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慧萍
2014年6月18日上午上海市人大常委會會議廳,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專題詢問會正在進行。“上海已經有實有人口信息庫和法人信息庫,同時人民銀行征信系統、稅務、建設、社保也都有覆蓋全市的信用平臺,為什么還要建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臺,這個平臺同其他平臺之間是什么關系?在信用體系中扮演什么角色?發揮什么作用?”市人大財經委主任委員潘志純第一個發問。接著,張辰委員、市人大代表張春景、市人大代表康青等也紛紛發問,問題直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關鍵、市民關注的焦點。
這場專題詢問提問格外踴躍,有26個人提問,創下市人大專題詢問有史以來的最高記錄。伴隨這個記錄的是市人大歷史上的“四個首次”,至今還令人印象深刻。2014年6月19日,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殷一璀在市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結束時的講話中提到“四個首次”:一是首次采取向組成人員征集詢問題目的方法,進一步保障委員履職權力;二是首次邀請人大代表參加詢問并提問,激發代表履職的積極性;三是首次請應詢部門的負責人在常委會會議廳內和組成人員“面對面”就座,提高詢問的莊重感;四是首次在詢問會前安排有關主題講座,提高詢問的聚焦度。
“四個首次”回應百姓關切
說起這“四個首次”,最值得說的是首次邀請人大代表參加詢問并提問,時任財經委辦公室主任的吳祖強講了一個故事:市人大財經委牽頭組織開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監督項目的是副主任委員馬新生,當時馬新生注意到一個現象,就是上海人大專題詢問會史上沒有人大代表詢問過問題,于是他提出疑問:人大代表是人大主體,為什么人大代表不可以參加詢問?馬新生查閱了組織法、監督法、代表法的相關規定,發現都沒有規定代表不能參加詢問,而上海市人大常委會的議事規章規則中說組成人員可以詢問,并未規定代表不可以詢問,而全國人大常委會在第一次專題詢問時就有列席的全國人大代表提問。于是,馬新生將這些規定一一標出,在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殷一璀、副主任洪浩都參加的一次社會信用監督調研會上,將這些規定條文一一用紅筆標出,把這些材料一股腦兒攤到兩位領導面前,建議在信用專題詢問會上請代表提問。有意思的是,當時參加會議的有一位名叫吳堅的人大代表,是位律師,在代表履職方面很積極,這次一聽說人大要開展專題詢問會,就在發言中說:“我向殷主任提一個請求,能否讓人大代表也詢問?”殷一璀認真聽取了大家的建議,當場表示,會好好研究并作答復。會后,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對各省市人大代表參加詢問的情況和相關規定作了詳盡研究,這才有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專題詢問會上的這個“首次”。有了這次專題詢問的首次之后,這一做法就成為了制度。這一制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信用監督專題詢問會上有四位人大代表從對信用服務機構工作人員保密要求、信用市場培育、守信激勵失信懲戒等方面提問,反映了人大代表來自基層和專業的意見,正如殷一璀在講話中所說的“激發了代表履職的積極性”。
“四個首次”中很有必要講一講首次事先征集詢問的題目。專題詢問的目的不是讓政府部門負責人答不出問題,也不是讓他臨時應付問題,而是讓政府部門充分詳實地回應委員、代表和廣大人民群眾關心的重要問題。事先將問題通知相關部門,是為了讓政府相關部門能更準確更詳盡地回答問題,讓問題的答案更具全面思考性、專業性。專題詢問會不是在考政府部門負責人的現場口才如何,而是實實在在地要求政府將所做的工作報告給委員、代表和市民,這是人大對政府工作能力的監督。同時,這也是各國議會、國際會議的慣例。
說起第三和第四個“首次”,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會務處的同志娓娓道來,以前的專題詢問會采用“回字形”座位就座,這次專題詢問會采用政府部門“答題者”與委員等“提問者”面對面交流的形式,這不僅提高了詢問的莊重感,也使交流更直接。市政府應詢部門負責人在組成人員席位前,面對臺下就坐。當時坐臺上的應詢負責人來自六個部門:市經信委、市建設委、市工商局、市食藥監局、市財政局、市質監局,這些部門負責人反映,他們坐在上面像趕考,面對“考官”很有壓力。同時,詢問會前安排有關主題講座,上海信用研究會會長洪玫作了以“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為內容的講座,為專題詢問“預熱”暖場。
這“四個首次”在當時的詢問會上發揮了積極作用,現場氣氛熱烈,委員、代表們踴躍提問。正如市政府副市長周波在詢問結束時代表市政府的表態回應中所說,“更像是一次專家會診”。
前期準備切中要害問題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專題詢問會之所以有如此好的效果,原因在于詢問會前扎實的前期工作。市人大財經委調研組先后召開金融行業、信用市場和信用平臺等重點領域座談會,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建議。調研組專程赴市公安局、市工商局、上海資信有限公司和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務中心調研,了解本市相關信用數據庫的建設情況。設計了上百個問題,做成調查問卷,發放給市人大常委會委員、代表征求意見,通過紙質問卷和網上問卷等渠道,共收回有效問卷468份。同時還通過組織“人大網議日”活動,在市人大公眾網和東方網上征求市民意見,另外又上門跟委員、代表進行面對面的溝通。這些問卷和建議通過整理分類成四個方面一百多個問題,這四方面為:信用信息歸集、共享和管理仍需加強;信用產品應用和市場主體培育有待加強;重點領域監管和信用獎懲措施還不到位;信用體系推進機制和法制保障尚不完善。這四方面的內容給出了專題詢問會詢問的總體框架。由于前期溝通做得好,專題詢問會上所提的問題是有備而來,問題切中要害,都是社會各界關心的重點問題。
為了進一步做好詢問準備,2014年5月29日,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殷一璀帶領常委會組成人員、各委員會委員和部分市人大代表等到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臺實地調研,并召開專題詢問說明會,聽取相關部門匯報情況,使委員和代表能了解專題詢問的目的、要求和具體內容,為委員準備詢問問題做準備。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洪浩召開政府部門協調會,請市政府副秘書長和各主要應詢部門參加,向政府各部門負責人講明會議程序順序,明確應詢要求。市人大財經委把前期調研中委員、代表關心的問題梳理出來,交給各部門事先做好準備,確保了專題詢問工作的順利開展。
先行先試推動信用立法
這次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專題詢問會“四個首次”對政府相關工作起到很大推動作用。它充分反映了委員、代表的訴求,反映了各界對上海社會信用立法的需求。這次詢問會推動了各方在加快社會信用立法方面達成了一致意見。這次專題詢問為相關立法打下了基礎。人大充分發揮立法主導作用,成立了常委會副主任洪浩與市政府副市長周波擔任雙組長的社會信用立法領導小組,市人大財經委起草立法草案,最終在2017年6月市人大常委會會議上通過了社會信用條例。該條例成為我國第一部社會信用領域綜合性地方法規。條例出臺后,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和好評。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高度肯定了上海社會信用立法的探索實踐:“上海社會信用立法先行先試,率先突破……是我國首部關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綜合性地方法規,具有很強的創新性、針對性和適用性,為地方社會信用立法探索提供重要參考,也為全國社會信用立法實踐提供重要支撐,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和深遠意義。” “《上海市社會信用條例》既解決了信用立法中的諸多難點,又體現了國家信用建設的最新精神,對推動國家信用立法很有幫助”,市發改委副主任葛大維說,“上海此時在全國率先出臺綜合性地方信用立法,既是對國家信用改革戰略性任務的落實,也是本市經濟社會發展到當前階段,提升卓越城市軟實力的內生需求”。同時,一些兄弟省份紛紛學習上海社會信用立法經驗,將條例的出臺過程作為學習教程,開始研究當地社會信用立法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