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張婷
寶鴻控股:實際控制人黃永光兩度與股東分道揚鑣
本刊記者張婷
寶鴻控股曾經有兩家關聯企業,一家為港森科技;另一家為科鴻模具。但是,寶鴻控股的實際控制人黃永光與這兩家企業的股東因為矛盾和分歧,最終分道揚鑣。
深圳市寶鴻精密模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寶鴻控股”)近日發布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招股說明書(申報稿),公司擬公開發行股票不超過2300萬股,募集資金1.75億元,擬用于精密模具生產建設項目、注塑產品生產建設項目和研發中心建設項目。
從寶鴻控股發行前的股東來看,顯得比較簡單——公司第一大股東、公司實際控制人黃永光持股5400萬股,持股比例78.26%,發行后持股比例降為58.71%;第二大股東黃洪光(黃永光的兄弟)持股600萬股,發行前持股比例為8.70%,發行后比例為6.52%;百利興(為發行人的股權激勵平臺,出資人系公司員工),持股900萬股,發行前持股比例為13.04%,發行后降為9.78%。
股東相對的簡單看似沒有什么大的問題,但對于寶鴻控股而言,實際上卻暗藏著在治理機制方面存在著問題。股市動態分析周刊記者發現,寶鴻控股曾經有兩家關聯企業,一家為港森科技;另一家為科鴻模具。但是,寶鴻控股的實際控制人黃永光與這兩家企業的股東因為矛盾和分歧,最終分道揚鑣,這兩件事情的背后無疑不反映出黃永光是一個在商業上比較難以合作相處的人。
本次寶鴻科技上市后,黃永光在公司具有絕對控制權,很難想象在這樣一個人的領導下,公司未來如何去與其他合作伙伴進行合作和共同發展。

招股說明書顯示,寶鴻控股主要從事精密模具的研發、生產與銷售及注塑產品的生產與銷售,其所生產的精密模具及注塑產品主要用于通信、汽車、電子及廚衛等領域。憑借多年的積累,公司已與國內外一批知名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招股說明書同時披露,報告期內,公司曾經存在關聯關系的企業有兩家,一家為港森科技;另一家為科鴻模具。具體來看,港森科技成立于2011年,當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黃永光開始關注SMT貼片加工業務,遂與他人共同出資成立了港森科技。成立之初,港森科技實際控制人為黃永光,后由于股東間經營分歧,2015年黃永光將其持有的全部港森科技的股權轉讓給陳偉春,陳偉春在2016年將這部分股權再次轉讓。
而科鴻模具則是由黃永光和吳德海兩人于2010年7月出資成立。2015年初,黃永光提出寶鴻控股收購科鴻模具100%股權或者黃永光持有70%科鴻模具股權轉讓給吳德海,但均遭到吳德海的拒絕,最終雙方在深圳聯合產權交易所的見證下簽證了股權轉讓協議。2016年,吳德群因家庭糾紛原因導致科鴻模具經營難以為繼,后將企業轉讓給譚志平代為辦理注銷。
通過上述兩家關聯企業的股權轉讓不難看出,黃永光作為兩家企業的創始人,都因與其他股東出現不合,而最終退出。
眾所周知,在商戰場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合作共贏才是商業游戲能夠進行下去的唯一原因。一個無法與他人合作的企業家,未來的路顯然不會太過于勝利。
招股說明書顯示,2014年-2016年公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48億元、1.72億元和1.81億元;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為2843.61萬元、3349.99萬元和3241.38萬元。雖然公司營業收入有一定的增長,但是凈利潤卻陷入增長乏力的局面。
股市動態分析周刊記者查閱了與公司處于同一行業的其他上市公司的業績發現,寶鴻控股業績下滑的同時,其他的公司卻是業績節節高,以銀寶山新為例,該公司2015年和2016年的凈利潤同比增長24%和30%。
公司業績為何會在競爭對手出現大幅增長的同時卻出現下滑?這種與市場不一致的走勢是否正常?對于上述問題,股市動態分析周刊記者曾發送采訪提綱給寶鴻控股,但公司對此未作回復。
此外,寶鴻控股還面臨著應收賬款大幅增長的局面。招股說明書顯示,2014-2016年末,公司應收賬款凈值分別為2564.72萬元、2005.70萬元和5146.88萬元,2016年應收賬款同比增長156.61%。對此,公司方面解釋,增幅較大主要系大客戶One51本年末結算延遲,以及部分新客戶新增欠款所致。值得注意的是,One51是寶鴻控股的大客戶,2016年,受終端客戶對One51付款延遲影響,One51對寶鴻控股的付款也相應延遲。不難想象,如果未來終端客戶對One51的付款繼續延續,則寶鴻控股的應收賬款增加的局面也會持續下去,這勢必會對公司的經營產生嚴重的影響。
寶鴻控股也在招股書中提示,隨著公司經營規模的擴大和客戶數量的增多,應收賬款可能會進一步增加,如果出現應收賬款不能按期或無法回收發生壞賬的情況,將對公司現金流、資金周轉等生產經營活動產生不利影響。

表:寶鴻控股主要財務指標(單位: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