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 丕 陳小浩
王本周 把職業教育當作畢生的目標
◎文/田 丕 陳小浩
1999年,王本周只身闖入民辦教育事業,從一間租屋、一名教師、一個學生、一臺計算機做起,創辦安康育英計算機學校。2008年,創辦安康育英汽車服務有限責任公司,在全市率先開辟校企辦學模式。2014年,安康育英中等職業學校新校區一期工程投入使用,結束了15年租賃辦學的歷史。
辦學18年來,已累計為社會培養和輸送兩萬余名合格技能型人才,先后被國、省、市授予“全國農村青年轉移就業先進單位”“全國職工教育培訓示范點”“陜西省五四紅旗團委”“安康市特色學校”等50余項榮譽稱號。
世紀之交,王本周靠一臺計算機、一名教師、一個學生起家,辦起了安康育英計算機學校。一路創業發展中,王本周始終念念不忘要擁有自己的校園。
2014年9月,安康育英中等職業學校完成整體北遷,結束了租賃辦學的歷史。新校區占地22.36畝,結構功能完整,布局科學合理。樓蓋起來了,校園有了,學生在哪里呢?王本周日夜思考,經過調查、論證、及時調整專業設置,面向社會和市場需要,開辦汽修、學前教育、高等護理、老年護理、電子商務、旅游與酒店管理、高鐵、計算機、電子信息技術等10個專業,各專業基本達到了“六有”,現有各層次在籍學生3000余人。
創業中,王本周深深地認識到,職業教育不是關在屋子里的教育,而是要為社會服務,不僅社會要了解職業教育,職教人更要主動貼近社會、服務企業、服務社會。為此,他帶領一干人,始終圍繞區域經濟發展,積極調整辦學思路,建立與市場緊密對接的運行機制,先后與陜西理工大學、西安理工大學、西安培華學院、西京學院等聯辦高等函授、網絡、自考教育;與咸陽職業技術學院聯合打通中職升高職的渠道,拓寬升學和就業兩條通道,成就學生上大學和高薪就業的夢想;承擔市、區人社部門就業技能工程培訓,形成了高等教育先導、中職教育主體、技能培訓補充的辦學格局。

王本周校長在“法治進校園”啟動儀式上講話
怎樣才能辦好職業教育呢?“讓學生陽光、體面、高薪就業,關注學生長遠發展”這就是王本周的答案。
他堅持工資待遇高、環境水準高、企業聲譽高的“三高”原則,構建實習崗位跟進、指導教師跟進、實習管理跟進、課程任務跟進、過程評價跟進的“五步跟進”頂崗實習模式,在北京、珠海、廣州、西安等地構建了穩固的學生就業網絡。三年來,共安置學生千余人,安置率達98%。今年安置頂崗實習的學生入職第一個月工資最高達4800元,就業效果讓學生舒心,家長放心,社會滿意。
學生多了,“招得進,留得住,學得好,就好業”成了王本周時時操心的事情。成才才是硬道理,王本周提出“實施成功教育,培養技能人才,彰顯個性特長”的辦學思路,帶領大家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管理規范》,鎖定培養目標,牢牢把握“了解崗位要求,掌握崗位規范,熟練崗位技能,打造崗位能力”這條主線組織教學,跟進市場設專業,跟進崗位排課程,跟進素質搞教育,強化實踐教學,突出技能培訓,使學生畢業后就可以直接上崗,大大縮短了學生在企業的試用期。
技能大賽是檢驗學生專業水平的一把尺子。王本周提出,要發揮技能大賽對學校技能教學的引領和帶動作用。在2015年全省中等職業學校技能大賽中,兩名學生分別榮獲個人二、三等獎;在2016年全省中等職業學校技能大賽中,有3名學生榮獲個人三等獎。
面對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想創業可又不知道怎樣走上創業路,王本周不僅將自己的創業心路歷程與廣大創業青年分享,還牽頭組建了安康市青年創業協會,聯系服務廣大青年,引導青年共同創業。
2011年1月協會剛成立時只有50名會員,經過幾年的發展,現有會員單位1130家,涉及種植養殖、電子科技、教育培訓、建筑建材、生產加工、休閑服務等20多個行業,成為安康青年的“創業之家”。
期間,王本周帶頭走訪會員3000余人次,為500多家會員單位解決了發展難題,引導200余戶個體戶發展為企業,幫助18家企業走出困境;促成會員業務對接700余次,實際融資6.5億元;建立了創業示范基地和青年創業孵化園,培訓下崗失業人員600余人次,幫助800余人實現就業或再就業;發展志愿者279名,組織開展活動500余次,累計募捐物資價值1000余萬元。籌資建設安康市青年創業大廈,創建安康市青年創業學院,為會員企業提供培訓,培養管理人才隊伍。2015年協會被民政部命名為首批國家5A級行業協會,獲得省級集體榮譽20個。
如今的王本周,不但是安康育英中等職業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安康市青年創業協會會長,還是陜西省青年企業家協會常務理事、陜西省青年聯合會常委、安康市青聯聯合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