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星
寒溪夜浣讓古鎮老巷以新的方式傳承
Hunting for the Town's Old Architecture
文+陳星

寒溪夜浣,專欄作家,資深旅行者,老建筑攝影師,同時也是狂熱的古建筑追隨者,重慶的古鎮鄉場、老街小巷、廟宇教堂、碼頭山寨,角角落落都留下他瘋狂的足跡,被媒體和圈內的朋友稱為“老建筑遺照攝影師”、“秘境捕風者”。

300年前的湖廣會館,每年正月都要舉辦禹王廟會,祭奠禹王,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而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整個會館群已經破敗不堪,漆黑的巷道里,擺滿燒煤和燒柴的爐子。禹王宮大殿里,塑料和橡膠物品堆積如山,四處雜亂無章,但那塵垢背后行云流水般的木刻雕花、灰土之下氣勢非凡的封火墻,仿佛仍在訴說著“湖廣填四川”那些唱不完的繁華、道不盡的滄桑。后來在各界人士的奔走呼吁下,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同意依據“修舊如舊”原則,對湖廣會館建筑群進行保護性修復,終于,原本破舊不堪的禹王宮又喧嘩熱鬧地開張了,修復后的湖廣會館建筑群仍在訴說它曾經的榮光與滄桑。嶄新的仿古建筑、鱗次櫛比的房屋瓦沿,久違的歷史感讓本地人和外地客蜂擁而至。
同樣,位于南濱路的彈子石老街、慈云寺老街、米市街三條老街完成復建,再度開門迎客,大禹文化、碼頭文化、開埠文化等文化元素在此多元共生;重慶開埠百余年歷史的法國領事館舊址也幾經修復完畢,免費向市民開放……對各種古鎮老街的拆除改建,忽然之間就變成了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
在寒溪看來,這未嘗不是另外一種保護方式。
寒溪走過的古鎮老街已經不計其數,每到一個古鎮,他最喜歡的便是住上幾天,和當地老百姓一起同吃同住,能夠切身體會到他們的生活狀態。“現在一般的古鎮老街至少都有一兩百年的歷史,已經非常破舊。對于游客來說,古鎮老街越滄桑就越有歷史感,走訪的興致便更高。但是對于居住在老街的人來說環境的糟糕,衛生條件的欠缺,基礎設施的落后,往往使他們苦不堪言。”在寒溪看來,對古鎮老街做一些適度的修復,倒也沒什么不好。剛回到重慶時,寒溪認識了一些志同道合的老大哥老大姐,有時也會一起組織起來做一些對古鎮老街的保護,當時只有十幾個人。到現在重慶關注這些老建筑的人已經達到四五百人,大家對古鎮老街的保護意識正在逐步增強。
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街區和老建筑往往承載著這座城市的歷史,賦予城市的靈魂,也許他已經不夠時髦,但他是一個時代的特征。重慶曾被戲稱為“建立在垃圾堆上的城市”,如今搖身一變成“中國十大最適宜居住的城市”、“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城市第三”。寒溪說:“這些年來,重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也別因城市發展腳步的一路前行,讓歷史的痕跡徹底消失,那些記憶中的古鎮老巷,希望能以另一種新的方式繼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