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陶
命中注定,美國歸來的布列松與游歷世界的羅伯特·卡帕會在1947年的巴黎相遇,他們一起將馬格南圖片社贈送給了世界,而萊卡毫無疑問就是忠貞不渝的信物。
幾年后,布列松在香榭麗舍大街記錄著平和的瞬間,地球另一端的越戰戰場上,一顆地雷卻讓卡帕的生命在40歲終結。炸不爛的萊卡保存了其留給世界最后的寶貴遺產,而布列松依舊拿著萊卡M3相機,記錄著黑與白的輝煌。
伯樂、千里馬與萊卡
在萊卡相機誕生之前,昂貴的價格、不可調控的光圈快門,以及需要隨身攜帶的巨型底板,令攝影這門藝術被束之高閣。
萊卡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849年的“克耳納光學研究所”。年輕的卡爾·克爾納憑借其無畸變的消色差光學設計,生產出了無畸變的消色差目鏡,進而生產出了品質出眾的單筒望遠鏡和顯微鏡。
由于連年的操勞,克爾納英年早逝,時年29歲。彼時的恩斯特·徠茲是這家企業的合伙人,同時也是工程師,于是企業順理成章的歸于恩斯特·徠茲。
他承擔起了繼續發展的重任,并成為企業的領頭人。企業也隨之更名為:恩斯特·徠茲光學研究所。
由于早期的精密儀器生產需要大量的人力與資金投入,這在普法戰爭時期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奢望。即使困難重重,徠茲依舊憑借其多年的專業經驗以及卓越的領導才干幫助企業渡過艱難時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用于光學領域的產品種類日益擴展,幻燈機、雙筒望遠鏡和許多新的其他科學儀器也紛紛加入了徠茲公司的產品行列。這也導致徠茲的企業銷售數額累計從僅1000件左右,飆升到了1910年的15萬件。
此時的恩斯特·徠茲光學研究所開始涉足電影領域,急需這方面的人才。當時在光學巨擘蔡司郁郁不得志的奧斯卡·巴納克被徠茲招入麾下。

被委以重任的巴納克果然沒有令人失望。由于當時的電影膠片無法做到各個批次都保持一致的感光度,因此他在1913年決定自己做一個使用同樣電影膠片的小型膠片測試裝置。就這樣,萊卡相機的雛形誕生了。
D-DAY的11張照片
一戰結束后,徠茲去世。徠茲二世繼承了公司。他首先面對的考驗就是決定公司命運的董事會——是否生產這種便攜的相機。
反對方提出了許多否定投產小相機的意見,除了對小底片型相機的發展前景持有疑慮之外,其中還另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一些銷售商當時積存了大量攝影用的玻璃干版片,以防通貨膨脹。如果生產出可以使用35毫米膠片的優質小型相機,價格便宜的35毫米規格的膠片定會有很大的市場需求,而已買入的現有規格的攝影干版必然面臨著巨大的庫存和銷售損失。
然而堅定的徠茲二世選擇了支持巴納克,開啟了萊卡相機的生產線,時間定格在1924年。
當年,徠卡相機就投入試生產,并于年底完成了第一批用戶的交付。但正式開始投產時間一般被認定為1925年,在那一年的春天,徠卡相機首次在萊比錫博覽會上向社會公眾亮相,在這次展會上,許多觀眾對尺寸如此小巧的照相機感到驚奇,但也有許多觀眾對它的可用性表示懷疑。
歷史上,每一次產品的變革都會在既得利益的保守與實用主義的堅持中往返拉鋸。然而戰爭的到來,加速了萊卡的成名。
當羅伯特·卡帕在西班牙內戰用萊卡相機記錄下那個被子彈爆頭的士兵后,外界對萊卡的質疑之聲陷入死寂。
自此,萊卡相機進入了蓬勃的發展期。它的無堅不摧與攝影師的堅毅果敢幾乎見證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所有殘酷,甚至是在盟軍攻克諾曼底的當日。
盡管由于卡帕的疏忽,大量登陸日的照片被顯影液毀掉,但是存世的11張照片依然將萊卡推向了巔峰,即便此時M3還未誕生。

萊卡自由列車
二戰給世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災難,也將德國永遠的釘在了恥辱板上。但恰恰是德國的萊卡大量的記錄了二戰,還通過“萊卡自由列車”拯救了大量的猶太人。
希特勒在1933年出任德國總理,徠茲二世開始收到無數猶太人雇員的求助,并因此開展了一連串拯救工作,主要是“聘請”猶太人作為徠卡駐海外員工,并以此為由送他們離開德國從而免遭迫害,后人則稱之為“萊卡自由列車”。
隨著戰爭態勢的升級,被自由列車運送出境的已經不單是雇員及其家屬,甚至包括了萊卡的零售商也都一律“被聘請”。大量的猶太人被送往美國、歐洲甚至是遠在東亞的香港。
除此之外,萊卡在世界各地所設置的辦事處還會幫助抵達的員工尋找工作,如果找不到則會提供生活津貼,還贈送每人一臺徠卡相機,讓他們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變賣維生。畢竟在那個年代,萊卡是戰爭中的硬通貨,一個美國兵愿意用1000只香煙從德國女人手中換一臺徠卡。

但是對于自由列車的存在,萊卡公司總是三緘其口,低調謹慎。直至一位出生于美國加州后移居英國的猶太人通過仔細研究,出版了一本書名為《萊茲家族最偉大的發明:自由列車》一書,才令這一善舉公諸于世。
萊卡公司憑借著其專業、嚴謹的技術為攝影藝術制定了規則。即便在如今電子化時代,機械結構的萊卡依舊可以在單反、無反盛行的當下獨樹一幟,樸實無華。
徠茲家族更是憑借著他們濟世、自省的品行,令萊卡僅憑一款功能并不與時俱進的相機,就可以俘獲萬千攝影師的初心,百年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