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肇圻
圍繞消防探頭發生的故事
沈肇圻
消防探頭或稱火災探測器,是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上世紀70年代,國外生產的有多種型式,有感溫的、感煙的或感光的。當所安裝的處所由于起火、溫度升高、煙霧濃度加大或產生紅外線等原因,利用電子效應,形成報警。現在不僅在船上,而且在岸上亦已普遍采用,如影院、劇場、會議室、辦公室、餐廳酒樓等公共場所,有的賓館、旅店的客房,以及庫房、貨場等,也都安裝了這種系統,以提高防火安全水平。但在上世紀70年代,即使國際公約有這方面要求,我國海船規范也作了規定,可要在船上安裝,國內還沒有這種產品,只能依靠進口。
1974年國際海上安全會議在倫敦召開。我和船舶檢驗局上海辦事處的董博義驗船師出席。在技術委員會上,我們提了一個問題:一個探頭對應多大的保護面積,依據什么做出的規定?很簡單的一個小問題,也可能在座的人不是這方面的專家,無人作答,會場氣氛緊張,秘書處官員出來圓場,暫且這么規定,但要列入“海協”工作計劃,研究出結果。
原來只是一個簡單提問,想弄清楚情況,以便對我國驗船規范的要求,在技術上做個說明,現在列入了工作計劃,要認真對待。回國后,與船舶檢驗局上海辦事處馬家驥副主任商量,可否請董博義負責組織國內相關單位來研制。他表示,董博義正在組織鹵化烴1211滅火劑的綜合試驗,抽不出身來。可以由同是負責消防工作的周宗儀驗船師來組織。同時,他還自告奮勇也來參加。那時正值“文革”后期,他身為辦事處領導,還在靠邊站,一方面有時間可以來參與,另外領導的影響還在,對內對外還起作用。就這樣,他們找到無錫一家鄉鎮小廠。正好這家小廠有一個技術工人,年輕有興趣,征得廠長同意后一起來研制(圖1馬家驥副主任攝于英國倫敦國際海事組織總部二樓代表休息廳)。
一次周宗儀來倫敦開會,談起如果有一個探頭拿回去作樣品,將很有幫助,那時出國,外匯很緊張,也不可能專門申請資金買這種探頭,船上雖然有,但不可能拆下來供研制參考。
在倫敦期間,周宗儀住的旅館很小,樓層很矮,室內天花板上就裝有這種感溫式探頭,就卸了一個下來琢磨。但是它是連在報警系統上的。旅館服務員立即找上門來。這事不能直說原因,想參考試制。只能說不小心碰了下來,可以出錢賠償,這事就這樣了結了。錢雖然賠的不多,但回國后報銷卻成了問題。能動用的就是他的出差伙食費,實報實銷。我那時在使館工作,每個月有六個英鎊的津貼,也不夠所需的賠償金。最后,由我寫份證明,向部財務部門作了解釋。后來,他告訴我,雖然費了點兒口舌,但總算給報銷了。
實物有了以后,又開始考慮生產標準問題。我們估計英國政府或有關部門會有生產標準。于是利用開會的機會,找經常一起開會,比較熟悉的英國代表,問起這件事。這位英國代表很認真,找了一份英國的國家標準“BS3116”送給我。那真是太好了。為感謝他的幫助,我隨后將國內帶去的小紀念品送給他,算是還了禮。
這次研制,因為有利于消防安全,又填補了國內生產的空白,所以交通部和公安部非常支持。實際工作中,馬家驥副主任和周宗儀驗船師在國內試制,當時的環境,真是非常非常艱苦。有了合作單位,有了試制場地,還有了點經費,但什么都要靠自己,不僅要自己手工繪畫。那時農村的衛生環境很差,氣溫40度的情況,為避免蚊子小蟲的侵擾,躲在蚊帳中畫。需要的零件、材料,都只能頂著烈日騎自行車到市場上去“淘寶”。試制場所是農舍改成的車間,低矮不說,更談不上空調,有個小電扇,算是大大改善了環境。經過努力,也可以說是拼搏,起早貪黑,加班加點,一心一意要把消防探頭研制出來,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他們的產品,拿到北京在翻修的北京飯店新樓試用,取得了滿意的結果。又安裝到天安門廣場的毛主席紀念堂,并且得到了國家的認可。
1978年,“文革”后第一次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在北京召開,鄧小平同志出席大會,并為獲獎者頒獎。船舶檢驗局上海海船規范科學研究所以馬家驥、周宗儀具名申報的“自動探火和滅火系統”,在為數不多的獲獎項目中,獲得獎狀,周宗儀還得到一枚獎章(見圖2)。
2011年去上海交通大學參加畢業60周年返校慶祝活動后,周宗儀驗船師(他也已退休)陪同我去了一次無錫,專程參觀當年的那家鄉鎮小廠。現在已是無錫小有名氣的無錫藍天電子有限公司,一家現代化企業。當年的技術工人王林興,已是這家公司的董事長(圖3攝于江蘇無錫,左側為周宗儀,右側為王林興)。
那天去參觀時,王林興在辦公室接待我,那是平房改建的。進廠時看到平房群邊上有一座12層大樓, 寒暄后,他領我進了那棟大樓(見圖4),原來那是他們新建的廠房。車間明亮安靜,井井有條,類似機關辦公室(見圖5)。
參觀的那年是2011年,公司年產值已達到2億多元,消防探頭不僅在國內廣泛銷售,還出口到歐洲,包括英國,還獲得歐洲共同體的質量認證證書。現在的產品品種,不僅僅是消防探頭,還擴大到固定式水基滅火探測系統、固定式探頭和失火報警系統,還有船載航行記錄儀,符合國際海事組織、美國海岸警衛隊標準壓載水管理系統。
這是我國實施開放政策,實現工業化,從無到有,從進口到出口的一個鮮明實例。產品雖小,反映了國家蓬勃發展的側面。正像謝中峰局長經常講的,參加“海協”后,可以通過這個渠道,學習知識,引進技術,實現與世界接軌,然后實現超越。
惠生海工成功交付世界首個浮式液化天然氣生產駁船
惠生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近日宣布,其已成功完成全球首個浮式天然氣液化和存儲駁船設施(Caribbean FLNG)的最終交付。此前,由中國銀行、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和德意志銀行共同承擔的該項目融資也已正式簽約,為項目的成功交付奠定了基礎。
該FLNG項目由惠生海工為Exmar以EPCIC模式總承包建設,并于2016年9月圓滿完成性能考核,在全球首次成功實現了浮式設施上的天然氣液化生產。該FLNG年液化天然氣生產能力為50萬噸。惠生海工在其中國南通基地完成了該FLNG項目的氣試工作和性能考核,在未啟航之前進行浮式液化生產設施的氣試并完成性能考核在全球亦屬首創之舉。
Caribbean FLNG項目總監,惠生(南通)重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魏華清先生說,“我們非常感謝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Exmar以及Black & Veatch對我們的支持和幫助。該項目的成功交付充分顯示了惠生面對復雜項目時具備工藝技術路線選擇、設計、合格供應商網絡的管理、建造技術、工藝裝置的調試開車等全方位的能力,驗證了其EPCIC一體化解決方案提供及項目交付的能力。該項目奠定了惠生海工在浮式天然氣生產、存儲和運輸設施總承包市場的領軍地位,同時證明了我們可為市場提供高性價比且可靠的浮式液化解決方案,以幫助客戶高效地實現天然氣資源商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