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趙 毫 圖/ 受訪者提供
非遺研培 走出家門天地寬
文/ 趙 毫 圖/ 受訪者提供

◎學員進行刺繡培訓
沒讀過幾年書的蠟染傳承人李群感嘆,要不是在今年4月參加了非遺傳承人群培訓班,一生從事蠟畫的自己還不知道,這一針一線、一圖一布的背后,文化上竟然有那么豐富的內涵,用料上竟然有那么多的講究,而市場竟然有那么大的需求。通過培訓,她深感自己開闊了眼界,對蠟染的技術、市場等更加了解,也更有信心了。
今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聯合制定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簡稱“研培計劃”)提供了制度保障。實際上,早在2015年,該計劃就由文化部和教育部在貴州進行試點,并被納入2016年貴州省十大民生實事。過去兩年,借助“研培計劃”,貴州二萬余名非遺傳承人群走進培訓班。而貴州在這一領域,也為全國非遺工作提交了一份特殊的樣本。
晚上十一點,多彩貴州文創園各個窗口的燈光漸次熄滅,勞作了一天的人們開始進入夢鄉。這時,省非遺博覽館蠟染傳承人李群還想再畫幾筆,繡幾針,爭取讓自己正在趕制作品盡早完工。她的憂慮是有道理的,因為再過一個月,她就要作為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一份子前往臺灣參加展覽,那可不僅僅是個人作品的展示,更是貴州非遺工作的展示。
李群心態的改變是從今年4月17日開始的。彼時,她在貴州省文化廳的組織的下,與其他15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一同到上海東華大學,開始為期半個月的研修培訓。在大學一部分時間聽課學習非遺文化背景、行業發展、市場前景等理論知識,一部分時間則由學員們自己設計作品,然后相互點評。“要是我呆在家里,不出來參加培訓,就不知道天地有多大多寬,也不了解產品可以應用在什么方面,以及用在哪種布料上。”采訪中,讀書不多的李群興奮地說,盡管自己形容不出來,但卻是學習和了解到很多知識。
50歲的李群是六盤水人,12歲就喜歡上了苗族的蠟染和刺繡。早些年,遠近的苗族同胞迎親嫁娶,都會請她制作蠟染,有些零星的收入。2011年,她在六盤水鐘山區創辦自己的公司,慢慢對巨大的非遺市場有所了解。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館開館后,李群以非遺傳承人的身份入駐,在這里蠟染蠟花、挑花刺繡,訂單總是很多,供不應求,這讓她深切感受到市場對蠟畫的需求。特別是幾個月前到上海參加“研培計劃”,更讓她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也更有信心了。
同樣的信心,也來自李群在上海東華大學的“同學”、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縣

◎偷師學藝

◎學員現場制作紙燈籠

◎一針一線仔細繡

◎學員觀看優秀作品展
馬尾繡傳承人韋應麗。參加“研培計劃”后,她對自己的公司、合作社和協會的前景更有把握,決心讓這個700余人的協會發展得更好,幫助鄉親們早日實現小康。除了產品設計,韋應麗還負責市場對接和財務管理,實在有些忙不過來。因市場前景看好,她的兩個兒子、兩個女兒都加入其中。下一步,韋應麗打算建立專門的馬尾繡網站,利用現代營銷理念來助力馬尾繡發展。“我們是貧困地方,應該帶動婦女發展經濟,共同致富。”采訪中,她信心十足地說。
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國有3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些優秀傳統文化使得中國躋身非遺大國。同時,中國的非遺保護經驗也日益受關注。令人矚目的是,作為中國30多個省市(區)之一的貴州,就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85項(140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61項(708處)。若說中國是名副其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國,那貴州就是貨真價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省。若說世界非遺保護工作得看中國,那中國的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則不能不看貴州。
“‘研培計劃’的提出在中央,但實踐在貴州。” 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龍佑銘告訴記者,“研培計劃”自2015年由文化部提出,率先在貴州實施,該項培訓成為貴州傳統工藝振興的有力實踐,起到了助推脫貧的作用,被納入2016年貴州省十大民生實事。2016年,在落實文化部、教育部提出開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時,貴州結合自身實際,提出了《貴州省傳統手工技藝助推脫貧培訓計劃(2016—2020年)》,旨在讓廣大手工藝人充分享受文化傳承脫貧福利。
據龍佑銘介紹,貴州非遺傳統手工技藝傳承人群培訓計劃由省文化廳牽頭,省人社廳、省經信委、省民宗委、省婦聯共同推進,僅2016年,受委托的12所高(職)院校和3個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的龍頭企業,就共同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培訓班23期約3000人,共計投入經費965萬元。相較而言,全國性的非遺“研培計劃”今年3月才啟動,培訓人數也僅為幾百人。因此可以說,貴州無論是在時間還是規模上,都遠遠居于全國前列。
“從培訓方案到課程設置,從招生工作到師資遴選,從理論授課到實踐操作,從課堂學習到實地考察,從組織落實到后勤保障,從作品設計到優秀作品展覽,我們在方方面面都精心設計,用心安排,爭取涵蓋傳統手工技藝學習的各個方面。”龍佑銘表示,通過15個培訓基地的積極配合和認真落實,非遺傳承人群不僅完成了美術、設計、民族圖案、民間工藝美學、攝影、知識產權保護等基礎課程的學習,還掌握了繪畫、構圖、營銷、色彩搭配和產品設計的方法,使學員了解到未曾了解的傳統手工藝品的文化內涵,了解到民族文化的特色與價值,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非遺傳承人群的整體素養。

◎李群忙著趕制作品

◎李群作品
龍佑銘說:“通過組織開展這樣傳統手工技藝培訓,一方面使得傳統手工技藝得到有效的保護、利用和傳承,有力地推動了非遺技藝的傳播和發展;另一方面通過15個基地的培訓,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手工技藝人才,帶動了數千個傳統手工技藝傳承骨干和數萬名傳統村落貧困農戶參與傳統手工技藝傳承,實現了貧困地區群眾自主奔小康能力的有效提升,幫助數萬名傳統村落貧困農戶傳承人脫貧。”
責任編輯 陳 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