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彥娜
穴位貼敷聯合現代康復治療對腦卒中恢復期肌張力增高的療效觀察
賴彥娜
目的 觀察腦卒中恢復期肌張力增高應用穴位貼敷聯合現代康復治療效果。方法 40例腦卒中恢復期患者, 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 各20例。治療組采用穴位貼敷聯合現代康復治療, 對照組單純采用現代康復治療。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 并比較兩組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的運動功能評分。結果 經4周治療后, 治療組總有效率9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29, P<0.05)。治療前, 兩組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運動功能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 且治療組增加值(40.12±12.46)分, 顯著大于對照組的(15.43±11.14)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穴位貼敷聯合現代康復治療較單純現代康復治療能明顯改善腦卒中恢復期患者肌張力高的狀態, 顯著提高肢體運動功能, 減少病痛, 提高療效, 值得臨床推廣。
腦卒中;肌張力增高;穴位貼敷;現代康復治療
腦卒中是嚴重危害中老年生命健康的常見腦血管疾病[1]。具有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以及高復發率等特點[2],腦卒中恢復期出現上肢屈肌、下肢伸肌肌張力增高及腱反射亢進, 運動時阻力增加, 不能產生協調運動, 是康復治療的一大難點, 嚴重影響了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3]。本院為中醫院, 充分發揮中醫特色, 采用中藥穴位貼敷聯合現代康復治療, 中西合璧, 旨在通過藥物對穴位的作用, 使其內外通達、陰陽平衡, 同時配合現代康復治療, 改善肌張力及其運動功能。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均為2015年6月~2016年1月本院康復科收治的40例腦卒中恢復期患者, 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各20例。治療組中, 男16例, 女4例, 平均年齡(52.5±10.7)歲, 平均病程(44.8±11.2)d, 其中腦梗死7例、腦出血13例。對照組中, 男14例, 女6例, 平均年齡(45.5±11.7)歲,平均病程(56.0±10.8)d, 其中腦梗死8例、腦出血1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中華醫學會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血管病診斷標準并經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確診。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經由康復醫師對偏癱肢體行肌張力及運動功能評定, 明確患側肢體均處于肌張力高狀態, 并按照改良Ashworth分級[3]確定為上下肢體肌張力均為Ⅰ~Ⅲ級;③患者同意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有意識障礙、精神障礙、帕金森綜合征、癲癇、嚴重營養不良、皮膚潰爛及皮膚過敏、不配合治療者。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現代康復治療, 治療組采用穴位貼敷聯合現代康復治療, 穴位貼敷配合康復治療, 由康復治療師康復治療同時輔助按摩貼敷穴位3~5次, 1 min/次,康復治療40 min/次, 6次/周, 治療4周。
1.4.1 穴位貼敷治療 將藥物白芥子、官桂、細辛、川椒、當歸、黃芪, 研成細末后用適量凡士林調勻制成膏狀;囑患者充分暴露敷藥部位, 酒精棉球擦洗皮膚, 根據用藥面積,將藥膏貼敷于相應穴位, 醫用膠布固定, 當用藥部位有明顯過敏反應立即停止。穴位為:上肢合谷、偏歷、曲池、手五里、臂臑、肩髃、肩髎、臑會、外關、肩貞、天宗、肩井;下肢承扶、殷門、委中、委陽、承山。
1.4.2 現代康復治療 運用現代康復技術, 旋轉牽伸, 使肌肉應力性松弛降低肌張力;以新Bobath治療技術為主主要抑制、促通手技關鍵點的控制, 刺激本體感受器和體表感受器反射性的抑制異常姿勢和運動, 促進正確的運動感覺和運動模式為重點[4], 改善肢體的痙攣。治療前后均由同一名康復醫師進行康復評定。
1.5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1.5.1 療效評定標準 肌張力分級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評定[5,6], 上肢以肘關節、下肢以膝關節為觀測對象。0級:正常肌張力;1級:肌張力略增, 被動屈伸時, 呈現最小阻力;2級:肌張力明顯增加, 但關節依舊可以較容易的移動;3級:肌張力嚴重增加, 活動困難;4級:被動屈伸出現僵直,不能活動。評定時, 降低≥2級肌張力視為顯效;降低1級肌張力視為有效;肌張力無改善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5.2 運動功能評定標準 運動功能評定采用簡化的Fugl-Meyer偏癱肢體功能評分標準。對肢體運動的50項功能進行3級評定。0級:不能做某一動作;1級:部分能做;2級:能做。運動積分<50分為嚴重功能障礙, 50~84分為明顯運動障礙, 85~95分為中度運動障礙, 96~99分為輕度運動障礙, 100分為運動功能正常。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經4周治療后, 治療組總有效率9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29, 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前, 兩組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運動功能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 且治療組增加值顯著大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組別例數治療前治療后增加值治療組2032.68±21.2072.63±24.34ab40.12±12.46b對照組2035.60±25.3550.38±25.76a15.43±11.14 t 0.3952.8086.606 P >0.05<0.05<0.05
腦卒中恢復期因為腦細胞缺血、缺氧導致運動及感覺神經不可逆的死亡, 出現運動障礙, 不能順利的完成目的性的動作。患者在度過急性期軟癱后, 處于恢復期時往往會留下不同程度的并發癥, 如肌張力增高等, 腦卒中恢復期肌張力逐漸達到高峰后, 使關節、肌肉活動受限, 造成關節僵直,肌肉攣縮。研究表明, 肌張力異常可顯著影響正常運動模式的建立, 阻礙運動功能的恢復, 影響患者的移動、步行、日常起居, 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造成極大的影響, 因肌張力導致長時間不良姿勢, 使得健側肢體負重過多, 關節磨損嚴重, 從而失去行走的機會, 給社會及家庭造成嚴重負擔。因此,腦卒中恢復期是康復治療的最佳時期, 降低腦卒中恢復期的肢體肌張力是肢體功能恢復的重要核心。
穴位貼敷療法是以中醫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的一種無創傷、無痛苦的療法, 可以使藥物直接刺激穴位, 并通過透皮吸收, 角質層轉運到達血液循環, 產生“生物共振”效應, 從而激發肌體細胞活性, 有效改善機體微循環, 加速血液循環,提高組織供養, 改善新陳代謝, 加速人體所需生物酶的合成,正如《理瀹駢文》所言:“切于皮膚, 徹于肉里, 攝入吸氣,融入滲液”, 達到祛風化痰、通經活絡、調氣和血、平補陰陽作用。在敷貼治療期間, 配合現代康復治療, 可在穴位區域起持續刺激作用, 內外通達, 陰陽平衡, 使藥物充分吸收,明顯降低肌張力, 減輕患者的痛苦, 縮短治療療程, 減輕經濟負擔。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 經4周治療后, 治療組總有效率95%顯著優于對照組的7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29, P<0.05)。治療前, 兩組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運動功能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 且治療組增加值顯著大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穴位敷貼和現代康復治療是針對腦卒中恢復期患者肢體高肌張力治療的有效療法。
綜上所述, 腦卒中恢復期患者進行穴位敷貼和現代康復治療后, 臨床有效率顯著高于常規治療患者, 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 繆鴻石.腦卒中的康復評定和治療.北京:華夏出版社, 1996: 165.
[2] 姜銘.針刺結合康復訓練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時效性研究.廣州中醫藥大學, 2012.
[3] 辛昕.三種針刺法治療中風后痙攣性偏癱的優化方案研究.廣州中醫藥大學, 2012.
[4] 林峻安.電針結合穴位敷貼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偏癱的療效觀察.廣州中醫藥大學, 2012.
[5] 甘靈玲.中醫理療法治療中風后遺癥的臨床研究進展.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1, 14(4):56-57.
[6] 賈微, 馬艷君, 丘慰, 等.中風后遺癥中醫治療研究近況.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1, 14(4):50-51.
Efficacy observation of acupoint application combined with modern rehabilitation therapy for hypermyotonia in convalescence stage of stroke
LAI Yan-na.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Xining Cit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Xining 810000, China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hypermyotonia in convalescence stage of stroke treated with acupoint application and modern rehabilitation therapy.Methods A total of 40 stroke patients in convalescence stag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2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cupoint application and modern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modern rehabilitation therapy.The clinical efficacy in two groups was observed and compared, and motor function score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4 weeks of treatment was record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After 4 weeks of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group had obviously higher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95% than 7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χ2=4.329, P<0.05).Before treatment, both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otor function score (P>0.05).After treatment, both groups had higher motor function score than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had higher increase value as (40.12±12.46) points than (15.43±11.14) 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modern rehabilitation therapy only, combination of acupoint application and modern rehabilitation therapy can improve the recovery of stroke patients with hypermyotonia, significantly improve limb motor function, reduce pain and improve efficacy.So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Stroke; Hypermyotonia; Acupoint application; Modern rehabilitation therapy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6.003
2017-06-12]
810000 西寧市中醫院康復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