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雪
(曲阜師范大學,山東 日照 276800)
線描對寫意花鳥畫的重要性
劉 雪
(曲阜師范大學,山東 日照 276800)
線描亦稱為白描,是中國畫的主要造型手段,它同樣被眾多當代花鳥畫家看作是寫意花鳥畫的基礎。文章探究線描的歷史緣由,理清線描與寫意花鳥畫的關系,進而闡述其在寫意花鳥畫表現中的重要性。
線描;寫意花鳥畫
唐代張彥遠曾在《歷代名畫記》中提到:“無線者非畫也。”宗白華先生也曾說過:“中國畫是以線條構成為主要表現形式。”從古至今,線不僅是中國畫的表現語言,也是造型手段。寫意花鳥畫的表現,是從線條具象造型到意象造型的過度,對其刪繁就簡,充分抒發作者的內心情感。寫意花鳥畫的順利展開與創作者線描功底的深度是分不開的,沒有謹慎、收斂又遵循規則的線描創作基礎,無法達到寫意創作的流暢、豪放與曠達。因此,打好線描基礎對寫意花鳥畫的創作大有裨益。
中國畫的基礎是以線造型。追根溯源,史前時期的巖畫和新石器時期的彩陶紋樣,都以線條作為重要的造型媒介,將各種動植物紋樣經過變形展現在彩陶外壁作為裝飾。中國畫傳統將線描作為主要造型手段,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楚人那墨線勾描的特色表現在人物帛畫中,如湖南長沙出土的《人物御龍帛畫》和《龍鳳人物帛畫》。隨后的晉、唐時期,線描人物畫邁向成熟。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女史箴圖》這些以線造型的代表作,將富有韻律感的“高古游絲描”刻畫到令人驚嘆的地步。唐代,中國線描達到一個新的高潮,吳道子吸取前人經驗,善于用線表現人物的體積、質感與神態,創造出錯落有致、帶有節奏感的“莼菜條”描法,其代表作《八十七神仙卷》(圖1)得到畫家潘天壽先生的高度評價:“全以人物的衣袖飄帶、衣紋皺褶、旌旗流蘇等等的墨線,交錯回旋達成一種和諧的意趣與行走的動,使人感到各種樂器都在發出一種和諧音樂,在空中悠揚一般。”張大千觀賞此卷后同樣給予很高評價,此時期的線描畫融入到“成教化、助人倫”的社會功能,起到輔助政教的作用。宋代以來,線描以多樣化的性格向前發展,同時被賦予內在的精神氣質。北宋畫家李公麟的評價,認為與唐壁畫同風,“非唐人不能為”。這幅被視為唐代白描繪畫最高水平的作品《五馬圖》(圖2),線條簡練、剛勁、轉折自如,將性格迥異的馬匹與身份不同的奚官表現得惟妙惟肖,不愧為傳世佳作。他還常以沒有粗細變化的墨線作畫,俗稱“鐵絲描”。后來的明清時期,一些畫家將線描畫法歸納為“十八描”,它不僅是人物畫的基本技法,同樣適用于花鳥畫。從線描的歷史演進發展,足以看出線描在中國畫表現中的意義。

圖1 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卷》

圖2 李公麟《五馬圖》
“寫意花鳥畫運用高度概括、夸張的手法和精到洗練的筆墨表現物像,并賦物象以寓意豐富的聯想,既寫出了畫家心靈深處的主觀感受,又與觀者產生共鳴。”線描作為寫意花鳥畫的基礎,在寫意花鳥畫的創作與表現中,它不僅可以作為寫意入門的手段;也可以“以線聚形”發揮純粹的線條功效;還能強化物象造型更好地表現寫意花鳥畫。筆者就線描對寫意花鳥畫的重要性有如下幾點看法。
(一)線描布局的把握是寫意花鳥畫成功與否的關鍵
中國畫的布局,在西洋畫中稱之為構圖,即顧愷之所提到的“置陳布勢”、謝赫六法中的“經營位置”。布局是分布的意思,就是根據一幅畫尺寸的大小、橫直,來分布所要畫的內容。布局就像圍棋的布子取勢一樣重要,是從全局出發的。物與物之間不要求結構牢穩,而只要互相呼應,得其大勢就行了。在進行寫意花鳥畫創作前的線描練習過程,通過對構思布局、思想主題、賓主地位的慎重考究與安排,才能得到滿意的效果。以線描這種簡約線條的布局表現,可以短時間內多加練習,練習眼力的同時,增強筆力,空間感、疏密感的表現都會得到加強。在寫意花鳥畫創作中畫家既要專注于筆墨技巧,又不能放松對構思布局的安排,通過前期對線描布局的加強練習,更容易掌握在寫意花鳥畫構圖形式中的虛實、疏密、交疊、穿插、呼應、留白等形式美的法則,從而能夠在創作過程中如行云流水般一氣呵成。
(二)熟練掌握線描能在寫意花鳥畫創作時“意在筆先”
古人畫論上說“意在筆先”“胸有成竹”。就是要畫家在動筆之前,先在胸中醞釀題材、體裁、構圖和表現方法。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花鳥畫創作同樣需要畫家長期深入生活,從思想感情上深刻體會與把握住社會生活的本質。還要廣泛接觸自然界的事物,通過觀察、研究,認識它們的生活規律與造型特征,認清自然與人的密切關系,然后才有能力去表現事物的內在精神。畫家通過對自然的細致觀察,再經過思想上的縝密構思,以線描手段刻畫表現,能夠將具體物象的細節與重要特征熟記于心,在將來的寫意創作中才能展現更好的形象塑造力。因為寫意是在形似的基礎上進一步神化,不允許作畫者有寬裕的時間去慢慢思索,在創作過程中不容許任意補充修改,作者在落筆前,要事先在腦海中組織畫面,才能做到下筆有神。所以,經過線描練習過程中的眼識心記以及布局的把握,方可在寫意花鳥畫創作中對物象了然于胸,落筆有的放矢。
(三)從線描到意筆的過度遵循“先收后放”的原則
筆者所謂的“收”,即嚴謹的、遵循規則的造型訓練過程。線描的繪制是結合思想在內的具體形象思維過程,尤其在線描寫生鍛煉過程中,需要畫家保持精銳的察覺能力與敏感度,加強對花鳥畫具象形象的刻畫,悉心觀察把握表現對象的生態特征、生長規律及動態特點。同時,遵循一定的傳統創作程式規范。傳統作為繪畫創作的根本,是畫家從事繪畫創作的必經之路。從古至今,任何畫家都無法完全脫離傳統審美精神、傳統程式規范對其繪畫創作的影響。而寫意花鳥的創作是與線描相對的“放”的過程,是筆墨與情感的交融、自然與心靈的融合,更注重“意”的表達,而非形的刻畫,但又不能脫離形而存在,要提升到“以形寫神”的層面。正是需要最低限度地掌握花鳥類自然生態、生活規律及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它更加注重畫者內在精神于筆墨間的變化,只有深刻細致地認識與體驗生活,才能酣暢淋漓地表達生活的內在意趣。
(四)線描造型的熟練掌握利于“有骨畫法”的表現
寫意花鳥畫在表現技法上分為“有骨畫法”和“沒骨畫法”,其中有骨畫法是以墨線勾勒塑造物象。畫者在前期線描造型掌握的基礎上,才能在寫意花鳥畫創作中以線造型一氣呵成,運用筆墨的濃淡、干濕、圓方、剛柔,自然揮灑作者內心情感與審美情趣。畫家在寫意畫中有骨與沒骨的結合,筆法的渾然天成,都與線描造型的純熟于心是分不開的。
線描以獨特的性質形成獨特的審美性,看似簡單的線條既能造型又能傳情,并蘊含豐富的人文思想。從線描歷史的發展可以看出,線描的功底能夠決定中國畫造詣的高度。如今寫意花鳥畫呈現多樣的風貌、獨特的布局、靈活的筆墨、豐富的色彩,這是時代精神的體現,也是線描基礎上的延續。
[1]何科丁.中國畫技法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5.
[2]張正恒.中國畫要記[M].北京:中央民大出版社,1996.
[3]郭味蕖.寫意花鳥畫創作技法十六講[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5.
[4][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
[5]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J21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