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大山
誰給了“專家劉洪濱”表演平臺
文/劉大山
圖/視頻截圖
一夜之間,“表演藝術家”劉洪濱(斌)火遍大江南北,祖傳苗醫傳人、北大專家、養生保健專家、御醫世家傳人兼風濕病專家、蒙醫第五代傳人……3年內擔綱推廣9種藥品和保健品廣告,這位“老戲骨”告訴大家,原來戲還可以這樣拍,原來廣告的套路居然這么深。
劉洪濱引發了輿論對虛假醫藥廣告亂象的持續關注,但正如網友所言,她只是一個演員,追查劉洪濱的真名、身份并沒有多大意義,重要的是查清她背后的操盤者,搞清這些違法廣告為何能堂而皇之播出,監管漏洞到底出現在哪里。
電視臺首先難辭其咎。新廣告法明確規定,廣播、電視、報刊等單位不得以講座等形式變相發布醫藥、保健品廣告。不過與此同時,工商部門不再負前置審查責任,而是“哪個平臺播出,哪個平臺審查”。問題在于,電視臺既做運動員又做裁判員,利益驅動之下難免監守自盜,與虛假醫藥經銷商同流合污。簡政放權當然沒錯,但事后監管必不可少,如何防止“一放就亂”,值得相關部門反思。
網友指責工商、食藥監等部門不作為,似乎也不準確。事實上,劉洪濱推銷的醫藥產品曾屢上黑名單,在河南、安徽、河北等地被多次查處。相關部門不作為肯定是有的,但更多是缺乏常態化、動態化的監管機制,例如往往后知后覺,非要等群眾舉報才知道有違法廣告播出;又如各地監管部門各自為戰,劉洪濱在一個城市被查,毫不影響她在其他城市繼續忽悠。作為行政執法部門,敏銳度和行動力還不如普通網友,實在是不該。
相關部門還缺乏雷厲風行、一查到底的決心,對案件的查處僅是“就事論事”。每次對違法廣告的處罰,大抵上是“三部曲”:停止發布、沒收收入、罰款,與全國范圍內以百萬千萬計的賣藥收入比,這點罰款如九牛一毛。為什么監管部門就不能像調查記者一樣順藤摸瓜,深入追查幕后公司的違法行為呢?而且按照法律規定,違法數額在10萬元以上的應追究刑責,為什么沒有追究?造成消費者損失的,發布廣告的電視臺也承擔連帶責任,為什么沒有追究?
劉洪濱的演技再好,戲也畢竟是戲,永遠成不了真。如果不是監管太虛,劉洪濱又怎會有表演的舞臺,違法銷售醫藥保健品的公司又怎會有生存的空間。最新報道稱,像劉洪濱這樣的“表演藝術家”至少還有三個,網友戲稱為“四大神醫”。可見,劉洪濱并不是“一個人在戰斗”,如果不能根除虛假醫藥廣告的生存土壤,剪斷其利益鏈條,打掉一個劉洪濱,還會有更多的李洪濱、周洪濱、王洪濱涌現。(據南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