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盧凱瑞
錘煉隨鉆測控的“黃埔軍校”
○ 文/本刊記者 盧凱瑞
抓住了機會,以百折不回的精神進行奮斗,勝利鉆井人抓住了時代的機遇。

勝利鉆井院的隨鉆測控技術的成功讓業內同行羨慕不已。 攝影/劉 鐵
90年前,斯倫貝謝兄弟第一個試吃了電測法測井這一“螃蟹”。如今,斯倫貝謝公司成為國際油服企業三巨頭之一。
相較于電纜測控,隨鉆測控是一場鉆井革命。為了領先這場革命,斯倫貝謝讓一大批科研人員十余年專職攻關。20年前,勝利鉆井院在中國第一個跟上了隨鉆測控技術這場革命節奏,如今已經蓄勢待發,準備騰飛!
如今,中國石油工程技術創新已呈星火燎原之勢。除了中國石化勝利石油工程公司隨鉆測控技術20年如一日的自主研發外,無論是中海油斥資數十億美元研發的“貪吃蛇”系列,或是中石油尖端技術的引進、吸收、突破,抑或是近期中科院12億元啟動研發的“地下巡航導彈”……技術創新已成為石油工程度過“極寒期”的關鍵利器。
勝利鉆井院緣何能在中國第一個抓住隨鉆測控技術的機遇?正如中國石化石油工程公司副總經理張錦宏所說:“整個勝利的文化傳承了大慶的精神,發揚光大了自己的勝利文化,將之融為一體。這是勝利石油工程公司隨鉆測控技術取得成功的關鍵。”
1984年10月,十二屆三中全會闡明了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必要性、緊迫性,強調了增強企業活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政企分開等重大問題。
市場經濟的浪潮迅速席卷全國,但在探索市場經濟的道路上部分人迷失了方向。1985年,有位副教授說,他有三個孩子,大兒子大學畢業留校,每月掙90元錢,二兒子高中畢業進工廠每月有100多元,小女兒初中文化程度在飯店當服務員每月拿200多元。
科研工作者辛苦研究的成果難以轉化為價值,收入竟連普通體力勞動者都不如。“造導彈不如賣茶葉蛋,拿手術刀不如拿剃頭刀。”這一“腦體倒掛”的畸形社會現象,沖擊著科研事業的發展。
勝利鉆井院也難逃厄難。
“研究院沒有活干,就鼓勵我們出去創收。我們儀表所因為和設備儀器相關,都跑去給別人修理計算機、家用電器賺錢;其他研究人員找不到和所從事工作相關聯的活,只能去賣水餃、織毛衣。這在當時叫作多種經營。”勝利鉆井院隨鉆測控技術專家、全國“三八”紅旗手張海花向本刊記者介紹起隨鉆測控技術研發的背景。那時她正是從事手工勞動的一員,一個無線電專業高材生,卻只能依靠為他人修計算機、電器度日。
可笑?可悲?
不,是心痛!
這是當時有識之士的內心獨白。國家也在積極求變。
在全國科學大會上,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在南方視察談話中……鄧小平屢屢在各個場合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一點一滴的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

一座座油井的順利開發證明了勝利隨鉆測控技術的價值,也見證了科研人員的汗水。 供圖/勝利石油工程公司
如沐春風,科學技術的發展得到了保障。1996年,在國際石油市場“供大于求”的總趨勢下,石油部頂著巨大的虧損壓力推動了“‘51/2’套管內短半徑側鉆水平井”攻關課題的立項,期望通過技術攻關以解決生產中的降本增效問題,以降本對抗虧損。
國家已經走出了第一步,接下來需要一個敢于吃“螃蟹”的人。
“你們是捧著金飯碗去要飯呀,隨便一個科研成果轉化不是你們做手工活價值的數百倍?”恰如一聲驚雷,鉆井專業出身的勝利鉆井院黨委書記李擁邦一席話驚醒了彷徨的科研人員,也為鉆井工程帶來了最急需的技術。
企業無經費供研究、員工無對路專業人員、國內無相關資料可查詢、隨鉆測控技術效果如何也無從得知,勝利鉆井院在“四無”的艱苦條件下毅然斥巨資2000余萬元輾轉從國外進口了一套MWD無線隨鉆測量設備,進行國產化研究。


不知是因為隨鉆測控技術讓勝利鉆井院選擇了國家立項的“‘51/2’套管內短半徑側鉆水平井”攻關課題,還是因為國家立項的“‘51/2’套管內短半徑側鉆水平井”攻關課題讓勝利鉆井院選擇了隨鉆測控技術。總之,勝利鉆井院這個國內第一家試吃隨鉆測控這只“螃蟹”的企業抓住了新一輪測井革命的浪潮。
“隨鉆測控技術效果非凡,但科研投入太大了,不然我們油田早就著手研究了。”看著勝利石油工程展示的隨鉆測控相關儀器,兄弟單位羨慕不已。
投入雖大,回報卻更驚人。
事實證明了隨鉆測控技術的巨大潛力。20年間,勝利鉆井院成功將隨鉆測控系列產品廣銷國內各大油田,以及俄羅斯、加拿大、哈薩克斯坦、中東等國家和地區,成功應用3000余井次,產值30多億元。其最大的意義在于打破了國外核心技術的壟斷而并非其產值。
憑借無與倫比的魄力,勝利鉆井人站在了中國隨鉆測控技術革命的最前沿。
科學研究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失敗總是在各個方面頑強地阻撓著科研人員的腳步,稍有松懈就會與成功失之交臂。
“攻關小組采取自愿報名的方式,但因研發難度太大,當時很少有人報名。”張海花說,“我是為數不多的參加輔助維修的人員。我不上誰上呢?”就這樣,這支由三男一女組成的攻關團隊開始了MWD隨鉆測控技術的研發工作。
要想揭開隨鉆測控神秘的面紗,首先要摸透電路板上數百個電器元件的用途。而在那個網絡不興的時代,圖書成為了唯一解開謎團的鑰匙。為此,研究小組分工合作,一遍遍地往返于東營與北京各大圖書館中,耐心地查詢每一個元件的運行原理。餓了,他們就吃路邊的盒飯;累了,就到租住的8元錢一晚的地下室中稍作休息。
沒有了白天黑夜,只有對工作的狂熱。在這里,他們找到了身為技術人員的價值。夜里熬夜到兩三點查看資料是常態,連續7天泡在圖書館不少見,走遍北京元器件市場只為找到合適便宜的元器件……沒有先行者指引方向,他們只能慢慢摸索。
“嘭!”刺鼻的橡膠焦糊味充斥著小小的實驗室,電路又短路了。
一切都得從零開始,每臺儀器的電路都需要一次又一次的設計、試驗、修改,才能得到合理的電路。研究電路用的元器件都是幾分錢一個的,但每次買的幾千個元器件用不了多長時間。
磕磕碰碰,帶著幾分執著,帶著幾分運氣,張海花逐漸從一個輔助維修人員成長為儀表領域的專家。
艱難嗎?艱難!最害怕出了問題卻找不出來。
“研究隨鉆伽馬儀器時,里面有個2000伏的高壓電源,我們沒有專用的高壓線,就用普通的電路線連接,結果一直沒有信號。”這是張海花遇到的一個大難題。為了節省研究經費,將資金用到“刀刃”上,研究團隊不敢多花一分錢。“我們一直找不到問題所在,直到后來我們才發現電路焊接處有些小毛刺在放電,說明電路沒有問題。我們意識到問題出在電線上,專門換了高壓線,將焊點焊得很圓滑,才最終解決了問題。”
張海花沒有說自己是怎樣發現電線出問題的,也沒說為何后來著重將焊點焊得圓滑。他的同事、隨鉆測控項目部研發部主任肖紅兵給了我們答案:“焊點處的小毛刺放電在白天根本看不見,只有在晚上關上燈才能看見。張海花看到儀器沒信號,害怕又是短路,直接在電路板帶電的情況下用手摸電路板時被電到才發現的。”
2000伏的高壓不可小覷,只一瞬間張海花的手指被電流打穿,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空氣中充斥著肉的糊味”!
正如赫爾岑所說,科學不是可以不勞而獲的。在科學上除了汗流滿面外,是沒有其他獲得成功的方法的。熱情也罷,幻想也罷,以整個身心去渴望也罷,都不能代替勞動。
隨鉆測控技術、地質導向技術、旋轉導向技術,從最開始只希望打破國外的壟斷,降低國外使用費用,到與國外并駕齊驅,想要奪得海外市場,再到想要突破尖端技術,向國際領先靠攏……勝利鉆井人在科研的道路上披荊斬棘,越走越遠。
這就是勝利人的勝利精神。“勝利”二字,既是地域名詞和企業名稱,又具有達到預定目標、取得成就之意,一語雙關,意境高遠。
“從勝利走向勝利”,是江澤民同志1999年視察勝利油田時題詞的內容,勝利人受到巨大的鼓舞。就是這種精神,激發了攻關小組為國家做出更大貢獻的雄心壯志、崇高追求和豪邁氣概。
每一次成功背后都有無數次失敗堆積,而每一個被攻克的電器元件后面都灑滿了淚水與汗水。“剛開始加入這個項目時,工資沒有多少,研究經費也少的可憐,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會和同伴們那樣拼,可能當時太年輕了吧。”張海花自嘲一笑。
那不是太年輕,那是勝利“從創業走向創新”的歷史洪流中年輕科研人員的人生抉擇。
艱苦創業是中國石油工業的優良傳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也是勝利油田的發家之寶。勝利油田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艱難創業史。在六十年代國家最困難的時期,勝利人肩負著為國家貢獻石油的艱巨使命,在“青天一頂、堿灘一片”的惡劣環境中,在生產生活極為困難的條件下,戰天斗地,頑強拼搏,克服了重重困難,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石油會戰的勝利,勘探開發了一個又一個新油田。
當今時代,科技創新能力越來越決定著一個國家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越來越成為一個企業有無較強市場競爭力和發展后勁的決定性因素。勝利油田歷來重視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大力實施“科技興油”戰略,密切跟蹤國內國際石油科技領先水平,抓住制約油田總體發展的關鍵技術,以勘探開發、多元經濟領域中的技術難題為攻關對象,以地質理論、技術、裝備、產品創新為目標,努力實現勘探開發主體技術、多元經濟開發技術的戰略接替和跨越式發展。

供圖/勝利石油工程公司
隨鉆測量儀MWD研制成功后,勝利鉆井院著實露了一臉,讓各界注意到了這家名不見經傳的研究單位。國產化的隨鉆測控儀,雖為仿制,實際上因為更適用于中國地質情況,比“水土不服”的進口貨適用很多,也更具有研究價值。
一家小公司看中了勝利鉆井院生產的MWD產品潛在的商機,找到項目組想要出250萬元購買這項技術。隨鉆測控項目的資金投入無疑是巨大的,但購買完相關儀器設備后就有點捉襟見肘了,連項目負責人出差北京都只能住8塊錢一晚的地下室,250萬元對于一名技術人員來說可謂一筆天大的巨款。
一邊是一夜暴富,一邊是職業操守,項目組人員選擇放棄這個“商機”。后來,這家小公司通過解剖勝利鉆井院生產的MWD隨鉆測控儀仿制成功了該儀器。憑借這“偷來”的技術,這家公司被國外巨頭以上億元的高價收購。
類似的誘惑在勝利鉆井人工作中還有很多,通過解剖勝利鉆井院生產的儀器獲利上億元的還有數家公司。但勝利鉆井人沒有一個出賣公司的技術,當然也“錯過”了成為億萬富翁的機會。
當隨鉆測控技術被國人重視之際,勝利鉆井院隨鉆測控技術已步入國內領先地位,參與研究的技術人員已成為隨鉆測控行業內的技術骨干,國企、私企、外企紛紛高薪來“挖墻腳”。離開勝利鉆井院,可能工資待遇立馬能翻十倍,有人留有人走,但鉆井院最精銳的一批骨干一個也沒離開。“我們勝利鉆井院就像是隨鉆測控領域的‘黃埔軍校’,為隨鉆測控領域培養了一批又一批人才。”這不是自嘲,李閃輕描淡寫的幾句話非常認真。
項目小組的隨鉆測控技術研究之路還在繼續,付出還將繼續。但是,付出不會被辜負。
如今,勝利石油工程公司已被定為中國石化兩大深化科技政策改革的試點單位之一,將成為中國石化科技政策最早落地的企業。2016年,勝利石油工程公司已根據科技成果轉化法給予科研人員300萬元的獎勵。
責任編輯:石杏茹
znshixingr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