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操盤農村電商

農村電子商務是通過網絡平臺嫁接各種服務于農村的資源,拓展農村信息服務業務、服務領域,使之兼而成為遍布縣、鎮、村的三農信息服務站。作為農村電子商務平臺的實體終端直接扎根于農村服務于三農,真正使三農服務落地,使農民成為平臺的最大受益者。
隨著城市電商市場的日益飽和,在一二線市場已經失去渠道優勢的電商對農村電商項目帶來的商機寄予厚望。但是,電商能否從“小、散、亂”的農村市場中開辟全新疆土還需進一步地研究與發展。筆者認為農村電商項目的可行性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網絡在農村的普及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我國農村人口在總體人口中的占比持續下降,但農村網民在總體網民中的占比卻保持上升,農村地區己經成為了目前我國網民規模增長的重要動力。互聯網的逐漸普及和農村網民數量的攀升增加了農村電商消費市場的潛力,事實上早在幾年前,精明的淘寶就已經開始了在農村拓展。不僅農村的消費在逐漸增加,農民網店也開始成為了一道獨特的風景,淘寶縣開始興起。在農村電商消費增加的同時,農村的小生產也逐漸地與更大的市場實現了對接。
(二)政策的扶持
由于長期以來“以農養工”、“以鄉養城”的經濟政策,導致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廣泛存在,這已經成為了阻礙市場經濟的發展的重大因素,導致城鄉之間差距的進一步拉大。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改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狀態一直是這幾年國家大力推行的政策。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農村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農民的生活逐步改善,而農村作為下一個互聯網“人口紅利”來源的價值開始凸顯。
2015年10月1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完善農村及偏遠地區寬帶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縮小城鄉數字鴻海部署加快發展農村電商,通過壯大新業態促消費惠民生;確定促進快遞業發展的措施,培育現代服務業新增長點。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將“電商扶貧”正式納入了精準扶貧工程。京東、阿里等各家互聯網企業紛紛加入農村經濟大軍,不僅基于自身生態圈進行產業鏈、產品鏈開發,更是頻頻和政府機關合作,“電商+政府”成為常態,覆蓋越來越多的農村和農民。
2016年1月,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就與京東集團簽署了《電商精準扶貧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約定,在十三五期間京東集團在貧困地區加大投資力度,主要用于生鮮冷鏈宅配體系建設,保證將貧困地區生鮮產品配送到全國主要消費城市;在832個貧困縣中選擇200個縣作為電商扶貧示范縣,直接或間接幫助20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
2016年2月中旬,國家發改委與阿里巴巴簽署農村電商合作協議。根據協議,發改委將整合資源,推動、引導試點地區與阿里巴巴農村淘寶項目合作,同時鼓勵試點地區開展針對政府相關服務人員、農村淘寶合伙人等農村電商服務體系參與人員的培訓活動。雙方在未來三年內將共同支持300余試點縣(市、區)結合返鄉創業試點發展農村電商。
(三)資金來源有保障
受限于渠道和效率等問題,傳統金融機構在農產品采銷和融資等方面多難以為農民提供真正落地性好的解決方案。其中,渠道方面問題最大。隨著電商巨頭的涌入,國家優惠政策和互聯網金融形成協力效應,農村經濟的互聯網化解決方案正逐步形成,這塊俗稱的“硬骨頭”也正逐步變得柔軟。政府補貼對于電商平臺和一些小縣城來說便不可或缺。2015年6月,財政部、商務部公布了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工作的200個示范縣名單,中央財政計劃安排20億專項資金進行對口扶持,每個示范縣有1000萬的扶持資金。除了傳統的電商業務,阿里巴巴和京東商城也瞄準了隨之衍生的一系列服務。京東旗下的京農貸,用戶貸款只能用于購買農業生產資料,不同貸款用途設置的貸款金額不同。農村淘寶服務站也推出旺農貸,有貸款需求的農民,直接去當地農村淘寶服務站,即可進行無抵押、無擔保純信用貸款,最快3分鐘便能放款。京東也在不斷整合渠道優勢,通過“京農貸”“農村理財”“鄉村白條”等產品把越來越多的農民整合到京東農村金融可以覆蓋的生態圈內。
(四)可借鑒的農村電商模式
針對目前國內各地區農村發展經濟條件不同的現實性條件,各地區也探索出了不同的適用于自身本地區發展的農村電商模式,比如浙江省麗水市的遂昌模式“生產方十服務商+網絡分銷商”、吉林省白城市的通榆模式“生產方十電商公司”、“貨通天下農商產業聯盟”模式主打的“農產品供應商十聯盟十采購企業”、山西省太原市農芯樂的供銷模式“縣域+農民電商”、河北省“中國羊絨之都”的清河模式“專業市場+電子商務”、陜西省關中平原西部的武功模式即“集散地+電子商務”、甘肅省隴南市成縣模式即“農戶十網商”、以及最早就己經被普遍接受的“趕街”模式。當然了,模式類型各有其特色,而且還有越來越多的農村地區正在積極探索移動互聯網帶給農村經濟更深層次的模式帶來的大變革以及大潮流。
(一)農產品要賣得更好,必須實現專業的品牌化
我們需要明白一個核心,在農村發展電子商務的根本是幫助農民增收,增收的關鍵是:其一:減少農產品的滯銷,獲得更多銷量。其二:讓農產品賣出更高的價格,獲得單量溢價。農產品進行品牌化運作便為農產品實現溢價增收開創了先決條件。目前很多農產品仍以分散的小農生產為主,幾乎都未建立涵蓋生產過程控制、質量檢驗、清理篩選、分級包裝、冷藏保鮮等環節的一整套質量管理體系。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產品觸網銷售。一些農村當地農業品牌雖多,但真正知名的品牌相對較少,部分本地的農產品很難抵擋外省市名優特產品的沖擊。不少農產品公司產品質量過硬,但少數企業其產權意識不強。因此,農產品要想搭乘電商快車,必須要通過以人員培訓、物流配送、品牌建設為代表的“互聯網+農業經營”,再整合產前、產中、產后環節,實現標準化生產、質量安全追溯于一體的“互聯網+農業管理”,讓成長型的企業在渠道中樹立品牌。政府部門應當積極制定相應標準,對農產品質量進行有效監管和認證,盡快補齊短板。
(二)農產品應當具備地域特色與差異化
農產品市場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嚴重,我們耳熟能詳多半是“地域品牌”,而非產品品牌,地域品牌的最大問題是好人壞人都可以用,就像今天你很難辨識誰是正宗的陽澄湖大閘蟹,消費者便對市場失去了正確判斷,對行業是毀滅性的打擊。每個地域都有其唯一性,經緯度、溫度濕度、光照時長、土壤結構等不同,會生長出不同的具有明顯地域特色的農產品,我們需要在此基礎上挖掘產品的特色賣點,進行專業化的品牌化包裝。
(三)政府扶持建設,并防止出現重建輕管

政府在扶持建設上要在以下幾個方面發力:一是電商平臺建設。抓好電商孵化園的建設,促進電商村形成,建立電商交易中心,這些平臺作為政府公益性的項目,能夠給予了創業者足夠的發揮空間,并逐漸吸引人才聚集,形成電商合力,在平臺上釋放。二是電商服務網絡建設。要形成順暢的網上交易,必須有強大的服務網絡,構建縣域網絡服務綜合體系,并將體系深入村鎮。三是電商人才培訓。對于培訓對象,首先是對全縣的鄉村干部進行了一次培訓,宣傳普及電商知識,在思想上形成統一認識;其次對普通電商從業人員進行專門的定期和不定期培訓。
村民從接觸網絡到能夠讓網絡真正融入生活,或許還需要一段距離。但國家支持,政策鼓勵,廣大人民積極參與,一定會讓農村電商的腳步更快一些。
要防止出現重建輕管的情況,建議建立農村電商從業人員培訓制度,明確培訓主體單位及培訓周期、內容等制定出臺農村電商管理辦法,明確農村電商的責、權、利;加快兌現鼓勵農村電商發展的有關政策,引導農村電商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