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
“6月5日環境日上,我發表了一篇《藍色品質 綠色未來》的思考,探索用什么樣的追求改善環境。我提到藍色是一種蘊含著追逐夢想、驅動創新的色調;所以企業需要有匠心和堅守,用對技術創新的追求來服務藍色品質,這樣大家追求的綠色未來才會來的更快。” 7月15日,由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主辦的“2017中國環保產業高峰論壇”上,環境商會會長、博天環境(603603.SH)董事長趙笠鈞表示。
3天之后,博天環境發布中標公告,公司所屬聯合體預中標“鄒城市鄒西產煤塌陷區綜合治理PPP項目”,項目采用PPP模式(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下的BOT(建設-運營-移交)方式運作,投資概算約為9.95億元。
作為工業污水處理領域龍頭企業,博天環境水生態環境綜合平臺已初具雛形,而自環保PPP模式推行以來,博天環境一直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在去年財政部會同19個部委聯合發布的第三批PPP示范項目中,博天環境表現搶眼,共有5個項目成功入選,遍及山西、江西、山東、湖南四省。
“PPP項目不應該是資本導向,而應該是專業導向。”接受《英才》記者采訪時,趙笠鈞表示,“PPP的縮寫是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國內將Private定義為社會資本,實踐中單純強調Private的資本屬性,于是變成了比誰的錢多,比誰的錢更便宜,出現了導向上的偏移。”
實際上,許多PPP項目,特別是一些類似環保的涉及到專業領域的項目,并不能夠單純從資本的角度去考慮引入哪家企業參與進來。
從環境績效合同服務的模式來看,由于目前很多企業注重的是商務,是項目合同,而沒有真正關注其中的技術問題,所以這些企業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會面臨諸多風險,部分企業即使拿到項目,后續實施的難度也會比較大,要想真正獲得穩定、持久的水質達標是很困難的。
趙笠鈞進一步解釋,“實際上,Private在國外指的是私人機構,也就是專業的公司,對Private更本質的表述應該是Professional,因為只有專業的機構,才能提供更有品質的服務。”
3個月前,接受《英才》記者專訪時,趙笠鈞曾總結博天環境近年來的發展,“博天環境是一家技術驅動型做業務布局的公司;另外就是在融資模式上進行了很多探索。”
2015 年底,博天環境提出“競爭性增長向共生性增長轉變”的戰略,并于 2016 年開始實施。2016 年,博天環境相繼與北京城市排水集團、中電建路橋集團等組建聯合體,連續中標大型環境治理PPP項目。如今,隨著城市水環境訂單獲取加速,聯合央企共同發掘PPP已經成為博天環境業績增長的來源之一。
數據顯示,2016年,博天環境實現營業收入25.18億元,同比增長26.50%;2017年第一季度,博天環境的營業收入更取得了80%的高增長。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央企和國企等“資源型”企業具備項目和資金優勢,而博天環境擁有細分領域的技術和項目經驗,兩者互補合作具有很大競爭優勢,更容易獲取相關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