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陳文+杜海鳴+林龍錦+李江川+吳革幫+陳鈞



少年智則中國智,少年強則中國強。年輕一代的花樣年華,揮灑在跑酷、涂鴉、街舞等各種時尚運動上,凝結在畢業禮、成人禮上的動人場景里,綻放他們作為志愿者、義工活躍在社會各處的身影中!
青春是一首優美的詩,
字里行間透著青澀與歡樂。
青春是一個神奇的魔方,
轉動著七彩的年華。
青春是一只毛羽艷麗的鳥,
翱翔在人生的萬里藍天。
青春是一團五彩而雜亂的線,
交織成燦爛的星河!
青春是一朵怒放的玫瑰,
綻放出人生的酸甜苦辣!
年輕一代的樂與路
2000年之后,中國有一群人開始上小學。在智能手機進入人們的生活時(第一部iPhone手機于2007年推出),他們讀中學。現在這群出生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的人即將大學畢業。
在中國,他們被稱為“95后”。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顯示,95后約7800萬人,約占全國總人口6%。
他們生活在一個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2000年,也就是他們大約5歲的時候,中國的GDP超過10萬億人民幣。他們通過電視、智能手機以及親身經歷的方式,見證了中國的輝煌時刻,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
在多數人眼中,22歲的王子路(音譯)是一名學霸。他通過河北邯鄲的一個實驗項目提前一年從高中畢業。中國頂尖的航空科學和工程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錄取了他。大四時,他作為一名交換生在瑞典隆德大學學習。后來,北航費爾(Fert)北京研究院錄取他為博士生,學習自旋電子學,費爾(Fert)北京研究院以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艾爾伯·費爾命名。
他的學業表現突出,愛好也很有代表性。“我喜歡玩各種游戲,”王子路說。“我小的時候就開始玩電腦游戲了,我還喜歡看日漫,比如《名偵探柯南》和《火影忍者》。”
在這群人中,玩游戲是第二大流行的娛樂活動,接受調查的人中有58%把游戲列為最喜歡的休閑活動。排在第一位的是聽音樂,占62%。令人意外的是,喜歡讀書的人占40%,比喜歡看視頻的人還要多1%。漫畫和動漫(作為一個單獨的類別)緊隨其后,接著便是旅游,占37%。
這一年齡群體的人尤其喜歡二次元,也就是動漫世界。很多人喜歡Bilibili.com這個視頻網站,并將其稱為“二次元門戶網站”。
95后群體愿意為自己的愛好支付一定費用,85%的人愿意為自己的愛好花錢。約10%的人曾為一次體驗花費1萬元。
“我的很多朋友節省吃飯的費用,存錢去聽音樂會,”19歲的云南師范大學新生高燕說。“我有個朋友為了去聽周杰倫在云南昆明的演唱會,花2000元買了一張門票。”
高燕不僅喜歡看音樂演出,還喜歡演奏音樂。剛一入學,這位流行民謠粉絲就加入了校園的吉他社,每天練一個小時。相比周杰倫這種超級巨星,她更喜歡沒有那么出名的獨立音樂人,比如:唐堯、馬蒂和趙雷。“有時候,我甚至不希望有太多人喜歡他們,”高燕說。
去年,她花了500元聽了兩場音樂會,還通過做志愿者免費聽了一場音樂會。她通過做家教、發傳單等兼職賺零花錢。
中國“95后”的一代人與父母輩不同的一點是,他們選擇專業全憑興趣。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21歲的王澤平(音譯)要學習中醫了。“我崇尚傳統的中國文化,中醫也是其中的一部分,”這位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學生說。“親戚鄰居都不看好我學中醫,但父母讓我從小就自己做決定。”
這個黑龍江男孩高中時就想當醫生。他是醫學院岐黃志愿團的主席。岐黃志愿團每逢周末就走訪北京各大高校和社區,提供免費體檢和推拿治療,借此提升中醫品牌。
“要成為一名醫生,就要有無私奉獻、體恤別人的志愿者精神,”他說。自從他三年前加入岐黃志愿團后,除了兩所大學外,幾乎北京的每所大學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還有很多青年和19歲的劉敏婉一樣,都是步入大學才發現了自己的興趣愛好。這個四川女孩在進入對外經貿大學學習保險專業前,并沒有什么愛好。
她的室友喜歡看動漫,有一個愛好畫畫。她自己從去年加入溜冰社團后,喜歡上了滑旱冰。清明節假期間,她和朋友乘地鐵去了北京最北邊的郊區,之后滑行好幾公里到達明十三陵,那里是13位明朝(1368年~1644年)皇帝的長眠之地。
“我喜歡和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她說,“和他們聊天特有意思。”
信用消費取代儲蓄消費
中國人重儲蓄輕消費,這是一直令經濟學家頭疼的問題。但相較于走“儲蓄消費”路線的父輩們,如今的年輕人更習慣信用消費,不再先存錢后花錢。
數據顯示,中國近1.7億90后中,超過4500萬人開通了花唄,平均每4個90后就有1個人在用花唄進行信用消費。這種消費習慣的變化,在越年輕的人群中越明顯。近40%的90后把花唄設為支付寶首選的支付方式。
“五四”青年節前夕,花唄發布的《2017年輕人消費生活報告》顯示:和中國人傳統習慣“儲蓄消費”不同,“90后”正養成新的“信用消費”習慣,和人們認為“90后”消費不理性、掙錢少信用低的刻板印象相反,他們對信用的珍視遠超上一代人,99%的“90后”憑信用消費后會按時還款。
從花唄的數據可以看出,“90后”們的信用消費非常理性,愛花錢卻并不任性。近七成(69.41%)的花唄年輕用戶都能做到“月月有余”,每月花銷控制在授信額度的2/3以內。
成長在信用理念、信用應用不斷普及下的“90后”,對信用的認知和珍視程度也比“老一代”更強。從花唄預先花完錢后,“90后”按時還款的人數比例比高達99%。
此外,統計顯示,最愛信用消費的是上海、北京、浙江三地的年輕人,西藏、江蘇、海南、天津、福建、遼寧、湖北地區的年輕人則緊隨其后,成為花唄每月人均消費金額排名前十的省份。
與此同時,隨著AB站、彈幕、鬼畜越來越多地進入大眾視野,二次元消費也開始突破“次元壁”,開始逐步成為主流。花唄報告分析了漫畫、手辦、Cosplay三種典型二次元消費數據發現,漫畫已經是上世紀80年代人的專屬,它在90后眼中已被淘汰,Cosplay和手辦才是主流。在使用花唄購買過這兩樣商品的用戶中,90后分別占比62.81%,63.01%。
90后消費數量多但金額少的情況也體現在運動消費上。90后對運動裝備的需求,已從基本的運動鞋“升級”到了健身器材和智能手環。
整體來看,這一群體的消費習慣呈現出明顯的消費數量多、金額少,也就是“求潮不求貴”的特點。這除了這一群體經濟實力尚處于“蓄力階段”外,更與他們的消費習慣息息相關,“如今的年輕人更講求個性,并不是有了錢就追求高消費,自己喜歡和能體現風格才是關鍵,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也是追求性價比的表現”,北京青年商會副秘書長梅峰說。
匠人群體的新興力量
在我國手工藝匠人中,年輕一代正在興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手藝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匠人電商生態觀察》顯示,越來越多的青年群體展現出了對傳統手工藝的認同,并將其作為職業選擇。調查中,80后、90后手工藝從業者占比達到六成。
這份《中國匠人電商生態觀察》基于中國最大的匠人手作電商平臺“東家”的數據分析。目前,該平臺匯聚了4000多名頂尖匠人,其中包括國內外頂級手工藝大師和年輕匠人群體,作品覆蓋茶器、首飾、服裝、文玩、家居、古法食品等全品類手工藝制品。
調查顯示,年輕的匠人群體伴隨互聯網成長,普遍具有國際視野,在設計思維上更加新銳、大膽,敢于創新和求變。相對于傳統匠人,他們更愿意借助團隊的力量完成作品的設計和制作。同時,實用器物在他們作品中所占比重頗高。
互聯網催生出一批新型電商化匠人。與此同時,互聯網化生產與銷售方式讓傳統手工藝聚集地煥發出新的生機,成為電商匠人集中的新一線文化城市。
報告顯示,除了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仍然是匠人聚集地外,不少新銳設計師和文創品牌在中國傳統手工藝發源地集聚。其中,盛產瓷器的景德鎮、宜興、許昌、南平,盛產木雕的莆田等地均入選互聯網一線城市。這些傳統產區擁有豐富的原料資源和相對成熟的產業鏈條,人才優勢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
據中國手藝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東家”聯合創始人趙普介紹,匠人電商化的興起,同時帶動了更多個性化的生活方式,穿漢服、玩手串、抄經、品茗成了新一代消費者的生活方式,而吊墜、品茗杯、擺件、手串、茶壺、玉器、篆刻、手鏈、黑茶則入選興趣類購買商品排行榜前列。
同時,消費者的消費傾向又呈現出有趣的地域特征,四川人喜歡烏龍茶、浙江人愛好篆刻作品、北京人更喜歡創意文玩,廣東人則對調味品青睞有加。
體壇年輕一代展現更多自信
在2016年巴西里約奧運會上,中國射擊隊楊浩然爆冷無緣男子10米氣步槍決賽后,在接受采訪時他居然笑著說:“金牌就像路邊的一朵花,走過去采著了就采著了,采不著就拉倒唄。”對,你沒聽錯。金牌?無所謂。
盡管20歲的楊浩然在中國射擊隊內被公認為“現象級天才”,但由于缺少一枚奧運金牌,他還不大為世人熟悉。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不妨先來看楊浩然賽后與記者的這樣幾段對話——
記者:等了4年,卻是這個結果,你難過嗎?
楊浩然:不會,這哪是等了4年,是路過,就是像路邊一朵花一樣的,你走過去采著就采著了,采不到就拉倒唄。生活中不是只有奧運會,還有別的啊!
記者:等你4年,等你再參加一屆奧運會。
楊浩然:別等我啦,說不定那個時候我就去種田了。
聽完這兩段話,可以明顯感覺到,哪怕丟掉了如此重要的一枚奧運金牌,楊浩然卻完全沒放在心上。如此的灑脫,在賽場上并不多見。
與楊浩然“異曲同工”的,是泳池女將傅園慧。她游完100米仰泳半決賽后接受采訪時妙語頻出——“我游這么快?我很滿意。”“沒有保留,我已經用了洪荒之力。”種種不按套路的回答,瞬間紅爆網絡,她那“魔性”一般的表情也征服了很多粉絲,被外界封為“泥石流女神”。
傅園慧、楊浩然以一種不同尋常的方式走紅,頗讓人意外。原來在比賽訓練之余,他們都是著名的“段子手”。里約奧運給了他們一個舞臺,不僅展現成績,更真實表現自己的個性。而這樣的一種真實,在過去是很少見的。以往運動員面對記者采訪,幾乎都已經套路化,諸如感恩、付出,甚至是自責、道歉等話語,外界都已經司空見慣。像傅園慧、楊浩然這樣的“異類”,帶給人一股清新之風。
這兩個年輕人有著不少相同點,他們不是超級明星,至少在這屆奧運會上不算多突出。因此,他們的走紅,不是因為多么驚艷的成績,更不是因為多么靚麗的顏值。那么多人的關注,只是因為他們開朗的性格、率真的表達,毫不矯揉造作,帶給人們最簡單純粹的快樂。
這是中國運動員的進步。他們早已不再是人們以往印象中“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代名詞,不再是只知埋頭苦練的“奪牌機器”;這更是中國體育的進步。內部環境在轉變,人們對待金牌的觀念在轉變,奧運金牌、世界冠軍不再是評價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
從傅園慧的“洪荒之力”,到楊浩然的“路邊采花”,中國年輕一代運動員正在展現越來越多的自信、率真、樂觀、幽默,這相比金牌也絲毫不遜色。
為“道德榜Young”鼓與呼
在志愿者這個詞出現之前,其內涵是存在的。那些不為物質報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責任,志愿為社會和他人提供服務和幫助的人,已經描摹了一個個體或者團體的公益存在。我們說,這類人群之中,總會有青年人擔綱的,青春的力量因其茁壯而必然會成為中流砥柱。種種事實明證,我們曾經的擔心是多余的,中國的80后、90后已然成為志愿者群體的中堅力量。
他們一直被看成脆弱的獨生子女,卻毫不猶疑地承擔起了自己的社會責任。
可以斷言:80后、90后必將成為推動中國社會發生深刻變革的中堅力量。
出生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的這兩代獨生子女,與他們在世界范圍內的同齡人有著更加獨特的氣質,對于我們的社會更是有著巨大的標本意義。
新晉的年輕人在上一代人逐漸年華老去的時候青春拔節。集出生之時的寵愛萬千于一身,這種拔節的聲音曾經為不在少數的長輩所懷疑:他們行嗎?他們能夠擔當起社會發展的重任嗎?
自2008年以后,80后、90后志愿者的形象一經誕生便風華正茂。不必羅列一個個的國家盛事里里外外他們的表現,不必羅列一場場民族考驗分分秒秒他們的行為,不必清點那些你熟悉或者不熟悉的名字,年輕人已經用實際行動向人們展示自己的社會擔當。
接棒了!而且相當的精彩!在這樣的那樣的被打量和檢驗中,新一代共和國公民既繼承了父輩傳統,又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如果說不同,還真有。潮頭涌來的年輕人不大認同機械、口號的宣傳,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個性,就是從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認認真真做下去。他們熱情,卻并不把理想掛在嘴邊;他們平凡,卻義不容辭地選擇了堅強;他們一直被看成脆弱的獨生子女,卻毫不猶疑地堅守著自己的社會責任。
追求時尚與個性的一代人,在成長的道路上學會了顧全大局,學會了合作與分享。
叫他們“道德榜Young”吧。這個半中文半英文融合在一起的新詞是網絡之上年輕人對他們當中的道德前行者的昵稱。既有對榜樣的致敬,又有年輕精神的禮贊,多好啊。
每一個志愿者都是在內心深處看齊道德的人,盡管道德的外延更加廣闊,但有志愿者情懷的人都深深把道德放在自己行為的最前端。
據悉,迄今為止,我國規范注冊的中國青年志愿者已達3000萬多人。“志愿者”這個響亮的名字,正成為年輕人追求的“精神時尚”。
當今青年志愿者的精神追求,與我國持續30余年之久的學雷鋒活動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這一群體,在對社會有益的事情的擔當之上,有繼承有創新。
從活動的方式來看,這個群體強調自愿,這種以自愿為前提的活動中,參加活動的動力來自參與者自身,因此參與者更具熱情、主動精神和認真負責的態度;從活動內容上看,強調服從社會需求,哪里有重大災難、有國家盛事、有社區難題、有特殊群體的特殊訴求,哪里就有他們的前往。他們秉持公民精神,自覺自愿地付出巨大的辛勞。
志愿者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盡最大的努力去幫助別人,通過幫助別人而使自己過得充實而快樂。
他們深深認知——生活在有愛、有關懷的公民社會,才能讓別人和自我更多地產生幸福感、歸屬感,家園感。
有這樣一個“小側面”,可以好好解讀一下年輕的志愿精神的可愛:四川蘆山地震發生之初,大批年輕的志愿者對此次地震的危害沒有準確的認識,冒著生命危險奔赴震區,我們必須向這些勇士表示致敬。隨著對災區情況的了解,部分志愿者和救援隊到達震中一線后,發現自身作用有限,他們決定離開災區,將寶貴的空間和時間留給更加專業的救援隊以及政府救援力量。
“離開”,也是一種更加顧全大局的志愿精神!追求時尚與個性的一代人,在成長的道路上,他們不只懂得了擔當,也懂得了犧牲,懂得了合作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