步半小時這種規定呢?有了這個規定,運動這個事似乎變味了。是的,身體似乎抗議的不是運動,而是規定化的運動。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像夫妻做愛非要規定每周必須兩次,不然不行,于是做愛立刻變得壓力山大。
“不然不行”的思維好像已經充斥在生活中,大到房子,小到每天的走路步數,甚至每年必須旅游幾次。那種“不然不行”似乎代表如果你不這么做,就不及格。與此同時,事物本身的樂趣喪失了,取而代之的卻是很多必須完成的東西,如果缺乏這個東西,似乎你的人生就是白活了。
這個時代似乎所有的行為都被標準化了,放在一個精確的坐標軸里,各種文章、知識、數據不停地證明一個個觀點,但是唯獨沒有感受,似乎一個人已經無法確立他自己獨特而又真實的感受了,更不用說按照自己的感受生活。所有的感受都被提前預置了,不僅預置,而且還設定了各種標準線,而人似乎只需要在這些數字代表的標準線里達標就行了。
這意味著要盡快去土耳其棉花堡躺一躺,去日本看場櫻花,每天走夠一萬步,吃不超過2000卡路里的健康餐,得有馬甲線和8塊腹肌,如果沒有蜜桃臀,似乎不是一個好妹子。
生活就像打卡。是的,我想我知道了我討厭自己運動計劃的原因,它讓我的生活變成了打卡,而我朋友圈的很多人正在向我展示:通過一個個的打卡,他們就在完成他們自己。
都說這是個工業化的時代,此時我才深以為然,什么叫機器人的生活,工業化的生活,數字和報表的生活,打卡的生活。但是作為咨詢師,我更知道如此井然有序、理智得可怕的生活意味著什么。
所有微觀的理性看上去都很正常,但從宏觀來說,這所有的理性加起來又恰恰在證明著一種非理性的不正常。我不知道這個時代有多少強迫性人格,我理解了《控制不了什么什么的人,就沒有資格談人生》之類的文章閱讀量會如此之高的原因:把一切東西都搞得打卡化,人們本能地就會不舒服,此時這些文章就像巨大的精神安慰劑,來增長人們的意志力。畢竟如此反本能的事情,必須要靠持續的集體催眠生出的意志力才能實現。
一個靠意志力活著的時代,注定是個悲哀的時代,想想那些又累又缺乏創造力的強迫癥患者就知道了,無法放松,永遠緊張。也許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會焦慮的原因,因為本能的感受被壓抑,不被尊重,但是理智上需要完成的任務卻又那么多,他們講不出這里面的不舒服,用意志力去強迫自己行動的時候又開始不奏效,于是只能焦慮了。
哲學上經常討論人的異化問題。在心理學上,人之非人其實是指個體失去了與自己真實感受的鏈接,人們被強大的應該法則控制,過度地靠理智行事,但是在這理智的背后,一片茫茫然。是的,過度的控制一定會導致失控感,而失控又會通過更多的控制來體現,終于資源都消耗殆盡,人們就會變得又疲又累,并且內心沖突,缺乏安寧感。
這是一個頭腦試圖將心靈排除在外的時代,因為心靈不受控制,但是我們之所以沒有成為機器,大概就在于我們終究是需要心靈的物體。即便控制的幽靈在這個時代已無處不入,但總有一個時刻我想你會掠過一絲不安,因為你不死的心靈總在問:“到底是因為什么,我竟然每天把自己搞得如此勞累!”最后我要說,擺脫控制的唯一方式,去與心里的真實感受建立連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