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愛國
跟進沙特大單—“一帶一路”國家油氣資源環境分析之五
○ 文/張愛國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推進,中沙合作將進一步深化。中國油企應考慮具體情況逐一應對各種問題。

中沙近30年的合作基礎,奠定了雙方在油氣行業合作的更多可能性。 供圖/CFP
今年3月,沙特國王訪問中國,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共同見證簽署了包括油氣等領域價值達650億美元的合作大單,開啟了中沙合作的新篇章。沙特作為我國“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重要目標國,也是“一帶一路”沿線重要油氣資源國,隨著650億美元大單的簽署未來在油氣領域合作的機會必定更多。中企在沙特將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本文將對此進行分析。
中國與沙特早在1990年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開啟了兩國合作的序幕。2011年起,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了沙特最大的貿易伙伴,包括在油氣貿易、石油化工、石油工程承包、勘探開發等方面與沙特均有廣泛的合作。
在石油貿易領域,2010年以來,沙特超越安哥拉成為中國最大的原油進口國。近兩年我國雖然加大了從俄羅斯進口原油的力度,但沙特依然是中國石油最主要的原油進口國之一。例如2016年,我國自沙特進口原油4743萬噸,約占進口總量的14%,進口量僅比俄羅斯少1萬噸。
油氣勘探開發投資方面,1976年沙特石油公司國有化之后,直至2002年沙特未向外國石油公司放開油氣勘探區塊。2003年,沙特向外國公司開放了4個區塊。其中,中國石化于2003年中標沙特南部勒巴阿地區B區勘探項目,完成了7口鉆井,但均沒獲得商業發現,目前進入第二個勘探階段。其他三個區塊的勘探結果表現也不盡如人意,其中殼牌在1區完成了7口井的義務工作量后未獲得商業發現,于2014年從該區塊全部退出;埃尼和雷普索爾承擔了C區的勘探任務,因未獲得商業發現于2011年現全部退出;魯克石油公司承擔的A區則不同,勘探獲得了較大成功,在土克曼發現了油氣,在姆沙伊比發現了致密氣和凝析氣。
石化項目投資方面,2012年中石化與沙特阿美簽訂了合資協議,共同投資建設沙特延布煉廠項目。該項目以沙特重油作為原料,設計加工能力達40萬桶/日(約2000萬噸/年),是中國在沙特最大的投資項目。
在工程承包方面,中國石油企介入了沙特石化工程建設、管道工程建設以及石油工程等多個領域。其中在石化工程建設方面,2007年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與中石化第二建設公司,中標沙特延布年產40萬噸聚乙烯和40萬噸聚丙烯生產裝置項目的總承包商建設,總承包金額7.5億美元;在石油工程承包項目方面,2000年中國石化中原鉆井中標沙特阿美陸上鉆機項目進入沙特市場,至2017年中國石化在沙特的鉆機數量已達到51臺,力壓各大國際油服公司,成為沙特阿美最大的陸上鉆井承包商;在管道工程建設方面,2016年中石油管道局中標了合同額為3.3億美元的沙特拉斯坦努拉管道項目。總之,當前中國石油工程企業在上中下游不同領域的工程施工能力獲得了沙特方面的廣泛認可。
可見,中沙油氣合作涉及了油氣行業上下游全產業鏈。兩國多年合作,對中國石油企業進一步深化對沙投資奠定了良好基礎。
沙特擁有較為穩定的投資環境。沙特是君主制國家,以遜尼派居多,國內反對派影響力量甚微,國內政治較為穩定;政府財政儲備雄厚,社會福利較好,民眾政治訴求不高;政府外匯儲備充裕,可持續發展空間較大。不僅如此,為提高外資吸引力,2000年沙特設立沙特投資總局(SAGIA),旨在監督國內投資、尤其是外商投資行為,改善投資環境。為進一步給在沙特投資合作的外商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該機構于2013年成立了專門的行動小組,以精簡外商投資的程序,提升政府機構工作效率。在世界銀行發布的《2015營商環境報告》中,沙特阿拉伯營商環境排名第49 位,是最受投資者歡迎的阿拉伯國家之一。穩定的投資環境,為外國油企對沙投資帶來了穩定的收益預期。
政府財政赤字增加,政府引進外資意愿增強。沙特經濟發展長期依賴油氣行業,石油出口收入占總出口額比重一直保持在80%以上。一直以來,受益于豐厚的石油收入,沙特政府吸引外資的動力并不大。但2014年以來,持續的低油價使沙特政府十多年來首次出現財政赤字。2016年沙特政府負債占GDP的比例達到了12.3%,盡管政府采取了提高水、電和燃油價格、增加非油行業稅收收入等措施,財政赤字仍然較高。惠譽預計,2017年沙特財政赤字比例為9.2%。為改變這種狀況,沙特政府加大了吸引外資的力度。例如,沙特制定的“2030愿景”中就提出,將外商直接投資比例由占GDP的3.8%提高到5.7%。不僅如此,2017年3月沙特對油氣企業所得稅進行改革,將稅率由原來的固定85%的稅率改為實行按投資額級差征稅,其中最低稅率可降至50%,對提高國外石油企業投資積極性具有重要意義。
“一帶一路”戰略面臨的新機遇。沙特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支持國,是亞投行最早創始國之一。2017年3月,沙特國王訪問中國。中國“一帶一路”與沙特對接得到進一步落實。雙方簽訂了650億美元的合作項目,其中也包括多個油氣合作項目。2017年5月,我國召開了“一帶一路”峰會,會上國開行和中國進出口信用銀行宣布提供3800億元貸款,與此同時,中國人保等保險機構會后積極制定相關保險政策。中國工商銀行還在利雅得設立了分行提供人民幣結算業務。這些都將利好我國石油企業在沙特的一系列投資。
鏈接
沙特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石油生產國。BP能源統計顯示,截至2016年沙特石油儲量366億噸,約占全球總量的15.6%;2016年沙特石油產量5.86億噸,約占全球總量的13.4%。沙特天然氣資源也比較豐富,截至2016年,儲量為8.3萬億立方米,約占全球總量的4.5%,排名位于伊朗、俄羅斯、卡塔爾、土庫曼斯坦和美國之后,產量為1094億立方米。沙特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國,2016年出口原油3.75億噸,約占全球原油出口總量的17.7%。
總的來看,當前是沙特油氣投資機遇期,中國油企應充分利用“一帶一路”倡議的相關政策,精選投資目標。但也應認識在沙油氣投資將面臨的挑戰和困難,審慎開展沙持油氣投資,努力提高項目投資收益。
把握“一帶一路”倡議時機
中國油企需利用好我國金融、保險機構提供優惠政策,努力降低投資成本和投資風險的同時,對沙特投資重點圍繞以下三個領域展開。
一是煉油化工項目投資。沙特阿美計劃未來幾年將其煉油能力提高至800萬桶/日,超過埃克森美孚成為全球最大的煉油商,計劃擴建拉斯坦努拉煉廠,新建吉贊煉廠,沙特阿美和沙比克公司還有一些合資化工項目建設計劃。中國石化等中國石油企業具有較強的石化工程一體化承包能力和雄厚的資金實力,既要積極跟蹤一體化煉化工程投資項目,也要積極尋求煉化工程承包服務的機會。
二是天然氣業務投資。“沙特2030愿景”中提出了天然氣產量翻番的目標。與此同時,沙特能源部長法利赫提出,增加天然氣在沙特能源結構中的占比,從50%提高到70%。為此,中國油企一方面應積極關注和參與沙特天然氣勘探開發項目,通過與沙特阿美以及西方石油公司合作,參與沙特西北的泰布克區海域、東部的南加瓦爾地區和南部的魯卜哈利沙漠等地區天然氣資源的勘探開發,另一方面應積極尋求天然氣管道建設機會,因天然氣的使用很大程度依賴于管道建設。
三是石油裝備制造投資。沙特石油裝備制造業欠發達,許多石油裝備依賴進口。為扶持本地企業增加就業,沙特阿美計劃提高本地石油物資采購比例,由目前的35%提高到55%~80%不等。中國石油企業可通過與當地企業合作的方式投資沙特石油裝備制造業,實現產能轉移。
投資前做好前期調查
沙特施工標準要求較高。作為海合會國家,沙特施工標準較高,對健康、安全和環保的要求極其嚴格,在設備材料使用上除能實現當地化采購的設備材料外,規定優先使用歐美企業的產品,項目每個階段的驗收對資料的要求比較高,因此西方大型石油公司在當地受到青睞,往往在競標中占據優勢地位,而中國石油企業的效率和低成本優勢在沙特并不被認可。對此,欲開拓沙特石油市場的中國油企應給予充分的認識,投資前做好項目前期調查,根據當地要求做好各項準備工作,提高項目中標的幾率,確保項目順利開展。

中沙合作涉及油氣行業上下游全產業鏈,未來中國在沙特應把握“一帶一路”時機,增加天然氣業務的投資。 供圖/CFP
沙特本地化要求相對較高
在設備材料采購當地化方面,沙特政府規定,承包商不得從國外直接進口實施所需要的工具和設備,只能從沙特國內代理商處購買,必須優先購買沙特當地產品。承包商必須從沙特當地機構獲得運輸、保險、銀行、租賃土地、進口食品等方面的服務。在確認外國承包商已經履行上述法律法規之前,沙特業主不得支付工程預付款和50%以上的合同款。雖然沙特設備材料當地化采購要求較高,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由于工程采購量較大,本國工業基礎薄弱,很多物資無法當地采購,為此中國油企應充分預見材料采購的困難,一是應主動與業主溝通,獲得國外采購材料的認可,二是提前安排材料外購,以免耽誤工期。
沙特安全風險持續上升
從外部來看,作為中東阿拉伯國家的領導者,近兩年沙特廣泛參與了中東各項地區沖突。如組織多國部隊打擊也門胡賽武裝,參加敘利亞國際反恐部隊,積極參與美國對伊朗的制裁,近期又與卡塔爾斷交等,這些行為使沙特面臨更多外部敵對勢力的威脅。國內情況來看,近兩年隨著極端組織勢力在伊拉克、敘利亞勢力不斷被消滅,國際恐怖主義呈現分散化趨勢。作為伊斯蘭世界的中心,沙特自然不能置身事外。由此沙特國內恐怖襲擊事件時有發生,并呈上升趨勢。2016年,沙特遭遇恐怖襲擊數量高達34起,政府發起了8次安全行動,成功摧毀了12起恐襲陰謀。近期,隨著齋月的到來,沙特的朝圣者成為新一輪恐襲的對象。6月25日,沙特挫敗一起針對清真寺的恐怖襲擊,造成多名警察和朝圣者受傷。7月4日,麥地那、蓋提夫和吉達三地發生自殺式炸彈襲擊事件,造成至少7人死亡、多人受傷。這些情況表明,沙特國內安全風險在持續增大,中國油企對沙投資過程中應制定相應的風險應急預案,并通過保險安排盡量降低或規避地區安全風險。
責任編輯:周志霞
znzhouzhixi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