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詞大會》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宗旨,邀請全國各個年齡段、各個領域的詩詞愛好者共同參與詩詞知識比拼。這個節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全國興起了一股“詩詞熱”。它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優秀傳統文化依然有著自己的受眾。這對促進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有著深遠的現實和歷史意義。
竊以為,對于中華詩詞的熱愛,“賞”“尋”“品”,是必要的階段。但是,只是背誦古代的詩詞,進而運用古代的詩詞,做到了“腹有詩書氣自華”(蘇軾語),那還遠遠不夠,應當進入下一個環節:寫。讓熱愛詩詞的人們拿起筆來,去謳歌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
中華詩詞學會,到今年5月30日,已經走過了整整30年。新疆詩詞學會到今年10月16日,也已經29年了。全國詩詞協會、學會等社團組織,不勝枚舉。本人為中華詩詞學會發起人之一,新疆詩詞學會創建者之一,忝列為中華詩詞學會第二屆、第三屆副會長,現為新疆詩詞學會執行會長。因此,對于中華詩詞的發展歷程,頗多了解。
“蘿卜青菜,各有所愛。”詩詞愛好者,包括作者和讀者,在整個國民中只能是一部分,一小部分。我們不能要求人們都去喜歡詩詞,就像不能要求人們都去喜歡京劇一樣。但是,熱愛詩詞、熱衷創作詩詞的人,自中華詩詞學會成立以來有增無減。據統計,當下有200萬人從事詩詞創作,各種詩詞刊物1000余種。有人說,全國的詩詞創作者,每年就能產生一個《全唐詩》的數目。這么多的作者,這樣大的數量,創作出來不可能都是精品。從文學史上看,詩詞創作總有一個自然淘汰的過程。唐詩宋詞經過自然淘汰,余下的《全唐詩》和今人的輯佚,也就是5萬多首?!度卧~》和《全宋詞補輯》也就是2萬多首。當今熱愛詩詞的人,所背誦的篇目大多沒有超出《千家詩》《唐詩三百首》和今人《唐詩選》《宋詞選》等選本。這些選本都是唐詩宋詞的精華。
古代的讀書人,大都會作詩,都懂得平仄、押韻、對仗等作詩的規則。從科舉產生,到它的消亡的過程中,考詩賦的王朝不在少數。作詩是讀書人做官的敲門磚。人家考什么,考生們就得學什么,古今一致。讀書人為了前程,不得不潛心鉆研試帖詩的寫作技巧,但在他們心目中從沒有把這些文字當成作品,更不會收入自己的詩集,因此,我們見不到那些科舉出身的名流顯宦當年成就功名的試帖詩。
如果不是出于對詩詞的愛好,古代的讀書人考到一定的地步,也就把敲門磚扔了。但是在“百無聊賴”的時候也會撿起來。舉個例子。清代山西壽陽人祁韻士,乾隆四十三年(1778)進士,曾官寶泉局監督。嘉慶九年(1804),寶泉局虧銅案發,被逮治,發往伊犁當差。他在《濛池行稿》中有這樣的話:“余少喜讀史,討論古今,未嘗少倦,顧獨不好為詩。歲乙丑,以事謫赴伊江,長途萬里,一車轆轆,無可與話,乃不得不以詩自遣。”古代,從內地到西域要花費大量的時日。林則徐從西安到伊犁,就走了122天。讀過書的官員和戍客們,最好的消遣辦法,就是在“一車轆轆,無可與話”的情況下,用作詩這個“看家本事”打發一天的路程。有人往往是走一路寫一路,大有“撿到籃里就是菜”的味道。這當然不可能有多少好詩。
一般來說,藝術門類的創作中,可以和“錢”掛上鉤的很多,但是詩詞卻很寡淡。在科舉時代,詩,可以和“前程”掛鉤,也就變相的和“錢”掛鉤。今天就不行了,因為在實際生活中,它與溫飽無關。話又說回來,一旦詩詞和“錢”掛鉤,詩詞也就不值錢了。如果說,詩詞創作不為名、不為利,就顯得有些矯情。當今詩詞創作,無利可逐;如果有,相對來說也只是“蠅頭微利”,不足掛齒。詩詞作者,大都為名,想在詩壇上“爭名次”。盡管別人看來是“蝸角虛名”,但圈兒里的人還是很認真的。如果通過“爭名次”,使詩詞事業得以繁榮,應是大好事!但是,詩壇上的名次,卻不像體壇上那么有“硬件”可依,它很難排出個甲乙。詩詞能在刊物上發表,能在大賽中獲獎,一般來說,是較為成功的作品,名列前茅了,但未必能得到海內每位詩友的認可。這和運動場上競技可大不一樣!
有人問:“當今的詩詞創作能和唐詩宋詞比嗎?”我說:“不能?!蔽艺f的“不能”,不是說比不過,而是沒有可比性。如果要比,那就是“關公戰秦瓊”。又有人問:“當今的詩詞創作,能出現李杜蘇辛一類的人物嗎?”我說:“不能。”我說的“不能”,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趙翼語)。諺云“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勝古人”,此之謂也。為什么呢?從周秦至明清,其社會制度、生產方式、思想觀念、科學技術,變化不大;而當今的新中國,與以往相比,其變化可謂天翻地覆。今天的詩詞作者,可以模仿古人,寫出類似的詩句,但是,古人卻不可能有我們今天詩詞創作的環境、襟懷和高度。
當今的讀者,不能在不了解當今詩詞創作的情況下,就以為它不好?!耙圆恢獮椴患选保呛芑奶频?。我們也不能隨便拿出今人的一首詩詞去和《唐詩三百首》《宋詞選》上的詩詞比。我堅信,今天的詩詞,過上若干年,經過自然淘汰,經過后人的選錄,肯定會有膾炙人口的佳作。古人的詩詞作品,不是每首都是精華。啟功先生說:“江河水挾泥沙下,太白遺章讀莫全。”(《論詩絕句》)李白的詩作,尚且如此,遑論他人!那么,用《唐詩三百首》《宋詞選》的水平,要求古人的所有作品和今人創作的一般詩詞作品,那就是苛求。
(作者星漢系新疆師范大學教授、中華詩詞學會顧問、新疆詩詞學會執行會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