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蒙 吳玖斌 徐鵬翔 張培彤
(1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腫瘤科,北京,100100; 2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傷科,天津,300381; 3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武漢,430200)
基于文獻計量學和社會網絡分析的哮喘當代中醫學術團隊研究
李 蒙1吳玖斌2徐鵬翔3張培彤1
(1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腫瘤科,北京,100100; 2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傷科,天津,300381; 3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武漢,430200)
目的:分析哮喘的當代中醫團隊,總結其主要學術思想。方法:以代表人物、重要文獻和主要學術思想為衡量團隊的依據。從文獻入手,針對哮喘的中醫藥文獻,采用文獻計量學和社會網絡分析的方法找出候選團隊;采用文獻調查的方法評價候選團隊的傳承脈絡,總結各流派代表人物的主要學術思想。結果:共有18 990位研究者發表了關于哮喘的中醫中藥論文11 342篇,其中高產作者137位,分屬于11個研究團隊;根據H指數篩選出5個重要候選團隊;根據主要學術思想、師承關系及合作關系,從5個重要候選團隊中找出9個重要學術團隊。結論:中醫藥治療哮喘在當代取得了較大進展,學術活躍、團隊紛呈,豐富了中醫學的理、法、方、藥體系。
文獻計量學;社會網絡分析;哮喘;中醫;學術團隊
哮喘,中醫稱為哮病等,在中醫古籍中屬于上氣、喘鳴、痰飲等范疇。哮病是一種發作性的痰鳴氣喘疾患,發時以喉中有哮鳴音,呼吸急促困難,甚則喘息不能平臥。目前西醫對哮喘的定義是氣道的慢性特異性炎性反應疾病,慢性炎性反應導致了氣道高反應性,氣道高反應性進一步引起臨床癥狀。目前,西醫治療哮喘的方案雖然很多,但主要以抗炎解痙平喘為主,這些治療方法容易反復發作,難以長期維持,而且不良反應較多且大。中醫在治療哮喘方面辨證論治,綜合治療,有其獨特優勢,并形成了一些特色理論體系。本文利用文本挖掘方法探索治療哮喘病的現代中醫學術團隊及其主要思想,為中醫藥對哮喘理論和實踐的研究和總結提供參考。
1.1 數據來源 在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中以“缺省:中醫 or 缺省:中藥 or 缺省:針 or 缺省:灸 or 缺省:敷貼 or 缺省:推拿)and(缺省:哮喘 or 缺省:哮 or 缺省:哮證 or 缺省:哮病”為檢索式進行檢索,下載全部文獻的題錄信息,檢索日期為2015年10月20日。
1.2 提取作者信息 合并文獻題錄,將整合后的文件導入正則表達式工具軟件RegexBuddy,以正則表達式“(?<=【作者】).+”提取所有文獻的題錄信息中的作者信息[1-2]。
1.3 篩選高產作者 本文將發文量作為學術影響的指標之一,根據美國文獻計量學專家普賴斯(PRICE·D)提出的普賴斯定律篩選高產作者[1]。將保存有高產作者信息的文件導入自編程序Netdraw格式生成器中,生成含有高產作者信息的VNA格式的文件。
1.4 構建高產作者合作網絡 將VNA文件導入Ucinet軟件中,轉化為作者合作關系矩陣;通過Ucinet軟件的凝聚子群分析中的“N-cliques(N-派系)”功能生成“2-派系”聚類圖;合并派系,形成候選團隊,并通過Netdraw軟件進行可視化展示,形成高產作者的合作脈絡圖。
1.5 評選重要團隊 H指數[2],指一位學者發表的N篇學術論文中有h篇學術論文的每一篇的被引次數均大于等于h,并且其余的論文中每一篇的被引次數均小于等于h。H指數可以從萬方數據庫的作者分析欄中查找。它可以綜合衡量作者論文的數量和影響力,H值越高,代表其論文影響力越大。根據英國學者Oppenhnim[3]在圖書情報領域,提出的理論:h指數為5的研究者可被認為是成功的研究者;若h指數超過13就可被認為是一位相當成功的研究者。利用萬方數據庫的學者圈依次對每個團隊中的作者進行搜索,分別查出其H指數,手工錄入Excel表格。然后分別計算每個團隊的高產作者的H指數平均值,從中選出平均H指數≥5的團隊,從而獲得學術影響力廣泛的重要研究團隊。
1.6 探究重要團隊的學術淵源 對通過文獻計量和社會網絡研究方法選出的重要研究團隊進行學術淵源的探究,主要對其師從關系和流派傳承兩方面進行考證,得出各學術團隊的代表人物,并對其主要學術思想和臨床貢獻進行闡述。
2.1 一般情況 共獲得1977—2015年關于哮喘的中醫中藥相關文獻13 402篇,剔除47篇重復文獻及174篇無作者文獻。共有18 990位研究者。
2.2 高產作者 依據普賴斯定律對于高產作者的定義,18 990位作者中高產作者為137人,其發文量均≧12,發文量最多的是上海龍華醫院的吳銀根,共發表相關論文48篇。
2.3 候選團隊 利用社會網絡分析軟件Ucinet的“N-派系”功能對137位高產作者進行“2-派系”的聚類分析,生成“2-派系”分析層次聚類圖,如圖1。

圖1 “2-派系”分析層次聚類圖
根據層次聚類圖,刪除獨立發文作者,最終歸納出中醫治療哮喘的11個學術團隊。見表1。

表1 11個哮喘研究團隊各組成員
2.4 重要候選團隊 團隊高產作者的H指數平均值≥5的團隊共有5個,相較于其他團隊,這5個團隊具有一定的學術影響力。見表2。

表2 重要候選團隊及其高產作者H指數平均值
2.5 重要學術團隊 從重要候選團隊中,根據主要學術思想、師承關系及合作關系,從晁恩祥候選團隊中總結出4個團隊,即晁恩祥團隊、洪廣祥團隊、王志英團隊和張燕萍團隊,從吳銀根團隊中總結出2個團隊,即吳銀根團隊和劉小凡團隊。最終找出9個重要學術團隊,即武維屏團隊、賴新生團隊、李澤庚團隊、劉小凡團隊、晁恩祥團隊、吳銀根團隊、張燕萍團隊、王志英團隊和洪廣祥團隊。
2.6 主要學術思想
2.6.1 晁恩祥團隊——從風論治 晁恩祥教授在總結臨床經驗的基礎上,首次提出“風哮”的病名,以“風盛攣急”來闡述“風哮”的病機,且系統地提出“風哮”的臨床證候學特征、風哮的治療思路及臨床用藥選擇。他認為[4]風邪是哮喘發病的重要因素,風盛痰阻、氣道攣急是哮病發作的主要病機,以祛風解痙為治療哮病的根本大法,據此研制了祛風解痙平喘湯。對于咳嗽變異性哮喘,他提出了[5]以風邪犯肺為核心證型,其余5個基本證型(熱邪蘊肺、寒邪侵肺、肺陰虧耗、肺氣虧虛、肝火犯肺)可相互并見的證候學演變規律。風動氣逆,氣急痰阻是咳嗽變異性哮喘的機理,經過長期臨床工作,總結出了疏風宣肺法的代表方劑風咳湯[6]、蘇黃止咳湯(膠囊)[7]。
2.6.2 張燕萍團隊——從腎氣論治 許建中教授認為“痰、瘀、毒、虛”是支氣管哮喘因機的主要組成部分,提出了扶正、祛痰、排毒、祛瘀4法,并且認為哮喘患者癥狀多樣,論治需四法兼顧,有所偏倚。在此基礎上,張燕萍教授[8]認為,哮喘反復發作的根本,主要在于腎氣的強弱,以補腎納氣為大法,治療哮喘急性發作,總結出了仙地合劑等經驗方。
2.6.3 王志英團隊——從風痰論治 周仲瑛教授對支氣管哮喘擅長從風痰論治。認為風痰阻肺是哮喘發作期的主要病機病證,貫穿于哮喘病的全過程,以祛風化痰作為哮喘各期的基本治法。王志英教授等[9-10]以祛風化痰為大法,針對寒哮、熱哮,分別研制成了寒喘平口服液、熱喘平口服液,臨床取得較好療效。
2.6.4 洪廣祥團隊——從痰瘀論治 洪廣祥教授[11]創立哮喘的發病觀“氣陽虛弱是哮喘發作的重要內因,痰瘀伏肺是哮喘發作的夙根,外感六淫是哮喘發作的主要誘因”。首先提出全程溫肺治療哮喘。針對哮喘反復發作的夙根是“痰瘀伏肺”,以滌痰行瘀,疏利氣機為法,藥廠根據洪廣祥教授臨床經驗方研制開發了國家三類新中藥制劑[12]——蠲哮片。

圖2 晁恩祥、張燕萍、王志英、洪廣祥團隊結構圖
2.6.5 劉小凡——從肺脾腎論治 劉小凡教授在支氣管哮喘的中西醫結合防治中,引進吸入療法、變應原檢測、哮喘自我管理教育、過敏原點刺、特異性免疫治療等,并且始終注意突出中醫特色,在繼承傳統中醫藥的基礎上加以提高,提出:“哮喘宜以溫為主”“哮喘分三期(發作期、間歇期、緩解期)論治”“哮喘綜合治療”“內外同治”等。團隊認為間歇期是哮喘能否長期緩解的關鍵,治療重點在于對肺、脾、腎三臟功能的調理上,研制了治療小兒哮喘緩解期的經驗方——丹龍定喘丸[13]。
2.6.6 吳銀根——從腎陽論治 吳銀根教授[14]認為哮喘的基本病機為陽虛寒盛,痰瘀伏肺為其宿根,治療當將溫補腎陽貫穿始終,以溫肺化飲法和溫補脾腎法分期治療哮喘。發作期,溫肺化飲治其標;緩解期,溫補脾腎治其本。總結了驗方咳喘六味合劑,在此基礎上研制了咳喘落[15]等成藥。吳教授還善于運用膏方治療支氣管哮喘,重在溫肺、脾、腎之陽,收膏用血肉有情之品以滋陰填精,總結了溫陽補腎填精膏方[16]等膏方。
2.6.7 賴新生團隊——綜合論治 賴教授[17]認為哮喘患者免疫失衡狀態的本質是本虛標實,內外因結合為患。肺脾腎3臟虧虛是其本,外感邪氣或日久釀成痰瘀是其標。治療上重視綜合治療,辨證論治進行中藥內服、辨證選穴進行穴位敷貼、針刺、艾灸等,尤其重視穴位敷貼法。團隊[18]把過敏性哮喘分5型,肺熱型、肺寒型、肺氣虛型、腎陽虛型、腎陰虛型,他們通過研究還發現辨證貼藥近期療效與中醫分型存在一定關系,即肺熱型近期療效最高,腎陽虛型最差。另外,劉小虹教授依據明代趙獻可《醫貫》中指出:“真元損耗,喘出于腎,氣之上奔,…乃氣不歸元也。”及清代葉桂《臨證指南醫案》有“在肺為實,在腎為虛”之說,認為哮喘患者多有腎虛見證,并開發研制了“喘可治”注射液[19]。

圖3 吳銀根、劉小凡團隊結構圖

圖4 賴新生團隊結構圖
2.6.8 武維屏團隊——從肝論治 團隊認為哮喘發作期以標實為主,主要病機為風盛、氣逆(氣郁)、痰阻、血瘀、正氣虧虛和肝肺功能失調。武教授治療哮證,尤其重視調肝理肺,認為哮病的發作與肝有密切關系。研制了調肝理肺法的代表方劑哮喘寧煎劑[20]。對于激素依耐性哮喘,武教授有著獨特的經驗,從補腎、調肝、健脾、理肺入手。經過長期的臨床觀察,團隊[21]發現初次大劑量應用激素的患者容易表現為一派大熱炎上癥狀,應當用滋陰降火法;對于激素減量過程中的患者則容易表現為一派腎陽虛的癥狀,應當應用溫陽補腎法。另外,對于激素依賴型哮喘所見陰陽虧損、寒熱錯雜、肝風內動、氣血失和等一派雜糅之證,則以烏梅丸加減治療,取得滿意療效[22]。

圖5 武維屏團隊結構圖
2.6.9 李澤庚團隊——從痰氣論治 韓明向教授從哮喘痰氣交阻,痰瘀并存,風盛痰阻的病機環節出發,以化痰降氣為主要大法,根據自己多年臨床經驗,研制了化痰降氣膠囊[23]、金泰沖劑。

圖6 李澤庚團隊結構圖
本文基于文本挖掘方法分析哮喘的現代中醫學術團隊,將提取的13 402篇目標文獻,經過數據的處理、分析等,總結出9個重要學術團隊。這9個重要學術團隊皆對哮喘的病因病機、治則治法均有其獨特的認識,豐富了中醫藥治療哮喘的理論體系。
本文基于文本挖掘技術研究哮喘的現代中醫學術團隊,除了可以形象地反映各學術團隊成員、團隊之間的聯系以及團隊主要學術思想外,亦有不足之處。一方面,高產作者之間的合作關系圖并不能真實反映他們之間的合作關系。另一方面,對于各團隊學術思想的總結也主要來源于團隊核心人物的代表性文獻,缺乏其他調查形式的配合,如電話采訪、座談、問卷調查、實地考察等途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對于各團隊學術思想總結的準確性,不一定能全面反映這幾個團隊的學術思想的精華。
本文基于文本挖掘方法分析哮喘的現代中醫學術團隊,總結了9個重要學術團隊的關于哮喘病因、病機及治法等方面的學術思想,以期充分發揮中醫藥治療哮喘的優勢,為哮喘的臨床治療提供多元化、優化的治療方案,并為哮喘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借鑒。
[1]施國洪,俞偉,王治敏.基于SERVQUAL的圖書館服務質量評價模型構建[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0,31(7):1-6.
[2]J.E.Hirsch.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output[J].Proceeding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5,102(46):16569-16572.
[3]王運鋒,夏德宏,顏堯妹.社會網絡分析與可視化工具NetDraw的應用案例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08,18(4):85-89.
[4]陳燕,張洪春,楊道文,等.晁恩祥教授“從風論治”哮病的學術思想研究[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7,14(4):281-282.
[5]羅社文,李友林,晁恩祥.咳嗽變異性哮喘的中醫證候學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2007,30(3):11-14.
[6]羅社文,李友林,吳繼全,等.疏風宣肺法治療咳嗽變異性哮喘的臨床療效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7,22(9):609-612.
[7]張忠德,張瑜,鄧屹琪,等.蘇黃止咳湯對咳嗽變異型哮喘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30(9):637-639.
[8]王佳興,苗青,張燕萍.張燕萍治療哮喘經驗[J].中醫雜志,2011,52(1):68-69.
[9]汪紅,王志英,奚肇慶,等.寒喘平治療支氣管哮喘發作期52例的臨床研究[J].江蘇中醫,2000,32(5):13-15.
[10]王志英,周仲瑛,金妙文,等.熱喘平治療支氣管哮喘發作期的臨床研究[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16(2):78-80.
[11]王麗華,蘭智慧,張元兵.洪廣祥教授治療哮喘經驗介紹[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2,27(6):1578-1580.
[12]洪廣祥,張燕萍,黃敬耀,等.蠲哮片治療哮喘的臨床及實驗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9,19(2):30-32.
[13]李建保,田金娜,劉小凡.丹龍定喘丸治療哮喘緩解期患兒63例臨床觀察[J].中醫雜志,2007,48(5):422-423.
[14]何芳,周露,方泓,等.吳銀根辨治哮喘經驗[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3,47(5):1-2.
[15]王宏長,李培成,吳銀根,等.中藥咳喘落對實驗性哮喘豚鼠ECP和sICAM-1的影響[J].廣東醫學,2000,37(3):188-190.
[16]王宏長,吳銀根,唐斌擎,等.溫陽補腎填精膏方治療支氣管哮喘的臨床觀察[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8,42(11):28-29.
[17]李月梅.賴新生教授治療支氣管哮喘經驗介紹[J].新中醫,2014,46(5):14-16.
[18]汪幗斌.賴新生教授運用針灸治療過敏性哮喘特色摭拾[J].中醫藥學刊,2002,20(6):762-770.
[19]劉小虹,廖慧麗.補腎祛邪法治療哮喘的臨床研究[J].中醫藥學刊,2002,20(5):697-700.
[20]崔紅生,武維屏,趙燕榮,等.哮喘寧煎劑治療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期的臨床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9,22(1):58-61.
[21]武維屏.激素依賴性哮喘的中醫治療[N].中國中醫藥報,2004-06-21.
[22]楊碩,武維屏.烏梅丸治療激素依賴型哮喘探析[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5,20(8):486-487.
[23]李澤庚,張超,張念志,等.化痰降氣膠囊對哮喘模型豚鼠肺功能與血氣分析變化影響的實驗研究[J].北京中醫,2006,25(7):442-443.
(2016-09-28收稿 責任編輯:徐穎)
《世界中醫藥》雜志中藥研究欄目征稿通知
《世界中醫藥》雜志為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的會刊,目前該會已經成立了26個中藥相關專業(如中藥、中藥新劑型、中藥藥劑、中藥分析、中藥化學、中藥藥理、藥材資源、中藥鑒定、方劑、中藥飲片等)委員會,這些專業委員會在各自的學科建設、學術交流、人才培養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雜志與各專業委員會聯手,產、學、研、用、政結合,優化學科建設,解決中藥領域面臨的實際困難,實現“學術、創新、轉化、共贏”為目的,共同推動學科的發展,在中藥領域的推廣應用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本雜志近幾年穩步發展,辦刊質量逐步提升,影響不斷擴大,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15年期刊評價最新數據顯示,本雜志核心影響因子為0.773,在中醫學類期刊中排名第3,在中藥學類期刊中排名第4,連續7年被評定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雜志設置“中藥研究”欄目,陸續宣傳展示國內外中藥學研究進展和最新動態,是中藥研究高學術水平的交流平臺。如果您致力于中藥領域的研究,請將您在新藥研發、中藥資源與鑒定、中藥分析、藥劑學、中藥化學、藥理、不良反應等方向的新成果、新技術、新方法與新思路撰寫成有創新性的文章或綜述,在本雜志出版發表。內容以7 000字符以上為宜,稿件一經錄用,優先安排發表。《世界中醫藥》雜志(CN 11-5529/R;ISSN 1673-7202)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主辦,創刊于2006年,是中國第一本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中醫藥類綜合性學術期刊,月刊。2009年被國家科技部收錄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雜志全文收錄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中國核心期刊數據庫》《中文科技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美國烏利希期刊指南收錄期刊數據庫》《美國化學文摘CA收錄期刊數據庫》等一系列檢索系統。
歡迎您踴躍投稿!
投稿請通過《世界中醫藥》雜志社官方網站:www.sjzyyzz.com,“在線投稿”入口注冊投稿,并注明“中藥征稿”字樣。
聯系電話:0086-10-58650023,58239055;傳真:0086-10-58650236;E-mail:sjzyyzz@vip.126.com
規范與標準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Metrology,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sthma Stud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edicine Academic Team
Li Meng1, Wu Jiubin2, Xu Pengxiang3, Zhang Peitong1
(1Guang′anmenHospital,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inesciencesinoncology,Beijing100100,China; 2FirstTeachingHospitalofTianjinUniversityofTCM,Tianjin,300381,China; 3RenmingHospitalofWuhanUniversity;Wuhan,430200,China)
Objective:To analysis of asthma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edicine group,summarizes its main academic thoughts.Methods:To represent characters,important documents,and main academic ideas as the basis of a team.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iterature,litera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asthma,adopt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metrology,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o find the candidate team; Adopt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evaluation the inheritance of candidate team context,summarizes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the school are main academic thoughts.Results:A total of 18 990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ers published about asthma 11 342 papers,137,including prolific authors belonging to 11 research team; According to the H index selected 5 important team.According to the main academic thoughts,inherited the relations and cooperation,from five important candidate team find out nine important academic team.Conclusion: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asthma made a great progress in the contemporary,academic activity,team,enriched the TCM system of principle,method,square,medicine.
Literature metrology;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sthm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academic team
[世界中聯專業(工作)委員會標準(SCM-C0007-2016)2016-10-14發布實施]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1673797) 作者簡介:李蒙(1990.11—),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肺癌血瘀證的本質研究,E-mail:15201328277@qq.com
張培彤(1963.07—),男,博士,主任醫師,副主任,研究方向:肺癌血瘀證的本質研究,E-mail:drzhangpeitong@hotmail.com
R256.12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7.08.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