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崇祥+韓淑麗
摘要:針對中職生電子與信息技術專業學習中存在的困難,提出了使用仿真技術來完成教學的方法。通過實例,介紹了如何在電子信息技術專業教學中進行電路仿真。詳細地從橋式整流電路的教學過程中,巧妙引入仿真的具體操作步驟,對比了傳統教學模式與引入仿真技術后教學法的不同。
關鍵詞:仿真技術 電路仿真 橋式整流電路 職教改革
在過去的一百年,發展最迅速,對人類世界影響最為深遠的技術就是電子計算機技術,如今人類社會步入了信息時代,人們的工作、生活、學習、娛樂等活動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計算機仿真技術就是以多種學科和理論為基礎,以計算機及其相應的軟件為工具,通過虛擬試驗的方法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一門綜合性技術,它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技術。
早期的仿真技術是作為對實際系統進行試驗的輔助工具而應用的,而后又用于訓練目的,現在仿真系統的應用包括:系統的可行性研究、系統的分析與設計、系統測試與評估、系統操作人員的培訓、系統預測、系統的使用與維護等各個方面。從具體的應用領域來說,在機械制造、航空航天、交通運輸、經濟管理、軍事模擬以及醫療衛生等領域,仿真技術都已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例如,在制造業方面,在仿真技術技術的支撐下,“虛擬制造”得以發展與應用,根據虛擬制造的概念,整個產品的設計和制造首先在計算機上進行,這樣可以發現并解決該產品在制造之前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
職業教育是直接服務于社會生產,擔負著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使命,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是每一個職業教育工作者最大的心愿。我多年的教學實踐證實,在職業教育教學過程中引入仿真技術、廣泛地應用仿真技術,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事半功倍的方法。
如今我們身處信息化時代,人們接受信息的渠道是多樣的,信息量是巨大的,信息的形式也是五花八門,這些信息無論是內容上,還是從形式上,對人的聽覺、視覺、乃致心理的沖擊是巨大的,如今單一的聲音信號、色彩不夠豐富的視覺信號對人的吸引力大副下降,特別是對于從小就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00后”更是如此。現在,職業學校的學生大多是“00后”,而且還是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學習障礙的“00后”,他們中的大多數邏輯分析、抽象思維能力欠缺,但多數好動,喜歡動手實踐。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張嘴從頭講到尾的教學模式是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們需要一種形式多樣、色彩豐富、能滿足學生動手欲望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引入仿真技術就是一個很有效的途徑。
在職業教育眾多專業的眾多課程中,電子線路教學中的困難有一定代表性,現在就以電子線路課程的教學為例,來探討一下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仿真技術,給教學帶來的變化。目前能夠實現電子線路仿真的軟件很多,但在教學中應用最多的還是Protel 99 SE和Multisim 10,我就以NI公司推出的Multisim 10為例,談一談我是如何做的?
NI Multisim 10是美國NI公司推出的軟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實現原理圖的捕獲、電路分析、交互式仿真、電路板設計、仿真測試等高級應用。它有著直觀的操作界面、豐富的元器件庫、豐富的測試儀器儀表、完備的分析手段、強大的仿真能力、完美的兼容能力,將虛擬儀器技術的靈活性擴展到了電子設計者的工作平臺,彌補了測試與設計功能之間的缺口,縮短了產品的研發周期,強化了電子實驗教學。
現在假設要完成電子線路中的橋式整流及電容濾波線路的教學工作,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學的過程一般是這樣進行的,首先由教師先將原理圖畫在黑板上,或用投影儀投射在屏幕上,再由教師口頭分析講解,然后學生做一點習題加深一下理解,有條件的組織學生做做實驗。這種教學方式多數情況下會出現下列一些問題:
1.電路的特性、工作曲線等十分抽象,學生在學習這些內容時,感到十分困難,很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2.在實驗過程中,通常的方法是將電路圖接成面包板、萬用板或PC板,然后使用電源、信號發生器、示波器等電子儀器來進行測試。首先,制作電路板的過程既耗時、費力又浪費材料。其次,學生實在實驗過程中,由于都是第一次做,因此出問題的占大多數,如果出現問題,就得花費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弄清是器件本身有誤還是制作過程有誤,教師常常為解決一些和教學過程無關的困擾而大傷腦筋。最后,往往由于上課時間有限,在學生很多問題都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的情況下,就不得不草草結束,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
3.對于一些原理比較復雜的課題,實物器件成本很高,學生操作過程中元件損壞率非常的高,這對于經濟相對較落后的地區的學校來講,這是一筆難以承受的巨大成本支出,在這部分內容的教學過程中要做實驗都是不太現實的,最后就只能是教師嘴上講講就完了,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現在我們引入仿真技術,首先要求教學場地必須具備多媒體教學設備和學生實驗(實習)設備,具體的操作步驟是:
教學的第一步:教師在教師機上操作,通過投影儀將操作過程投射在屏幕上,學生在學生機上跟著教師操作。開啟軟件,先將所需要的元件從元件庫中拖到軟件的工作界面上,然后就像畫圖一樣按照原理圖接好連線,再將要用到的儀表也從元件庫中拖到軟件的工作界面,接好線,總共用時不會超過5分鐘。
教學的第二步:讓學生自己動手,分別在不同的條件下啟動仿真,讀取萬用表、電壓表和電流表的數值,并計算表中相關的值。同時觀察不同狀態下示波器的顯示波形,并比較各狀態下波形的差異。
教學的第三步:讓學生自己分析討論所得數據和波形圖,回答下面幾個問題。
(1)交流電經過橋式整流電路后發生了什么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2)橋式整流電路加上濾波電容后,對線路的功能有什么影響,為什么?
(3)改變負載電阻的大小,對線路的功能有什么影響,為什么?
(4)在不同狀態下,輸出電壓與輸入電壓的比值大致在什么范圍內變化?
教學的第四步:由老師歸納總結,給學生們分析線路的工作原理,把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要點給學生強調和梳理。
教學的第五步:調試軟件,原理圖中所有的元件都已經放在工作窗口中下方的工作臺上,將元件拖到虛擬面包板上,就可以進行虛擬接線練習。
第六步:如果有條件的可以用實物將上述操作過程重新做一次,用真實元件做成真實電路,再用真實儀表去測試相關的數據。然后可以比對仿真結果與實際操作所得結果之間的差異。
從上述教學流程可以看出,引入仿真技術進行教學之后,課堂不再是以教師的傳聲筒,而是真正的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整個教學活動主要是以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的實踐、總結、分析、討論。抽象的電路特性和工作曲線變得具體形象,沉悶的課堂變得生動,學生的動手欲望得到滿足,學生的學習熱情被充分的調動起來了。有了這樣的課堂教學,我相信教學的效果必然煥然一新。要敢于把新的技術手段應用到實際的教學活動中,仿真技術就是一項非常值得在實踐教學工作中推廣的新技術,對于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同時也是當前理實一體化課堂中必不可少的一筆。
參考文獻:
[1]杜德昌.電工電子應用技術.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86.
[2]李國民.電路分析基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270.
[3]秦曾邊.電工學(上冊、第六版).漓江出版社,1993.345.
[4]陳聯.電子技術(第一版).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249.
[5]秦軍.電工學(下冊).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3.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