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旭
【摘要】:為了探究書院門街區的空間價值是否的到了充分的利用,筆者通過搜集前人對該片區人文環境的研究資料并結合兩次實地調研現狀對比分析的方法,發現了現階段該片區人文價值的利用存在三個主要的問題。分析發現其主要原因和該片區粗狂的商業經營模式有關。
【關鍵詞】:書院門歷史街區;環境價值;商業環境
1.研究范圍
本次調研的主要范圍:西起唐花塔,東至東側廣場,主要研究書院門商業步行街、安居巷南段、三學街,及其兩側的建筑,包括古玩城和碑林博物館兩個重要節點空間。
2.人文環境歷史演變過程
2.1唐代的書院門街區
唐代,這里是皇城的邊界處,太廟、府學所在地。904年,在今府學巷口建立了文廟,經歷年屢加修葺,遂成宏大建筑群。根據《碑林區志》記載,永寧門被稱為安上門,南大街被稱為安上門街。署東署南是當時皇城的東南角,大致是如今“書院門”、“三學街”和“下馬陵”一帶。
2.2宋代的書院門街區
宋代, 1090為保存唐代《開成石經》特建碑林,至今,內藏各種碑刻已達千百種,成為我國古代書法碑刻等珍貴實物資料的藝術寶庫。
2.3明代的書院門街區
唐文宗時建造唐花塔亦稱“華塔”,寶慶寺寺院毀于兵火,唯塔尚存。明代宗時,重修寺院,把華塔移至現址。1471,形成“一廟三學”的空間格局。1609,陜西布政使汪可將寶慶寺東小悉園改建為關中書院,由罷官回鄉的工部尚書、理學名儒馮從吾主持講學,多地青年紛紛前來拜師求學。1625年,明熹宗朱由校下令封閉全國書院,1626年12月,陜西巡撫喬應甲尋機搗毀關中書院。1629年,明毅宗朱由檢下令修復關中書院,堂舍煥然一新。 現三學街所指的長安、咸寧二縣學,西安府學在明代搬遷至此?!皩W”文化失而復得,代代相傳至今。
2.4清朝的書院門街區
清順治初年,當時戰爭頻發,書院幾遭廢毀。1664年,陜西巡撫賈漢復下令重修書院。1722年,書院始恢復舊日面貌。同時將正學書院并入,書院擴大。乾隆時期,書院整修;同年,陜西巡撫畢沅下令重修西安碑林,由府衙直接管理。1881年,陜西巡撫馮譽驥對書院進行整修。
2.5民國至今的書院門
民國時期,廢除了科舉制度,慢慢發展成了居住區。進入 80 年代,書院門附近開了書店與旅游紀念品商店。大街兩側多為機關單位、學校和民房。80 年代末、90 年代初西安市人民政府對書院門一線的街道進行改造,成為西安市的“古文化一條街”。
2.6小結
書院門人文歷史資源豐富。唐代的太廟、府學,宋代的碑刻藝術,明代的書院講學,清朝戰后的多次整修,體現了從古至今,該片區盛行“學”文化以及古人對該片區“學”精神的重視,書院門從唐代開始就已經有了“學”空間的人文景觀。
3.書院門人文環境及商業環境現狀調研
3.1人文環境現狀
(1)關中書院
關中書院現已成為西安文理學院,從以前的“開放式”講學變成了現在的“封閉式”授學,書院大門嚴格把守,非本校學生不讓進入。
(2)碑林博物館
自清朝開始由衙門掌管以來沒有對公眾直接開放,目前需買票進入。而且其周邊沒有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碑刻工藝坊,博物館內新開了一個石刻藝術館。
(3)90年代初改建后出現的人文景觀
在書院門商業步行街內時??梢娊诸^藝人表演吹簫古玩樂器,不少現代創意工藝也在此孕育而生,民間生活氣息濃厚。
3.2商業環境現狀
如今書院門已成魚龍混雜的書畫交易市場,書法名家、字畫愛好者、游(看)客、古玩銷售商、字畫銷售商等在此,魚龍混雜。
(1)碑帖店所在三學街碑林文廟四周,約十余家,但不成規模。
(2)在書院門現有143 個商戶中:
經營文房四寶17 戶
經營珠寶玉器23 戶
經營字畫31 戶
經營工藝品22 戶
其他雜項1至 7戶不等
4.歷史資源價值與現狀利用情況對比分析
4.1人文資源利用評析
(1)關中書院、碑林博物館都過于封閉:
關中書院講學模式未能傳承,使得原本可以千人聽學的空間成為現代特定人群的教學空間。碑林博物館內藏有“碑刻藝術寶典”,但其周邊碑刻工藝卻沒有形成規模,人們缺乏工藝教學意識,阻礙了人們充分學習和利用人文資源,不利于人文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2)古玩商城內,現有藝術家間交流過少:
主要原因是,商業氛圍已經遠大于文化氛圍,商業化帶來的工廠化生產導致做工粗糙,不健康的市場競爭破壞了原有的文化氛圍,商業化并沒有帶來理想的市場經濟效益。其次,古玩城內缺乏切磋展示的公共空間。使得在這一片區內聚集的藝術家群體未能充分發揮其優勢,直接失去了這一資源優勢。
4.2商業環境評析
(1)業態單一重復,未出現“品牌字號”:
從側面反映了,部分經營者價值觀偏激,多數商家是純粹以營利為目的來經營古玩,降低品質,市場惡性循環,缺乏業內公正的評比,導致字畫相關產業發展粗狂。
(2)商業經營脫離了人文資源,缺乏內涵和持久競爭力:
缺乏“學”的經營模式,經營者自身對人文資源的利用意識不高;對商業模式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4.3小結
商業環境與人文環境兩者相互影響。目前兩者是相互排斥的狀態,書院不開放,碑刻工藝不外流,商品工業化生產,兩者矛盾尖銳。布景化設計的弊端漸顯。
5.建議
(1)開放關中書院、和碑林博物館,并恢復名家講學傳統;充分利用碑林博物館的歷史資源優勢,增設碑刻教學空間。
(2)調整業態,增加餐飲空間、住宿空間、文化體驗式商業空間。
(3)營造積極的公共空間,策劃公共評比活動,鼓勵市民參與商業監督,從而打造出“一流字號”。
(4)為東側廣場自發經營的群體提供交流貿易空間,這樣在商業空間內部自然就會出現不同需求層次的結構劃分,形成合理的市場結構。
[參考文獻]:
【1】 李暉. 西安碑林博物館周邊旅游商業區營銷問題與對策分析【J】.區域經濟,2011,656:
【2】 賈玥.城市遺產視角西的西安書院門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
【3】 彭珍珍.西安書院門仿古街區旅游吸引力研究【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014,17(4).
【4】 王靜,徐涯.西安書院門街區空間功能優化整合【D】.西安理工大學,2009.
【5】 童明.布景化城市【J】.建筑評論,2001,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