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純敏
“一帶一路”牽動著多個國家的重要發展藍圖,這不僅是經濟與社會建設的受益,學術交流更是從中得到支持與發展,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留學加深,反過來也必將帶動這些國家的進一步深入發展。
留學現狀:35萬學子赴沿線國家留學
教育部副部長田學軍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提到,我國持續加大中國學生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的支持力度,2012年以來,我國共有35萬多人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其中國家公派人員1.19萬人。
“教育為國家富強、民族昌盛、人民幸福之本。在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心相通中。既具有黏合劑、催化劑和潤滑劑的功能,又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潤物無聲的人文交流屬性,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田學軍表示。
據統計,截至2017年4月,我國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署了45份教育雙邊多邊合作協議,與24個沿線國家簽署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
支持力度,逐年加大
同時,我國持續加大沿線國家學生來華留學支持力度。設立“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名額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傾斜,形成國家、地方、高校三級獎學金網絡。2016年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獎學金生占比超過60%。
此外,我國政府獎學金名額也逐漸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傾斜,增量部分主要用于沿線國家的來華留學生,以培養相關人才、支撐戰略合作,繼續推動“一帶一路”的教育合作和交流后勁十足。2016年,共有來自183個國家的近5萬名學生享受中國政府獎學金在華學習,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獎學金生占比61%,巴基斯坦、蒙古、俄羅斯留學生獲得中國政府獎學金人數位列前三。以巴基斯坦為例,2016至2017學年,有超過2000名該國留學生獲得中國留學獎學金,赴華在新聞學、農業科技、土木工程等領域深造。
此外,為加快推進語言互通,我國積極實施與沿線國家的政府間語言項目,加大互學語言力度。2012年以來,我國共派出非通用語種人才3454人出國學習與進修培訓;截至2017年3月,“一帶一路”沿線53個國家開辦137所孔子學院、131個孔子課堂,推動漢語教學為沿線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僅2016年,國家就公派了42個非通用語種的1036人出國學習培訓,填補了9個國內空白語種;同時,接受了17萬人來華學習漢語,在沿線國家共有46萬人通過孔子學院、孔子課堂學習漢語。”
留學交流:搭建“一帶一路”民心橋
愚者求異,智者求同,仁者求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普遍國情復雜多元,歷史文化各異,地緣政治復雜,要實現互聯互通,沿線國家不僅要積極共商經濟發展和區域合作規劃,同時也要加強教育合作與交流,為“一帶一路”建設厚植民意基礎,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民心相通”可以說是“一帶一路”建設的“軟聯通”,即文化、精神和價值層面的溝通和交流,是最有意義但也是最難實現的相通。教育可以發揮四兩撥千斤、“潤物無聲”的作用,促進沿線國家人民相互理解、尊重和信任,并增進彼此間的友誼。
中國高校還主動對接沿線國家教育需求,培養、共建“一帶一路”急需人才。近日。首個“一帶一路”專項人才培訓計劃落戶清華大學,由中民投“一帶一路”人才培養基金出資,委托清華大學開展對印尼優秀工商管理人才的培訓。
積極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育交流,既可對接“一帶一路”長遠發展需求,也可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為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爭取更多支持,積累更多人脈。教育這一軟力量必須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助推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指出,教育交流為沿線各國民心相通架設橋梁,人才培養為沿線各國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