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素容
摘要:自從我國進入到改革開放的嶄新經濟發展時期以來,廣西社會經濟發展進程向前推進的速度就較為穩定,城鎮化發展進程向前推進的速度自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雖然說社會經濟及城鎮化發展進程向前推進的速度較為穩定,但是與之相隨的生態環境污染以及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激化程度提升,農村生態化境污染及治理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環境保護領域中較為重要的問題。筆者依據實際工作經驗及相關文獻資料的記載,在對SWOT措施加以一定程度的應用的基礎上,希望可以找尋到有效性比較強的措施,使得廣西農村生態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最終在廣西城鎮化與農村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過程中做出一定的貢獻。
關鍵詞:廣西;城鎮化;農村生態環境;協同發展;研究
1、廣西城鎮化及農村生態環境系統發展SWOT研究分析
優勢,從靜態的層面上展開分析工作,主要存在的是區位優勢以及戰略優勢,站在地理位置的層面上展開分析工作,廣西隸屬于中國華南沿海地區包含的范圍之內,北回歸線橫貫整個區域中部地區;大陸海岸線的長度達到了1959公里;東部和廣東省之間的交界線長度達到490公里,西南方位和云南省之間的交界線長度達到380公里,是位于西南沿海地區的重要省份,與此同時也是連接東部、中部以及西部的重要交通樞紐。站在發展戰略的層面上展開分析工作,廣西是中國和東盟當中各個國家溝通的過程中需要使用到的極為重要的橋梁,自從2006年在廣西舉行第一屆泛北部灣地區經濟合作論壇在剛洗南寧市舉行,泛北部灣經濟區域由以往的“6+1”逐漸轉變為“7+3”,2010年在“10+1”組織結構的引導之下促使中國-東盟經濟區域合作形成。2013年第八屆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論壇順利在廣西地區召開,,廣西省充分的將北部灣城市群的橋梁紐帶作用充分的發揮出來,形成將廣西作為中心,連接我國東方、中部以及西部,逐步的在此基礎之上向著東南亞各個國家敷設的經濟區域,逐步的使得北部灣城市群和泛北部國家各個城市之間可以在多個領域當中實現合作交流,從而也就可以將國家經濟發展戰略提升到國際間合作的層面之上,將國家發展戰略層面上的需求作為依據,本身占據一定的區位優勢的廣西的發展地位和國際形象逐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從而也就可以使得廣西在對經濟發展和農村生態環境之間的平衡關系進行處理的過程中占據一定的優勢地位。
劣勢:沒有予以環境保護工作充分的重視,各個領域中相關工作人員的環境保護意識水平較為低下。生態環境資源是人類共同享有的一種公共資源,具備一般公共物品的特征。因為本身具有公共性這樣一個特征,任何人在何種情況之下其實都可以應用,在現階段我國施行的法律法規當中并沒有針對這種公共資源權屬問題做出較為明確的規定,從而也就會使得生態環境資源的應用領域中難以將責權明確的劃分出來,公共資源在上文中提及到的這種情況之下總是會被當成大自然的恩惠而不加節制的應用,在此基礎之上形成的問題也就是公共資源的緊缺。在實際生產生活相關活動進行的過程中應用到農村生態環境的主要是三個主體:鄉鎮政府、鄉鎮企業以及農民。第一,某些鄉鎮地區的政府有關部門針對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進行考量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定的偏差,予以了經濟發展工作充分的重視,但是卻將環境保護工作忽視掉了。其次,某些鄉鎮企業布局工作的分散性比較強,工業技術措施以及環境污染治理技術措施水平較為低下,甚至在某些嚴重的情況之下鄉鎮企業當中根本就沒有污水處理設備,輕易的將生產廢水排放在周邊的環境當中,從而引發環境污染問題。最終就是某些鄉鎮地區的農民過度的應用化肥,從而也就會使得水體逐漸呈現出來一種富營養化的趨勢,與此同時有些地方的農村生活垃圾會隨意的堆放,一般情況之下處理垃圾的過程中使用到的措施都是焚燒,在此基礎之上自然會引發大氣污染問題。政府決策能力水平較為低下以及農民環保意識水平低下等問題也客觀存在,在工業和農村雙重污染的影響之下,廣西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自然是會向著惡化的方向轉變。
2、廣西城鎮化及農村生態環境協同發展的過程中應當施行的措施
自從我國進入到改革開放的嶄新經濟發展時期以來,在我國工業化發展進程向前推進的過程中主要使用到措施是低下的農產品價格、低下的農民工工資水平,上文中提及到的這種情況到現在仍然沒有得到改善,“三農”問題仍然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問題,從而也就會對內需的提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最終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進程向前推進的過程中起到一定程度的阻礙性作用。為了能夠使得上文中提及到的這種局面發生轉變,可以將會西部大開發戰略作為理論依據,施行下文中提及到的這些措施,在對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進程向前推進的過程中帶來的福利加以一定程度的應用的基礎上促使農業得到發展,并在對工業化發展進程向前推進的過程中涌現出來的嶄新技術措施加以一定程度的應用的基礎上,使得農業生產效益水平及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結語
總而言之,廣西在對經濟發展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之間呈現出來的相互關系進行處理的過程中,應當在對現階段我國施行的“三農”政策加以一定程度的應用的基礎上,在和地區實際情況進行一定程度的相互融合,以此為基礎來將農村生態環保政策切實的落實到各個區域的實際工作中去,從而也就可以使得各項政策得到切實的貫徹落實,最終,在使得環保政策支持力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的同時,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應當積極的引導農民參與到環境保護工作中去,從而也就可以在政府和農民之間形成一種協同關系,進而也就可以在農村生態環境惡化問題治理工作進行的過程中提供一定的人力支持,最終想要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這一個目標也就會顯得較為容易。
【參考文獻】:
[1]肖敏.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探析[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5.
[2]鄭昊.我國西部地區生態移民小城鎮化問題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4.
[3]張新文,張國磊.廣西城鎮化與農村生態環境協同發展的SWOT分析[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1):79-86.
[4]張新文,張國磊.廣西城鎮化與農村生態環境協同發展研究——基于SWOT分析[J].廣西社會科學,2014(02):20-24.
[5]馮佺光.公共選擇下的山區農村經濟協同發展問題研究[D].西南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