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馮驥才
傳承是非遺的生命
文/ 馮驥才
編者按:著名作家馮驥才多年來致力于民間文化保護和宣傳工作,不遺余力地倡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這篇文章是馮驥才先生于2015年12月在由中國民協主辦的傳承人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本刊摘選刊發于此,作為我們這期非遺主題策劃的開篇語并致敬馮先生。
對于非遺,首先,專家團體做的是搶救,政府部門做的是保護。政府部門是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相對應的。“文化遺產”的概念是政府概念,學者的概念是“民間文化”,這兩個不是完全一樣的概念。民間文化的概念是一個整體的文化的概念,但政府保護就必須把遺產項目化,這兩個概念是不同的,角度有些不同,但目標是一致的。
我們國家從2006年開始建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到現在已經有1372項進入國家名錄,8500項進入省級名錄。這種規模的目錄,其他國家都沒有,我到過非常多國家去看過,包括歐洲國家,大多數都沒有藝術類文化遺產的保護,像芬蘭國家非遺做得比較好,但只是口頭文學。現在我們已經做了“中國口頭文學的數據庫”,包括我們的史詩、神話故事、歌謠、諺語、歇后語、傳說、小戲等等,總共8.878億字,正在做總目,12月份出來。還有,《唐卡文化檔案》,包括青海、西藏、云南、四川、甘肅5個省16個產地也在做。國家對200多萬個村落,已經評選了三批,共有2555個村落進入國家保護名錄,今年撥了100個億支持傳統村落的保護。我們的工作是幫助政府進行審定,制定保護標準與規劃。
學界和政府合力做這個事,實際上是兩個“自覺”結合,國家的文化自覺和知識分子的文化自覺的結合。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我說過知識分子的自覺不應該叫“文化自覺”,應該叫“文化先覺”。因為知識分子本來是做這個文化工作的,它的特點是前瞻性,就必須是先覺的,先覺了以后,如果能轉換為國家的文化自覺是中國文化的幸事。然而,我們的國家和政府是有這個歷史高度和文化高度的。
2011年的時候我曾經在《人民日報》寫了一篇文章,我們可以驕傲地說,對中國這一塊大地上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家底基本上弄清楚了,我們用了十年,基本查清楚了,這在一個社會急劇轉型中是非常重要的。現在社會急劇轉型,社會生活變化,城區改造,農村大量的城鎮化,村落大量空巢,人民生活方式迅速轉變,審美方式轉變,傳播方式改變,造成很多傳統文化的急劇消失。如果查清了,抓住了,這個太重要了。如果這十年不抓,再過十年,一半就沒有了。
知識界現在要做的,是我們這一代人必須要做、下一代人想做而做不了的事。其中一件就是要把非遺抓住。國家已經評定的傳承人是1986人,但形勢嚴峻,已評定的傳承人已經故去了8%,在世的傳承人年齡大多在花甲之上。如果再過十年有50%以上的人過80歲,我們往下傳承就是非常大的問題。如果我們不把傳承抓好,再過十年,一半的技藝傳承就沒有了,就是現在定了傳承人,明天也沒有了。非遺的特點是活態地保持在傳承上,傳承是非遺的生命。傳承沒了,非遺就沒了。所以,我們是從國家文化命運的角度來考慮這件事的。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的一個宗旨就是保護文化的多樣性,中華民族文化的燦爛就表現在文化的多樣性上。每一位傳承人,在我們做文化工作的人心里都是重要的,都同等重要,你們的問題就是我們的問題。從這個基礎上我說幾條:
第一,政府撥給傳承人的補貼,不是生活補貼費,主要還是幫助你傳承,用于弘揚。習主席十分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把文化遺產視作中華民族的精神的血脈。國家的“繁榮文藝的二十五條”也特別強調了對民間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國家在這方面很明確。財政部給文化部的經費,文化部全部發下去了,這個也沒有問題。關鍵是發到地方以后,怎么監督,怎么執行。這個需要認真對待。國家的想法必須貫徹到底。
第二,傳承人認定問題。政府部門的做法是由下往上報,專家們在各個地方幫助地方政府認定,但決定權往往是在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水平有高有低。坦率地說,高的尊重專家的意見,低的呢,找專家過場。
◎張峻豪 攝
◎道真仡佬族儺戲 武 敏 攝
第三,我們是搞文化的,搞藝術的,首先要熱愛自己的藝術。搞藝術的人有兩方面,一個是藝術中的自己,一個是自己心中的藝術。但比較起來,愛藝術中的自己不如愛自己心中的藝術。愛自己心里的藝術才是最重要的,也是幸福的,這跟錢多少沒有關系。你摯愛你心中的藝術,為它就可以獻出一切。這樣的藝術也會放出光彩。現在國家有了文化自覺,國家幫助你,是好事,國家是為民族文化發展,為了全民素質的提高,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這是從國家戰略考慮的。可是我們每個人熱愛我們自己的藝術,才能真正投入到這么偉大的事業中去。
第四,我們熱愛我們自己的藝術,更要認識自己的藝術。你是不是整理好自己的東西了?如果自己整理不了,可以請專家幫你整理。比如說你們的技藝,要把你們的技藝非常嚴格和全面細致地記錄下來,這個文化將來即使發生中斷,歷史也留存下來了。
我們當代的民間文化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民間文化在學術化、精英化。古代沒有“傳承人”的概念,傳承是自然的,他只是一個田野的豪杰,民間的英雄,在我們村里頭一個人手藝特別高,大家都知道是叫“石刻趙”“木雕黃”“泥人張”,只知道這個而已,沒有“傳承人”的說法,更沒有大師的說法,民間沒有這個概念。但我們現在時代轉型了,社會要轉型,文化卻要傳承,就要認定傳承人,讓有代表性技藝的傳承人做領軍人物,把文化傳承下去。但是,如果你沒有理論、沒有檔案,只有技藝,進入了工業時代也還是站不住腳,所以檔案是很有必要的,傳承人自己也要有這個文化自覺,熱愛自己的文化,整理和梳理自己的文化,提升自己。要知道哪個是自己的經典,你不知道經典就去創新,就會變味,會把精華丟掉。
藝術的東西最終還是靠藝術本身吸引人,我們的傳承甭管想多少辦法讓孩子繼承,但是如果沒有魅力吸引他,孩子就不會被吸引,也不愿意傳承。想叫孩子們參與傳承,靠的還是你的藝術和文化有魅力,你就要提高你的藝術,總結你的技藝。你們身上手上的技藝之所以會形成傳統,被一代代人認同,一定是有好東西的。
摘自中國文藝網
責任編輯 陳 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