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射場:魯迅文學院散文???/p>
格局與被消費的主體性

主持人/王冰
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培訓部主任,評論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有時候我想,為什么散文寫作呈現出現在的這個樣子,它更好的樣子應該是一種什么樣的形態。但這一個話題又似乎是一個悖論,一旦出現所謂的“應該”,時間一長,散文寫作就會又必然導致第一個問題的思考與提出。
假設姑且不論上面的矛盾之處,我們來觀察當下的散文寫作,就會很容易得出一個在寫作中尤其可怕的結論,就是散文寫到現在,也在經歷同樣被過度消費的寫作困境,散文作家也在經歷主體性被泯滅的寫作迷局,而且這樣的一種寫作歷史,會慢慢在文學的時間中成為一種飲鴆止渴似的文學經驗。
同樣,不可否認的寫作歷史是,文學被市場化之后,本來作為一名主體性尤其強調的作家,在這一過程中,相應地成為一件商品,最終的結果是,文學包括散文,既然作為一種消費品而不是精神力量,存在在人們的生活中,這在它的發展中必然會逐漸構成其自身的消費性格,以迎合讀者的需求,如篇幅短小,文義淺薄,包括淡淡的哀愁等等,都是其中的屬性之一。這就使得本來就模糊不清的散文變得更加世俗不堪,不只是被文學圈和泛文化圈認為是低于小說的一種創作,就其內在的秉性而言,它就會漸漸失去作為作者的“主體性”闡釋和啟蒙思想重新塑造的寫作理想,失去一名知識分子關于人自身理想化和烏托邦的反思,以及缺少一種對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主體精神的想象與實踐。于是,當主體性讓位于既成的散文寫作規范時,散文便只能按照一個方向去行進了,所以更多的散文最終都長成了一個模樣,原因都在這里。
因此,散文的真正瓶頸與危機并不只是出于寫作技巧方面的問題,或是書寫主題、題材的不夠多元化,也不是來自文類的規范對作者或敘述者本身的一種壓制,而是在于真正的主體性的喪失。而且,后現代時期的懷疑一切,消解權威的偏執傾向,更使人們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身份變得相當可疑,使得一個作者既自戀又自卑,既狂妄又懷疑,從而失去了話語的堅實性與拯救散文世界的烏托邦的構建,使得當下散文創作終于受挫,使得散文的精神旨歸終于消隱逃亡,散文的內在化格局就無從談起了。這點是需要當下的散文寫作者尤其要警惕的內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