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紹軍
(漠沙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云南新平 653403)
旱育秧播量與產量關系試驗
方紹軍
(漠沙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云南新平 653403)
為找到水稻旱育秧最適合的播量,試驗將早稻旱育秧播量分成22.5 g/m2、30 g/m2、37.5 g/ m2、45 g/m2、52.5 g/m2、60 g/m26個處理,研究它們對產量的影響,結果以處理22.5 g/m2的產量最高,表現出播量越小產量越高、播量越大產量越低的規律,但分析也表明,播量在一定的差別范圍內對產量的影響是不顯著的。
旱育秧 播量 產量
漠沙鎮位于新平縣西南部,地處哀牢山東麓,紅河中上游,地理位置居于東經101°33.8′~101°53.5′,北緯23°43.5′~24°2.5′之間。境內立體氣候明顯,物產豐富,其中稻米是主要的農產品之一,是新平縣主要的糧食產區。1997年,新平縣農業局開始在全縣推廣水稻旱育秧技術,經過幾年的示范推廣,旱育秧技術已在漠沙鎮扎下根,一直應用至今。雖然旱育秧是一項比傳統水育秧簡便易行且增產的技術,但個別環節還有些爭議,其中播量對產量有沒有影響,該地區最適合的播量又是多少,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特用早稻做試驗,以供廣大農戶和農業科技工作者參考。
1.1 供試品種及材料
供試品種為岡優22,材料有育秧膜、竹制秧棚拱架、插秧用測繩等。
1.2 試驗時間及地點
試驗時間為2014年12月至2015年6月,地點設在漠沙鎮曼蚌村委會小抱垴小組馬洪亮的承包田里,寬敞平整,排灌方便,是晚稻后的冬閑田。該田位于東經101°39′33″,北緯23°55′28″,海拔594 m,地力情況為:pH值6,有機質含量25.7 g/kg,全氮含量1.46 g/kg,堿解氮含量136.8 mg/kg,有效磷204.6 mg/kg,速效鉀109 mg/kg。
1.3 試驗設計及管理
試驗共設5個處理,即每平方米分別播種22.5 g、30.0 g、37.5 g、45.0 g、52.5 g、60.0 g。小區長5 m,寬4 m,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栽插方式用人工手插,栽插規格為17 cm×20 cm,每叢栽1苗,基本苗為2萬苗/667 m2。生長期間用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5%丁烯氟蟲腈乳油噴施3次,防治三化螟和稻縱卷葉螟,人工除草兩次,移栽后第10 d施尿素(46%)12 kg/667 m2,劍葉即將伸出時施尿素3 kg/667 m2,水分管理按當地常規方法進行。

表3 生育動態調查

表4 經濟性狀調查
2.1 播量對秧苗素質的影響
從表1可以看出,隨著播量從22.5 g/m2逐漸增加60.0 g/m2,苗高、莖基寬、帶蘗率及主莖葉齡逐漸降低,表現出播量越小各指標數值越高,播量越大各指標數值越小的規律,與播量呈負相關的關系。
2.2 播量對分蘗及生育期的影響
表2、表3顯示,各處理對全生育期沒有影響,對分蘗時期的影響,除分蘗始期有隨播量的增加而推遲外,分蘗高峰期均集中在4月18日,最高莖蘗數最大的是處理22.5 g/m2為23.8萬苗/667 m2,最小的是處理60.0 g/m2為19.2萬苗/667 m2,呈現播量越小分蘗越多,播量越大分蘗越少的規律。

表5 產量結果

表6 產量方差分析
2.3 播量對經濟性狀的影響
從表3可以看出,各處理對千粒重沒有影響,對有效穗、成穗率、穗總粒、穗實粒有從處理22.5 g/m2向處理60.0 g/m2逐漸降低的趨勢,即這幾項指標與播量呈負相關關系,播量越小指標數值越大,播量越大指標數值越小。播量對結實率的影響則是呈正相關關系,即播量越小結實率越低,播量越大結實率越大。
2.4 播量對產量結果的影響
從產量結果可以看出(表5),隨著播量從22.5 g/m2逐漸增加60.0 g/m2,產量從513.4 kg逐漸減少到486.7 kg,表現為播量越小產量越高,播量越大產量越低,呈負相關關系。但經方差分析顯示(表6),各處理間的產量差異并不顯著。
在試驗中,處理22.5 g/m2的產量達513.4 kg/667 m2,為最高,是最佳處理,比60.0 g/m2的處理增產26.7 kg。但分析顯示,各處理雖然對秧苗素質、最高莖蘗數和部分經濟性狀有不同的影響,但對產量結果的影響卻沒有達到顯著水平。
這說明,不同播量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旱育秧的生長情況,即播量越小就會對生長起到好的作用(秧苗素質和部分經濟性狀指標數值高),播量越大就會對生長起到壞的作用,但在一定差別范圍內(試驗中最大差別是處理22.5 g/m2與處理60.0 g/m2之間,達到37.5 g/m2),對產量的影響并不顯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