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聰 梁少映 劉月生 羅海杰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應用于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治療中的效果觀察
黃志聰 梁少映 劉月生 羅海杰
目的 觀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應用于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治療中的效果。方法 94例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 依照治療方法差異分為A組與B組, 各47例。A組選取開腹膽囊切除術治療, B組選取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對比兩組療效。結果 B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并發癥發生率、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均優于A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C反應蛋白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d, 兩組患者的C反應蛋白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 且B組C反應蛋白水平(9.11±3.21)mg/L低于A組(25.36±3.20)mg/L,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采取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的臨床效果確切, 患者術后恢復迅速, 并發癥少, 痛苦小, 建議推廣。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治療效果
隨著當下人們生活方式與飲食結構的不斷變化, 在人們日常生活中, 高蛋白高脂食物已成為重要膳食來源, 這就導致膽囊炎與膽結石的患病率逐年遞增[1]。作為臨床急腹癥中的一種, 急性結石性膽囊炎主要是因無節制飲食、酗酒等引起, 具有反復發作、遷延不愈等特點, 不僅會使患者生理痛苦增加[2], 還使其生活質量大范圍降低。本次主要探究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治療中運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效果, 現將全部內容陳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所選94例患者均經臨床診斷確診為急性結石性膽囊炎, 且符合《外科學》中的相關標準。治療時間為2015年11月~2016年12月, 依照治療方法差異分為A組與B組, 各47例。A組中, 女21例, 男26例;年齡最小22歲, 最大65歲, 平均年齡(43.17±7.28)歲。B組中, 女20例,男27例;年齡最小23歲, 最大67歲, 平均年齡(43.18±7.9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腎、肝、心等重要臟器未出現異常;②不存在胃腸道手術禁忌證;③無精神疾病、意識不清以及交流障礙等情況;④無上腹部手術史;⑤無彌漫性腹膜炎體征。
1.2 治療方法
1.2.1 A組 對患者行開腹膽囊切除術, 即實施連續硬膜外阻滯麻醉, 切口選取右上腹直肌, 待進腹之后對膽囊周圍粘連徹底清除, 將膽囊暴露充分, 找到膽囊管, 處理后切除;若無法直接找到膽囊管, 則于膽囊的底部將膽囊全層切除,長度保持在0.5~1.0 cm, 將膽囊內容物吸除干凈, 通過探針進行引導, 將膽囊管分離, 距膽總管0.5 cm左右將膽囊管切除,在近端對其實施結扎與縫扎措施。膽囊切除時距離肝臟組織約0.5 cm的位置將膽囊的前后壁全層組織切除;行常規膽囊窩引流放置, 術后1~2 d拔管后即可下床活動, 待胃腸活動恢復后便可進食。
1.2.2 B組 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主要內容有:首先解剖患者膽囊三角區的結構, 對膽囊動脈以及膽囊管進行離斷與夾閉;其后將患者整個膽囊切除;若存在膽囊體積過大情況,則可先將膽囊轉移至腹壁的穿刺口, 其后再將膽囊切開, 通過吸引器將膽汁吸出, 在鑷子的作用下將結石夾出, 等到膽囊塌陷之后, 通過腹腔鏡的輔助作用, 將膽囊小心取出。術后對患者實施常規性的抗生素治療, 以此預防感染。
1.3 觀察指標 ①手術情況: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術后并發癥以及住院時間;②治療前后C反應蛋白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B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并發癥發生率、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均優于A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反應蛋白水平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C反應蛋白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d, 兩組患者的C反應蛋白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 且B組C反應蛋白水平(9.11±3.21)mg/L低于A組(25.36±3.20)mg/L,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n(%)]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n(%)]
注:與A組比較,aP<0.05
組別例數手術時間(m i n)術中出血量(m l)并發癥胃腸功能恢復時間(h)住院時間(d) A組4790.16±11.08290.37±16.2811(23.4) 40.39±10.3710.02±2.17 B組4782.27±10.19a165.82±20.49a2(4.3)a20.49±7.42a6.52±1.23at/χ23.593332.62777.230810.69929.6169 P 0.00050.00000.00720.00000.0000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反應蛋白水平比較(,mg/L)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反應蛋白水平比較(,mg/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A組治療后2 d比較,bP<0.05
組別例數治療前治療后2 d A組4778.08±5.9225.36±3.20aB組4777.49±4.94 9.11±3.21abt 0.524624.5787 P 0.60110.0000
急性結石性膽囊炎屬于常見病, 高瑞崗等[3]研究指出,其患病率在20%左右, 臨床中對于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治療的最佳方式便是手術切除膽囊, 應用最廣泛的術式包括開腹手術與腹腔鏡手術兩種, 這兩種治療形式均可將發炎的膽囊切除, 徹底根除病灶, 但不同之處在于手術創傷的范圍, 開腹手術可導致較大的手術創面, 進而使患者產生抵觸情緒;腹腔鏡手術屬于微創術式, 具有疼痛輕、創口小等特點[4-6]。
通過本次研究的結果看出, B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并發癥發生率、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均優于A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C反應蛋白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d,兩組患者的C反應蛋白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 且B組C反應蛋白水平(9.11±3.21)mg/L低于A組(25.36±3.20)mg/L,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提示與開腹手術相比, 腹腔鏡手術對患者胃腸道的影響輕微, 主要原因在于:①腹腔鏡可迅速切除膽囊病灶, 防止手術切口與膽囊之間的接觸,進而使脂肪液化與切口局部感染的發生率降低;②有利于對患者腹腔內部臟器的實際情況進行掌控, 包括了解膽囊及其周圍積液的情況, 避免腸道受損[7,8], 減少手術并發癥;③術后可防止局部血液機化引起腹腔膿腫與腸道粘連。開腹手術的缺陷主要表現在:①創面過大, 術后需對腹膜進行二次縫合, 增加粘連性腸梗阻發生的幾率;②增加腸道的干擾,極易引起腹腔感染;③腹壁創傷明顯, 容易出現瘢痕愈合情況, 降低局部美觀性[9-11]。
總之, 對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實施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不但能減少術中出血量, 促進胃腸功能盡快恢復, 還可減少并發癥, 促進患者盡早痊愈, 值得在臨床中大力推廣。
[1] 柳己海.急性結石性膽囊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手術時機的選擇及中轉開腹影響因素分析.中國全科醫學, 2013, 16(3):260-263.
[2] 張成武, 趙大建, 鄒壽椿, 等.急性結石性膽囊炎腹腔鏡手術時機及中轉開腹影響因素的探討.中華肝膽外科雜志, 2006, 12(12):821-824.
[3] 高瑞崗, 李奎, 馮寶華, 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508例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的臨床總結.中國內鏡雜志, 2008, 14(3):322-324, 329.
[4] 侯湘德, 白劍, 謝開漢, 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合并糖尿病59例.中國微創外科雜志, 2016, 16(4): 377-379.
[5] 王潤波.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臨床效果觀察.中國中醫藥咨訊, 2012, 4(2):260.
[6] 宋磊, 劉綏杰, 梁魯, 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的臨床效果觀察.中國當代醫藥, 2015, 22(8):26-28.
[7] 侯焱森, 張力, 吳云.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療效分析.中國醫藥科學, 2014(14):252-254.
[8] 姚洪.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的臨床分析.吉林醫學, 2013, 34(29):6003-6004.
[9] 陳怡, 黨忠萍.腹腔鏡膽囊切除在急性結石性膽囊炎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分析.航空航天醫學雜志, 2014, 48(8):1114-1115.
[10] 王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的療效觀察.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5(8):124-125.
[11] 王承峰.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應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的臨床療效.當代醫學, 2014(27):58-59.
Observation on effect of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applied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alculous cholecystitis
HUANG Zhi-cong, LIANG Shao-ying, LIU Yue-sheng, et al.Department of Emergency Surgery,
Zhaoqing City First People’s Hospital, Zhaoqing 526000, China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applied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alculous cholecystitis.Methods A total of 94 acute calculous cholecystitis patients were divided by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into group A and group B, with 47 cases in each group.Group A was treated with open cholecystectomy, and group B was treated with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Efficacy i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Results Group B had better operation time,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 incidence ofcomplications,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recovery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than group A,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Before treatment, both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P>0.05).After 2 d of treatment, both groups had lower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than before treatment, and group B had lower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as (9.11±3.21) mg/L than (25.36±3.20) mg/L in group A.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shows affirmative clinical effect in treating acute calculous cholecystitis, and patients have a quick recovery, less complications and less pain.So it is recommended to be popularized.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Acute calculous cholecystitis; Treatment effect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6.009
2017-06-22]
526000 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