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扶持青年詩人成長,使當代新疆詩詞創作持續穩定、后繼有人并興旺起來,一直以來都是新疆詩詞學會面臨的迫切問題。從2009年開始,學會專門成立了青年部,負責聯絡團結中青年詩人,建立青年詩人之間的有效聯絡和創作上的互動。當年,召開了青年詩人座談會。2009年初,學會為這次青年詩人座談會發出了邀請,提出座談會的目標是“起到鼓勵青年詩人的創作、打造新邊塞詩風的作用”。4月25日座談會召開,學會全體領導參加了會議,聽取了青年詩人們對學會工作的建議和意見,使得學會這方面的工作更有明確的目標。連續三年,學會都展開了青年詩人的創作互動和討論。這項工作吸引了一部分中青年詩人,隨著工作的深入,彼此越來越熟悉、信任。大家認為,單純進行創作心得的座談不夠盡興,也希望能從理論上更深入地進行創作探討、獲得審美啟發,于是提出了每年舉辦中青年詩人筆會的建議。綜合了各位青年詩人的建議后,學會每年在夏季相對固定的時間段里,積極組織中青年詩人參加筆會,由中青年詩人將近期創作在筆會現場吟誦發表,請學會內的前輩或專家事先讀過所發表的作品,現場采取一對一的方式對作品進行點評。點評者從詩詞創作、欣賞兩個方面,就作品中所表現的主題、藝術技巧、審美傾向等諸多方面的特點,進行全面評價,并提出修改意見。在場的中青年詩人也相互即興評論,暢所欲言。2014年開始,學會在經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的情況下,每年組織中青年詩人前往風景秀麗的休假區,展開兩天的會議行程,給詩人們會上會下提供了更多、更親近、更方便的交流機會。2016年夏秋之交,在巴州詩友的支持下,學會的中青年詩人筆會又展開了新的模式,與地州聯合舉辦并設置了專題、進行了采風、創作、聯誼一體化的系列活動。幾年來,中青年詩人筆會越辦越有特色,也積累了相當的經驗,推動了一批青年詩人的茁壯成長,為學會吸收新成員、不斷鞏固創作隊伍做出了有益的工作。綜合來看有以下特點。
一、從展示、吟誦到創作點評,引發了探討創作理論的熱情
新疆詩詞學會一貫重視在有限的物質條件下,盡量提供會員充分展示、發表自己作品的機會和平臺。為此,學會除每年的端午詩會之外,曾組織過中秋詩會、會員書法繪畫作品藏品展覽會。中青年詩人座談會最初也是從提供發表平臺、提高中青年詩人的創作熱情出發的。隨著中青年詩人參與度越來越高,對作品進行理論評點和創作指導的要求也越來越迫切。2010年后的中青年詩人座談會改為筆會,由中青年詩人提交自己的作品并在會上吟誦發表,學會從老會員、創作理論研究人員中安排專人進行一對一式的點評,以便作者在理論上和創作實踐層面對詩詞有更深的體會。2014年開始,為了方便作者和點評者在點評之后進一步交流,學會從辦公經費中撥出專款,邀請中青年詩人赴風景區進行連續兩天和筆會結合的采風創作,中青年會員們與自己的點評老師相互切磋、深入討論,每次會議都是在熱烈而親切的氣氛中,度過這令人難忘的兩天。值得注意的是,短短幾年,筆會的參會人數就逐年上升,為聚集中青年創作者、凝聚我區詩詞創作力量起到了推動作用。
中青年詩人的創作興會,給詩詞界帶來了通過理論探究引導創作實踐的意識。學會配合理論的點評,也時常在會刊《昆侖詩詞》上發表一些中青年學者的理論探討文章。文章涉及學會會員中創作成就較高的詩人,評論文章力求切中要點,討論得失,例如劉坎龍《王愛山詩詞創作論略》、欒睿《星漢詩詞創作指瑕》、鄧永江《李汛詩詞創作論略》、趙力紀《淺議于鐘珩的詩詞》、李中鼎《明劍舟詩詞簡評》等。有些學會領導和著名詩人也親自撰文,或探討創作體會,例如鄧世廣的《〈天山吟嘯〉序》;或切磋琢磨詩詞趣味,如王善同《〈訪漁齋詩抄〉序》;或針對詩詞創作的技藝問題抒發見解。這些活躍的評論活動與中青年詩人筆會相互呼應互動,既有創作發表現場的討論,個體之間的互動交流,也有文字探討的往來回應,使學會內部形成了一種良好的互評互助互動互幫氣氛。
學會的領導和資深詩人中,也有團結帶領一批青年詩人進行創作的“導師式”詩人。例如鄧世廣、星漢、于鐘珩等,不但從中華詩詞研究院接受了幾位青年詩人作為弟子,更注重培養新疆本土青年詩人。許多年輕人或多或少地受到過他們的耐心指點,“導師”們的創作經驗、審美傾向,深深地感染著一些青年詩人。他們的逐字逐句教練訓導對青年詩人而言,是難得的學習機會,也使年輕人在文學領域里有了理想化的認同對象。此所謂言傳身教是也,對學會中后起之秀的培養鍛煉、激勵提攜,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青年詩人們個體之間的交流更是頻繁活躍,而這些互動的形成和促進、鞏固,與學會每年定期舉辦中青年詩人筆會,形成穩定的支持結構、營造良好的互動環境、促成和諧真誠的評論關系是分不開的。2016年,由學會常務理事道·李加拉促成,學會走出首府烏魯木齊,將中青年詩人筆會與和靜縣東歸文化節活動相結合,展開了一次系列性活動。在土爾扈特回歸祖國的落戶之地和靜縣,參觀了該縣的基本情況展覽和東歸文化展覽,參觀了東歸博物館、東歸生態公園,并赴巴音布魯克、鞏乃斯采風。此次筆會朗誦的作品,也是歷次以來數量最多的。學會與當地縣文聯有關協會會員進行了有益的交流。筆會的形式越來越生動活潑、內容越來越深入廣泛,為今后學會中青年詩人的創作能力的提高、理論探討熱情的提高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從老一代開創期詩人到中青年詩人,實現了學會在創作隊伍上的交替與傳承
新疆詩詞學會創立于上世紀80年代。當時文思泉涌、意氣正酣的詩人們,現今已大多數70歲左右了,有的則年紀更大一些。學會青年部成立后,積極發展青年詩人入會,為學會不斷輸入新鮮血液。近幾年,中青年詩人筆會這個平臺,也在積極吸引青年詩人充分展示他們的創作實力、呈現青年人的風采,凝聚中青年團隊。每年的詩會上都有新面孔出現,早幾年的青年作者則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創作風格、成為學會創作隊伍中的骨干力量。比如,2014年參會的有16位青年作者,提交的吟誦作品66首,會上發表作品的大部分是當時創作已較成熟的趙麗、趙天然、閻福雄、戴步新、匡英、文清等。2015年,參會的人數達到31位,提交的作品達到129首,參會的中青年詩人覆蓋了全疆10地州,代表的面更廣,社會身份也覆蓋了各行各業,發表作品的青年詩人里出現了像尹淑偉、溫啟禎等一批年紀更輕的后起之秀。2016年赴和靜縣舉行“東歸之約”筆會的有40位詩人。在筆會因時間原因做出了限定之后提交作品110篇,而新近入會的馬曉燕、謝丹、陳修歌、王彤等又一批新人的參與,讓筆會增添了時代感,也幫助學會穩步地實現了中青年詩人逐漸成為主力的轉換。面對這種日新、日日新的局面,學會諸位領導心生歡喜,大為贊嘆。2014年筆會期間,副會長于鐘珩寫下《青年詩人筆會即興賦贈與會詩友》表達自己對青年詩人們的厚望:endprint
綠染南山觀畫境,吟儔興會喜同游。風回林莽濤聲起,路向翠微云氣浮。諷誦莫辭千卷苦,攀登更上一層樓。薪傳騷雅期年少,樹幟天山壯志酬。
會長王愛山欣然和詩《甲午初秋青年詩人筆會有感兼和鐘珩先生》:
勝境南山綠搶眸,良朋興會樂忘游。吟聲風送滕王閣,雅韻詞飛鸛雀樓。幟樹昆侖揚國粹,詩隨塔水匯洪流。騷壇常有新人出,未負前賢深遠謀。
2015年筆會上,副會長鄧世廣《中青年詩人筆會寄意》一詩給青年詩人的忠告是,要有詩意詩技更要有詩骨:
西風畢竟遜東風,暮氣朝陽固不同。未必資深評盡好,須知學淺句難工。功夫總在詩詞外,品格攸關俯仰中。趨附可憐多媚俗,敢云孤立是英雄。
副會長王善同是學會會刊《昆侖詩詞》的主要編輯者。他的《[中呂·山坡羊]筆會贈青年詩人》對學會的后生們,在創作題材、主題提煉、藝術審美、情感真愛等各方面更是殷殷期待、諄諄引導:
風云興會,煙霞陶醉,天山小雨無窮味。意遄飛,境幽微,一群詩子正揚眉,淘盡人間真善美。才,當要得;情,還要得。
前輩們的鼓勵和期待,成為青年詩人們成長的動力。近兩年的筆會,青年詩人們會后向前輩請教更懇切,交流越來越頻繁、熱烈。達成了學會培養和獎掖青年、力爭后繼者受到重視、得到幫助、興旺創作群體的用心。
三、現代傳媒的介入,突破了筆會的會場概念
學會當前中青年詩人日漸增多,掌握現代傳播手段和自媒體的人數越來越多。這對于詩人們平日里相互切磋、評論爭議提供了極大方便。特別是青年詩人們及時發表自己的新作,在一定的圈子里形成小平臺、小氣候、小環境,為形成及時的即時性互動提供了空間。學會秘書長李新平利用自己的影響力號召力,組成了中青年詩人的網絡平臺,及時傳達學會的信息,鼓勵中青年詩人在這個虛擬平臺上發表作品、相互評點、促進創作。幾年來,在夏季的面對面筆會上呈現的問題、提出的疑問、創作中的困惑與喜悅,小有成就時的欣然,青年詩人們都會在這個平臺上進行討論,有時意見相左,爭論也十分激烈。這是學會青年詩會的一個很好的延展,也是學會廣泛聯系會員、鼓勵促進青年詩人成長的紐帶。近兩年的夏季筆會,提供的作品無論是數量還是創作質量都有大幅度提高,與網絡平臺、微信平臺上的預先互動有重要關聯。學會在組織筆會時采用電腦制作畫面投影提供文本閱讀的方式,使全體參會人員在同一時間里同時參與文本的體驗。這種方式比過去的朗讀要直觀、清晰,在場人員參與度提高,對點評的體會直接呈現在全體人員中。這些都是網絡時代、電腦技術給學會工作帶來的新變化,也是學會跟上時代腳步、讓詩詞創作和發表開放古韻新花的實際范例。
中青年詩人筆會的組織形式越來越活潑,在學會青年詩人中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今后要鞏固這種集體的吸引力,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強學會對筆會的支持和領導。在資金使用、開會方式、會址選點、筆會聯辦等各方面得到學會的關懷和鼓勵,也要吸收會員的意見和建議,不斷改進和創新,在作品發表方式、筆會討論時間、點評和回應的互動環節等各方面創造更好的條件,以利于交流和發表、利于評論和切磋。其次,要多方吸收會員特別是青年會員的參與,讓青年筆會覆蓋面更廣,使青年詩人得到的指導機會更多,互動平臺更大。其三,學會還應規范網絡交流的行為,形成良性互動,維護新疆詩詞學會的網絡公眾形象,避免因個別行為、個別言論的不規范,給學會整體的網絡形象帶來損害。其四,利用虛擬空間,加強與內地詩詞團體的互動交流,突破由于空間環境帶來的局限性,廣泛宣傳學會的文化形象,擴大學會對外影響力。這些依憑現代媒體、自媒體的活動,都要從青年詩人做起,最終也會將所獲得的更廣泛的支持,落實在青年詩人身上。
(作者欒睿,女,1960年生,陜西三原人。現為新疆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新疆詩詞學會副會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