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
冷靜對待汽車“去燃油”熱

燃油汽車與非燃油汽車的更替與競爭,應該尊重市場機制的主導地位,過度超前于市場選擇進程,最終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高級經濟師,長期從事石油經濟研究與國際原油價格預測
朱潤民專欄
7月6日,法國生態和可持續發展部部長尼古拉·于洛宣布,法國將在2040年全面禁售燃油車。這是繼挪威、荷蘭、德國等國之后又一個汽車“去燃油化”的歐洲發達國家。不僅如此,印度政府亦寄希望于2030年實現汽車銷售全部電動力化。
4月25日,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聯合發布《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計劃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年產銷達到200萬輛,約占當年汽車產量的6.67%;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占汽車產銷20%以上,年約700萬輛。
近些年,汽車“去燃油化”如火如荼,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不外乎兩個:一是石油資源和供給能力有限的迫切形勢;二是環境保護與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美好愿望。然而,愈演愈烈的電動汽車“競賽”是不是有些過熱?這值得我們深思,需要更多的理性認識和行動。
首先,汽車“去燃油化”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本世紀初,“石油峰值論”日漸盛行,驅動石油供給“末日論”高漲,為全球石油供給正處于周期性緊衡狀態的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快速上漲提供了巨大的心理預期方面的支撐。但事實上,全球石油供需狀況的緊張又被寬松取代,國際原油價格從中期高位大幅回落,重新進入中期低位水平。這種周期性的供需狀況和價格變化在很大程度上證實了石油資源及其供給能力還遠未到需要尋找替代品、能被替代的時刻。由此,石油資源和供給能力的有限性問題暫時應該被擱置一段時間,由于這些因素對汽車“去燃油化”的影響也應暫告一段落。在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之外,燃油汽車與非燃油汽車的更替與競爭,應該尊重市場機制的主導地位,充分發揮市場選擇的優勢作用,市場選擇是一個快慢有度、選擇有序的漸進式過程,過度超前于市場選擇進程的產品和產業不符合產品與產業發展規律,往往會積累很多的不良反應,造成較大的社會財富浪費,弊大于利最終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其次,石油行業的確需要為汽車“去燃油化”未雨綢繆。與熱情高漲的汽車“去燃油化”相比,被“去”的石油燃料生產行業似乎也不甘示弱,盡管全球煉油能力過剩正日漸顯現和增強,但煉油設施的規劃、建設好像依然沒有明顯放慢腳步的跡象。有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煉廠開工率平均約82.5%,低于2015年的84%;我國主營煉廠開工率介于75~80%,明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若按照我國2016年成品油消費量2.89億噸、成品油收率65%、開工率80%計算,我國需要的煉油能力為5.57億噸,與實際能力7.48億噸相比,過剩加劇。我國現有煉油能力已能夠滿足未來五六年、年增長4%的需求;而如果按計劃至2020年煉油能力達到8.1億噸,則足以滿足我國在2025年前年均4%的成品油需求增長。這與《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目標——“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占汽車產銷20%以上”矛盾凸顯。
汽車“去燃油化”已經進入軌道,我國要正確理性認識,在行動上未雨綢繆,從產業政策、行業規劃、企業發展以及市場需求等多層次、多方位、多環節入手,綜合分析研究,做出科學正確的預判,制定具有前瞻性的規劃并切實落實執行。
責任編輯:周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