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贊“封殺有道德瑕疵的演員”
近來筆者看電視發現了一個“秘密”:就是那些有問題或者是傳言有道德瑕疵的“演員”、“歌手”們不見了蹤影。對于這個“文化現象”,無疑我是大大的點贊!
聽說2018年央視春晚現在就開始籌備了。據悉,在選用演員和節目上,央視還是固守“三個不用”的原則:低俗媚俗的節目不用;格調不高的節目不用;有污點和道德瑕疵的演員不用。要我理解,那就是吸過毒的明星、打過架的藝人、搞婚外戀的偶像演員和不分場合的愛說黃段子、觀眾口碑不好、片酬“天價”的影視大腕等等之類的藝人,估計央視春晚是一概拒絕,“要用德藝雙馨的優秀演員,優秀藝術家”,已經成為全國權威電視臺或公開正規演出的一個紅色標準線。
但對此似乎也有不同的聲音—吸過毒或搞婚外戀的明星是“道德瑕疵”?打架、斗毆是“道德瑕疵”?有污點、臟點、前科點是“道德瑕疵”?口碑不好但片酬卻是天價的是“道德瑕疵”?“現在是市場經濟,不是過去了,需求決定價格,觀眾就是上帝,市場只要認可,群眾只要愿意,你干嗎要封殺人家?”“口碑不好卻給片酬天價,說明這個演員有實力值這個價,投資者也不是傻帽?”“吸過毒的明星,嫖過娼的演員,該刑拘的刑拘了,該罰款的罰款了,如對犯過錯的藝人再行封殺,是一棍子打死人的二次懲罰,西方國家也沒這么干”……
筆者是不贊成以上這些“反問”和質疑的!
其實,西方國家在這方面是很會管理的—很多人認為美國對電視傳播內容限制少,卻不知他們對低俗節目管理十分嚴格,尤其重視保護弱小群體和未成年人。根據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的界定,美國節目都會按照所含暴力、色情、不雅成分的嚴重程度進行分級,不同級別的節目只能在特定時間播出,或通過技術手段進行必要的屏蔽;
法國對明星報酬的管理和美國好萊塢大不相同。由于法國影視業,特別是電影業很大程度上依賴各種公立與私立資本的贊助,法國明星通常不會獲得好萊塢明星那樣的天價報酬。但法國當局仍根據本國影視業情況,專門出過一項研究報告,規定“最高收入”和讓明星一起承擔影片的市場風險,如讓他們從影片的賣座率、銷售量中分成;
英國是世界上廣播電視事業發展最早、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他們自創了很多具有英國特色、知識性很強的節目。比如,英國廣播公司的王牌節目《古董巡回秀》和《成交》就抓住了英國民眾對古董文化的興趣點,借古董鑒定與買賣知識,就是從電視學的;
瑞典是真人秀的發源地。在意識到大眾需求的變化后,瑞典近些年一直在努力改進節目內容。比如真正挑戰生存極限、考驗冒險精神的真人秀節目,提倡真正貼合生活的平凡人真人秀《農夫找媳婦》,均以自然、純真、樸實為制作理念。瑞典公共電視十分注重公共服務,倡導向年輕人傳播正能量,而私人電視公司的節目必須與現實相結合。因此,瑞典也出了不少選秀節目或歐洲歌手大獎賽等,以吸引年輕受眾;
日本一檔電視節目曾針對演員收入進行調查,發現他們的平均年收入為1780萬日元左右(約合110萬人民幣),是日本人平均年收入的4倍多。但由于不同演員的收入差距較大,日本也不乏收入和普通上班族差不多的演藝人員。
再看看我們—現在有好多電視節目娛樂化的現象愈演愈烈,遍地開花的“真人秀”逐漸演變成一些在吃喝玩樂中掙錢的秀場,有些電視臺的不少節目“有意思但沒意義,收視率雖高但缺少價值引領,有的甚至傳播錯誤價值觀或流于低俗”,有些明星們參加節目,動輒百萬的出場費還嫌少。更有甚者,還有不少“道德瑕疵”的藝人,往往還在一定的場合忽悠和招引粉絲們的掌聲!—這些文化的個別現象,是該逐步“打掃”的時候了!
誠然,筆者的筆下似乎也很同情曾經犯過錯誤但很有“市場價格”的實力派的“瑕疵”演員、歌手,關鍵是要掌控“德藝雙馨”和私德與公德的“度”。如吸過毒或搞過婚外情的藝人,雖私德有瑕疵,名譽受過損,但仍可以自己掏錢或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為公益慈善出力,這時候的私德并不妨礙藝人成為一個有公德的人,曾經吸過毒的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鮑勃·迪倫就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