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隆
1.秦國大將桓齮(yǐ)率軍攻趙,李牧領命抵御,依舊像對付匈奴一樣,扎好營寨,筑起壁壘,只要求堅守,不許士兵們主動出戰。
2.桓齮認為,過去廉頗曾用堅守不出的戰略來抵抗王龁,現在李牧也采取了這種辦法,自己不能再重蹈覆轍。于是他留下一半兵力攻城,自己率領另一半兵力去襲擊趙國的甘泉。
3.趙國的大將趙蔥不明就里,請求李牧帶人馬立刻去救援,而李牧卻說:“敵人進攻而我們去營救,是受人所制,這是兵家所忌諱的。”
4.李牧認為,秦軍去進攻甘泉,營寨中必定空虛;而且因為趙軍一直守在營中不出戰,秦軍一定會疏于防守。若能趁此機會攻破秦軍營寨,就可以挫一挫桓齮的銳氣。
5.經過一番籌劃,李牧分兵三路,乘著夜色,對秦軍的營寨進行突然襲擊。
6.守在營寨里的秦軍怎么也想不到,趙國人馬會突然出現在面前,所以準備不及,大敗而逃。敗兵逃到甘泉后,把消息報告給了桓齮。
7.桓齮得知戰敗后大怒,親自率領全部人馬來與李牧決戰。而李牧以逸待勞,將人馬排開,張開兩翼,等秦軍一到,中路兵馬奮勇當先,與秦軍廝殺在一塊兒。
8.雙方交戰正激烈的時候,趙軍左右兩翼并進,一齊向秦軍殺來。桓齮一下子亂了分寸,抵擋不了趙軍的攻勢,率軍逃回咸陽去了。
上一回我們說到,李牧在邊境領兵,大敗匈奴,使得匈奴的軍隊元氣大傷,很多年都沒有恢復。而這個時候,秦國正在不斷地擴張領土,作為秦國的鄰國,趙國自然沒少受到秦國的騷擾。
(看來如果不打退匈奴,趙國是腹背受敵啊!)
說得正是!好在由于李牧帶軍抵擋匈奴,確保了北方邊境的安全,這樣才讓趙國沒了后顧之憂,好一心對付秦國。
趙悼襄王死后,權臣郭開扶立太子遷做了趙王。就在趙國舉國為悼襄王發喪的時候,秦國的大將桓齮率領軍隊趁機來犯,攻破了趙國的宜安,將守城的將領斬首,還屠殺了十萬余兵卒。秦軍一路勢如破竹,接著又準備向趙國都城邯鄲進攻。
(這時,只有李牧才能解除趙國的危機了吧?)
沒錯。新即位的趙王做太子時,就聽說了李牧擊退匈奴大軍的事跡,覺得如果讓李牧領兵,一定可以擊退氣勢洶洶的秦軍。于是,趙王就派人帶著大將軍的將印,召李牧立刻回邯鄲。
李牧回來后,趙王便詢問他打算如何擊退秦國部隊。李牧答道:“秦兵接連打了幾次勝仗,士氣正高,斗志正旺,不容易被挫敗。大王如果能讓我見機行事,不受拘束,我才敢受命抵抗秦軍。”
(李牧果然是一位很有主張的將軍啊,那么趙王答應了嗎?)
眼看兵臨城下,趙王哪里敢不答應?趙王又問李牧:“代地的軍隊夠用嗎?”李牧說:“用于出戰是不夠的,用于防守還有些富余。”趙王說:“現在全部人馬召集起來還有十萬,派趙蔥、顏聚各帶五萬,聽從你的號令。”
后來,經過激烈的戰斗,李牧率領趙軍大破秦軍,桓齮逃回了咸陽。趙王看到李牧退敵有功,忍不住贊嘆道:“李牧,你就是我的白起呀!”之后,趙王加封李牧為武安君,并且賞賜他一萬戶的領地。
秦國被打敗后,并沒有死心,又來攻打趙國的番吾,結果再次被李牧打了回去。李牧率領的軍隊如屏障一般,阻止著秦國一統天下的步伐。
(李牧這么厲害,秦國是怎么打敗他,從而滅了趙國的呢?)
說來真是令人惋惜。和我們之前講過的趙將廉頗一樣,李牧也敗在了奸臣郭開的那張嘴上,最終沒能躲過厄運。
趙王遷七年,秦國派遣王翦攻打趙國,秦趙兩國的軍隊相持不下。秦國施行反間計,用大筆金錢賄賂趙王的寵臣郭開。郭開便在趙王面前造謠,說李牧想要謀反。趙王信以為真,便派趙蔥去代替李牧。李牧不肯接受命令,趙王便派人秘密逮捕了李牧,把他殺死了。
(趙王真是糊涂啊!)
李牧被殺,秦國攻陷趙國最大的一塊絆腳石被挪開了。隨后秦國的大將王翦乘勢攻打趙國,大敗趙蔥的軍隊,趙國最終走向了滅亡。
李牧作為趙國的大將,用兵與眾不同,為常人所難以領會,即便被質疑,依舊我行我素,是一位極具個人魅力的將軍。他的死間接導致了趙國的滅亡,良將不遇明主,著實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