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思吳
2017年浙江各地市的中考作文題,紛紛增強了思辨性質。這些作文命題中的思辨性集中體現在一系列對立概念的或顯或隱的設置上[衢州卷“幫他(她)化解煩惱”除外]。這里所謂的思辨是指命題者設置兩個概念,希望考生在作文中對兩個概念盡量都有所涉及,而兩個概念的關系的解說和闡述即是作文中所要體現的思辨關系。
通過對今年浙江各地市的作文題的整理,可以發現,這些作文題的概念關系是可以進行分類整理的。
正反轉化思維
有些命題者在題目中隱含了對正反對立的概念的轉化要求,恰如“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的思維方式。比如金華卷要求考生對螞蟻的“小”進行辯解,從“小”中找到它的生存意義(回答“我還活在世上干什么呢”)。這個時候就需要把“小”轉化為“大”,使螞蟻找到安身立命之本。而寧波卷(“往后一小步”)中如果能在“讓一小步”與“更快捷”之間轉化,作文應該就能很好地抓住核心了。這種需要轉化思維的作文題,精髓就在于辨析轉化的過程。
正反包含思維
所謂正反包含思維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思維方式,在《道德經》中有其原型思維:“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種思維要求考生能在作文中講述清楚問題中的兩個概念分別是什么樣的存在,又是如何交錯在一起的。如嘉興卷(“土辦法和高科技的結合”)就可以在作文中闡釋為:土辦法中含高科技、高科技中有土辦法。與此相似的是湖州卷(“有資格哭的孩子會更強壯”),需要在作文中寫出哭中可以包含著堅強的因子。
先后/因果思維
首先是兩個概念有先后關系,而這些先后對立的概念中通常還有因果關系,《周易》中謂“否極泰來”,就是闡明這種先后因果關系的。像溫州卷中的“一朵火焰熄了,另一朵火焰接著燃起”就導向于解析“熄滅——燃起”的先后進程關系。而紹興卷“開始——結束——開始”可以講先后進程關系,更可以突出為什么開始就會有結束相伴,為什么結束就預示著新的開始。類似的寧波卷,也可以處理成“讓一讓”與“更快捷”的先后因果關系。
正反選擇思維
這種思維相對比較簡單,可辯證的空間不是很大,選擇一方,順帶提及另一方如何不好,然后進行簡單的對比便可得出選擇結論,進而構思成篇。如杭州卷的“本來可以……”與“但我選擇……”,正反對立的概念其實并沒有規定一定要以哪方為選擇對象。比如,寫“本來可以沉默”與“本來可以說出來”在立意上無所謂高下之別,只要能形成充分的對比即可順理成章地得到選擇結果。《道德經》中說“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就是告訴我們在厚與薄、華與實之間要有適當的選擇。
正反補充思維
這種補充類似于《論語》中說孔子“威而不猛,恭而安”,前一個概念簡化為“A而不a”,后者可以簡化為“A而a”,在概念辨析中是“a”還是“不a”則視具體命題情況和寫作者構思情況而定。如臺州卷中的“我做”與“你看”就可以用“A而a”的方式架構,而麗水卷“我快樂”與“你的不理解”就可以用“A而不a”來辨析。
如上所述,我們應該找出作文題中構成思辨的要素,然后真正了解這些作文題的思辨類型,甚至找到思辨的原型,這樣對作文題的理解才能更為深刻和準確。
(由于版面容量有限,浙江各地市中考作文題請自行搜集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