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馨怡
許多藝考失利的童星的人生經歷可以稱得上是現代版的“傷仲永”。幼時聞名遐邇,長大卻“泯然眾人矣”。
家長們,童星的悲劇都是你們的愚昧造成的。這讓我想起了一個成語——玉卮無當。這個成語典自《韓非子》,是說有一天堂谿公問韓昭侯:“當你口渴了,在做工精美而無底的玉杯和有底的陶杯之間,會選擇哪一個來飲水?”韓昭侯回答:“會選擇陶杯。”玉杯外觀精美卻不實用,自被冷落。藝考失利的童星不就是一個外表華美卻無底的玉杯嗎?徒有其表而不得其用,令人唏噓!
這個成語用在“童星制造”上,也是很恰當的。如今的“童星制造”有著完整的套路,孩子們被你們這些家長牽著鼻子走,馬不停蹄地上藝術課、參加選秀比賽,還要學習聲樂、鋼琴、走秀。而這些孩子最終能成為大明星、火起來的,真可謂“寥若晨星”。那么多從星空跌落的孩子,耽誤了大好的學習時光和青春年華,缺乏內涵,終至曇花一現,少人問津。
明明知道“造星”的成功率很低,為什么你們還是那樣樂此不疲呢?毋庸諱言,都是利益與虛榮心使然。你們都想把孩子變成搖錢樹,或是以名利為榮,光宗耀祖,招搖過市。
當然,也不排除一些孩子真的天賦過人,且家境富裕,你們就不惜重金為孩子鋪設一條錦繡大道。殊不知,你們這樣做目光短淺,本末倒置,金錢反倒成了幫兇。很明顯,“童星制造”錯不在孩子,而在“造星計劃”上。你們的“造星計劃”不顧孩子的天性,忽略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釀成了童星早熟與早謝的悲劇。
“童星”包裝不僅靠顏值,靠演技,更要靠才華學識。你們看看《家有兒女》里的“劉星”張一山、《大嫁風尚》里的“夏燃”楊紫;看看那“國民閨女”關曉彤,還有《哈利波特》中的“小赫敏”艾瑪·沃特森,他們都是從童星起步,一路走來,成為真正的明星。縱觀他們的成才之路,你們或許會發現,他們都曾有過一段息影專攻學習的經歷。張一山、關曉彤高分考入北影,艾瑪·沃特森是布朗大學的高材生。作為童星,他們令無數人喜愛;成年后,他們的奮斗經歷無比勵志。這樣的童星,才能熠熠閃光,璀璨永恒。
家長們,請務必謹記,童星不能依賴“機械化”制造,而應當合理引導,激發興趣,培養才藝,同時注重文化素養的修煉,提高童星的“含金量”。否則,你們精心包裝的可能就是偏才、怪才,甚至是庸才。
我們喜愛有天分的童星,但堅決反對人為的“童星制造”與過度包裝。家長們,請遵循規律,還孩子們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讓童星自然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