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丁(本刊記者)
因勢利導 順勢而為 人與水和諧相處
——訪中國工程院院士、長安大學教授李佩成
◎文/李 丁(本刊記者)
7月15日,就陜西治水方略及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記者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特邀委員、長安大學一級教授李佩成。
記者:在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上,省委書記婁勤儉在報告中明確提出了“柔性治水”的理念。作為與水打了六十多年交道、長期在陜工作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您是怎樣理解的?
李佩成:婁勤儉書記在報告中提到“柔性治水有序實施”。我對他提出的“柔性治水”的理念,表示擁護和贊成。我認為,這一理念符合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提倡按客觀規律辦事,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另外,這一理念,也符合黨中央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根本要求。
記者:您談到了“按客觀規律辦事,因勢利導,順勢而為”。您能不能結合過去六十多年的水事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再展開闡述一下?
李佩成:水的同一性和循環轉化規律是治水應當銘記的基本規律。辯證法的最基本規律,便是對立統一規律,水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物質,也是服從辯證法的基本規律的。因此,認識事物、把握事物、引導事物發展、趨利避害的人類活動,都必須自覺地運用辯證法,運用對立統一規律,人類的水事活動也是這樣,不要隨意提口號、定政策,我行我素,硬碰強為,否則便會遭到事與愿違的報復。舉例如下:
一是忽視地面水與地下水的轉化,一味引用地面水灌溉,就會引起地下水位上升,招致大面積土壤鹽漬化。像我省寶雞峽灌區上世紀80年代曾經發生的那樣。又如盲目過量開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從而在雨水不足缺乏補充來源的地方,就會使湖涸河干、樹死草亡,甚至使自然景觀發生重大變化,嚴重者可以招致良田變沙漠;在濱海地區還會招引海水入侵,在另一些地區又會誘發地陷地裂等地質災害,像我省上世紀90年代在西安出現的那樣。三是在一些河段過量堵截引水,造成下游干枯少水,并會使地下水補給斷源,水位大幅度下降,破壞正常的區域性水循環過程,引起不良后果,甚至生態災難。四是在同一條河上,同一個水源地內,各修各的壩,各打各的井,上下左右不顧,你爭我奪致使堤成庫干、上澇下旱。
上述現象的出現,從根本上分析是人們忽視了“三水”——地面水、地下水和天上水的同一性,忽視了水的轉化規律,而自以為是地盲目行動。
記者:剛才您還談到,柔性治水理念符合中央倡導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精神。您能不能更深入地談一下人如何與水和諧相處的問題?
李佩成:首先,人水關系最為密切,在歷史長河中人與水的和諧關系居于主流。“水是生命的源泉。”有了水才有了人類,才有了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一切!水能滋潤作物,為人類提供灌溉、航運、發電、養魚等基本條件。
人與水還有著精神世界的密切關系,事實證明,水能陶冶人的精神情操,催生人群的乃至民族的精神文化。水景水情還能潛移默化,影響倫理道德和民族精神的塑造。人水相通,在理念上產生升華,達到深層次的人水和諧。
但是,水是最大的自然,在人水和諧的同時也存在著嚴重的不和諧。由于人對水認識的局限性,以及人尤其是現代人在自然面前表現出的自滿和傲慢,表現出水行為的輕舉妄動,使人與水的關系變得十分緊張,引發了嚴重的涉水災難:旱災與水荒,洪水災害,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地沉地裂,海嘯豪雨,污水濁流,漬澇鹽堿。地區間、國家間爭水矛盾日益尖銳,也是造成世界不和諧的重要因素。
要深化對涉水規律的認識,按規律治水。一是深諳水的循環規律與水量守恒定律,做到地表水、地下水、天上水“三水”統觀統管。二是領悟水的生態規律,做到生態治水、多維治水。面對水事工程人們一定要多方面分析利害得失,把握生態學規律,做到生態安全治水。三是把握水的經濟社會規律,做到以人為本,服務社會。對水的社會屬性的認識,即從經濟規律方面的認識,是加強水的經營管理的理論依據。
記者:正如您剛才所提到的,人與水的和諧相處本質上就是生態平衡的問題。如何能真正達到生態平衡?
李佩成:我認為要實現生態平衡必須做到“三態平衡”。大家都知道,生態是指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及其相互作用狀況及態勢。這里所說的生態主要指人類生態。心態是指驅動人的行為的心理態勢。世態,是指驅動眾人行為,影響人際關系、天人關系的社會態勢。生態不是一種孤立的存在,它和心態、世態有著密切的關系。要達到生態平衡,就要實現生態、心態、世態的綜合平衡,即“三態平衡”。
如果人的心態失去平衡,盲目崇拜自己的實力,又抱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之自私目的,把享受第一、發財第一作為處世哲學,并受到世態的唆使或認可,則這種心態失衡的人便會只顧交易,只顧獲利和只顧賺錢,他們以獲得最大利潤為目的,以掠奪資源的手段,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在交易市場上這些人很難顧及到別人和后人,甚至也不會認真考慮自身的明天和后天。人的心態失衡了,便可能做出傷天害理之事,包括放縱地傷害和破壞自然。因此,在這種心態得到平衡之前,要想使生態獲得真正的平衡,環境得到持久的保護,將是十分困難的,甚至是難以辦到的。
因此,要使生態、心態得到平衡,就必須平衡世態。“三態”的關系是辯證的和相互影響的,“三態”的平衡需要人類和人類社會做出巨大的努力。
要實現“三態平衡”,應先認識兩個常理——“報應規律”和“易毀原理”。“報應規律”,即對于人的作為“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時間一到,一切都報”。“易毀原理”是說事物被毀壞比造成它更容易。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拆墻容易砌墻難”。只有深入全面地認識和處理好自然-人-人類社會之間的關系,實現新的天人合一、天人和諧,做到“三態平衡”,才會有生態的良性循環,才會有生態的有益平衡,才能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與文明進步!
記者:剛才談的主要都是治水的理念問題。陜西自古以來就有“善治秦者先治水”的明訓。作為一位經驗頗豐的水科學家,您是如何認識陜西的治水形勢的?
李佩成:總體上講我省的治水形勢還是比較好的。從秦修建鄭國渠開始,經過兩千多年不屈不撓的努力,我省建成了一些舉世聞名的大型水利工程。目前又緊鑼密鼓地統籌推進省境內的南水北調、江河安瀾和重現“八水繞長安”盛景等重大工程。形勢鼓舞人心,讓三秦兒女看到了未來人與水和諧相處的美好愿景和希望。
記者:您能不能結合陜西的治水實際,運用您的治水理論談一下指導性的建議?
李佩成:關于陜西的治水問題,幾十年來我的確提了不少建議。我今天想提的是如下幾個建議:一是向已有的水利工程要效益;二是在用水的同時要考慮養水;三是能走水路走水路,能走旱路走旱路,包括發展降水資源、積極建設節水型社會;四是應充分重視我省境內的南水北調工程。
記者:剛才您談到了向現有的水利工程要效益的問題。您能不能具體談談?
李佩成:一談到水利建設,馬上就想到要上一批新的水利工程,我認為這樣做不妥當,應該是先向現有工程要效益。把現有水利工程維護好、管理好、經營好,使其發揮最大效益,這是一項紅利巨大的事業。
記者:關于省內的南水北調,您最有發言權,您本人就是這些項目的積極倡導者之一。目前我省境內南水北調工作首先應該重視哪些問題?
李佩成:你說得不錯,我還就引漢濟渭寫了文章《引漢濟渭是陜西當代水利建設的一項杰作》,論述它的十大好處,此處不再多說,只想強調的是陜西省要理直氣壯地加緊進行,并爭取國家將這一工程納入總的南水北調的總方案中,使其更好地實現大范圍的柔性治水。

黃河陜西段洽川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