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和平中停留的時間太久,人們漸漸忘記了戰爭的殘酷。
足球被人稱作是“和平時期的戰爭”,但球場上的爭斗,帶給人更多的是刺激、興奮和集體的歸屬感和榮譽感,而非在肉體上被消滅的可能,以及隨之而來的恐懼。
在真正的生死存亡面前,才會知道謹慎的重要性。
商場如戰場。一步不慎,企業家失掉的雖然不是卿卿性命,而是苦心經營多年的事業根基;一眼看錯,投資家失掉的不僅是賬面上的損失,更重要的是失去來自LP的信任,和對資金品牌的影響。
高速發展中的經濟就像一部電梯,將形形色色的企業運送到最高的樓層,電梯中的成功人士難免會覺得,自己的努力才是到達頂端的核心原因。當他們覺得自己的能力和見識可以覆蓋掉一切風險時,“慎”字就會被拋到九霄云外。
在這一點上,很多人似乎還不如獅子、老虎甚至家貓這些貓科動物:即便雄踞在食物鏈最頂端、集力量敏捷爆發力于一身接近完美,在捕獵時,也是以偷襲為主,絕非硬碰硬。遇到潛在危險時,溜得并不比羚羊或兔子更慢。
我們看到,在“走出去”這件中國企業界的大事面前,中國各界企業家給出了完全不同的答卷,有人像獅子,有人像電梯中肆意妄為的幻想者。
中國建材在走出去的時候,著重強調要掙“短平快”的利潤,做小規模投入的迷你工業園,當地有什么資源稟賦就配套哪類產品,甚至在開工之前先給當地人打了上百口水井,配建醫院和學校,生怕讓當地人有所不滿。
一個年銷售額數千億、旗下十幾家上市公司的集團,為什么會在海外如此謹小慎微?董事長宋志平說,我們要的是“有質量”的“一帶一路”。
習慣了國內屢戰屢勝的成功,還有些中國企業依照國內的模式,繼續大水漫灌,以超高的投資、并購、跨界購買資產,期望海外的一切都如國內般水到渠成。
沒想到最終引來的,卻是來自監管層越發嚴厲的“宏觀調控”,大量海外項目被迫暫停,甚至造成金融機構巨大的抽貸壓力。
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能到7%,信托更高還可以剛性兌付,A股市場動輒連續幾個漲停,中國資本在過去幾年中經歷了黃金般的時代。常年高額收益率,帶來的是人們不斷走高的風險偏好,資本市場充斥著被低估的優質企業,和被無限高估的熱點上市公司。
如果不是最近一年多以來市場風向標陡然生變,很多人幾乎忘了,大企業也是可以倒閉的,小企業也是可能有詐騙的,自己也是會失敗的。
與足球相比,商城才是那個更接近戰場、生死存亡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