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國張占英張 莉劉翠云李國清
(1.湖北省植物保護總站 武漢 430070; 2.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植保站 434020)
幾種藥劑防治水稻二化螟田間試驗效果評價
劉衛國1張占英1張 莉2劉翠云2李國清2
(1.湖北省植物保護總站 武漢 430070; 2.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植保站 434020)
以二代二化螟為靶標,分別對氯蟲苯甲酰胺、毒死蜱、乙酰甲胺磷、殺蟲單和甲氧蟲酰肼開展藥劑推薦使用劑量的田間試驗。結果表明:上述各藥劑對二代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分別是90.91%、86.36%、77.27%、81.62%和95.45%。結果表明,甲氧蟲酰肼對二化螟防效較好,可以在實際生產中大面積推廣應用。
藥劑;二化螟;防治效果
1.1 供試藥劑
200g/L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美國杜邦農化有限公司)、45%毒死蜱乳油(江蘇劍牌農化有限公司)、30%乙酰甲胺磷乳油(湖北沙隆達股份有限公司)、90%殺蟲單可溶粉劑(安徽華星化工有限公司)、240g/L甲氧蟲酰肼懸浮劑(美國陶氏益農公司)。
1.2 供試作物與試驗對象
作物作物為水稻,品種為鄂科1號。
試驗對象為水稻二化螟(二代)
1.3 試驗地基本情況
試驗地選擇在荊州區馬山鎮雙楊村 5組的中稻大田進行,前茬作物為油菜,試驗田及示范大區地勢平坦,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土壤為粘土,肥力中上等,有機質含量1.86%,pH值6.3左右。5月25日機械插秧,栽培管理條件均一致,水稻長勢良好。
1.4 試驗處理

表1 試驗處理
試驗示范區共設6個處理(見表1),均設3次重復,每個處理試驗田面積分別為334m2,空白對照面積為66.7m2,以噴清水作為空白對照。
1.5 施藥方法
使用工農-16型背式噴霧器采用當地常用的噴霧法,針對稻株整株全面均勻噴霧;水稻處于抽穗期,于7月23日上午6時進行,噴藥當天晴,微風,噴藥量按667m245kg噴霧,同時田間保持3cm~5cm淺水層7d以上,試驗期間不施任何殺蟲劑,各小區栽培及管理措施一致。
1.6 調查項目和方法
1.6.1 氣象資料
7月23日天氣溫度27.6℃~31℃,相對濕度74%,風力微風,前后幾日多云、無雨,無影響試驗結果的惡劣氣候因素出現。
1.6.2 調查時間及次數
施藥時間為7月23日,在空白對照區為害癥狀表現明顯時調查即7月30日。
1.6.3 調查方法
調查每個處理的白穗率和殘蟲量,采用平行跳躍式取樣法,在每個小區選取10點,每點10蔸,每小區共查100蔸。采取剝查的辦法調查,計算白穗率及防效和殘蟲防效。
1.6.4 防效計算方法

注:CK1——對照區藥后白穗率
PT1——處理區藥后白穗率

注:CK1——對照區藥后活蟲數
PT1——處理后藥后活蟲數
2.1 安全性
施藥后沒有產生藥害,對水稻安全無影響。
2.2 防治效果

表2 幾種藥劑防治水稻二化螟效果
防治效果分析見表2。從表2中可以看出,200 g/L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45%毒死蜱乳油、30%乙酰甲胺磷乳油、90%殺蟲單可溶粉劑、240g/ L甲氧蟲酰肼懸浮劑等幾個藥劑處理,對水稻二化螟(二代)的防效分別是 90.91%、86.36%、77.27%、81.62%、95.45%。在試驗劑量下,240g/L甲氧蟲酰肼懸浮劑對二化螟(二代)的防效最高,其次為200g/L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
試驗結果表明,240g/L甲氧蟲酰肼懸浮劑對水稻二化螟(二代)的防效最好,在使用劑量范圍內對水稻安全,可以大面積推廣使用,推薦使用劑量為7g/667m2(有效成分),兌水45kg噴霧。
S481+9文獻識別碼:B
1005-6114(2017)04-023-002
2017-05-13
劉衛國(1987-),男,一直從事植保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