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文學編年地圖
今年6月,有一篇文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走紅朋友圈,大意是,有人把李白、杜甫等唐宋著名詩人一生的旅行足跡做了地圖,忽然發現古人去過的地方,多到無法想象!
唐詩宋詞因為這地圖一下子活了過來。當人們路過揚州時,會想到“故人西辭黃鶴樓”;路過成都時,會想到“丞相祠堂何處尋”;路過鎮江時,會想到“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這張地圖上,一百多位唐宋詩人、詞人一生的行跡,何時何地寫下了哪些詩文,都能一覽無余。比如點擊杭州,便可看到有93位詩人曾在此停留,并留詩1841首。
人們還可以在頁面上方的工具欄列表中搜索自己喜愛的詩人,例如蘇軾,在地圖上,他的人生直觀地畫成一個“中”字。上面分布90個密密麻麻的紅點,用紫線相連,顯示他走過的路。他去過90座城市,是行走城市最多的詩人,“可以說一生都在路上”。點擊每個紅點,會跳出一張張年表,記錄蘇軾在該地的經歷和所寫的詩。
多維解讀
1.創新。作家的年譜是以時間為軸線的,而他們的行走軌跡則需要人們去查閱歷史地圖才能確定空間位置。這些文獻資料大多是分散的,查閱時很不方便。而這個唐宋文學編年地圖,利用數字化的電子地圖來實現時間與空間上的有效銜接,利用現代的信息技術實現古人與現代的時空碰撞,給很多人提供了便利。
2.嚴謹。要研究一個人,必須了解一群人甚至一代和幾代人。參與“唐宋文學編年地圖”的工作人員,翻閱了大量資料,為一些沒有直接將寫詩地點嵌進詩文的詩作“破案”,為了繪制好這張地圖,工作人員總是有翻不完的史書,錄不完的數據庫,表現出他們工作的嚴謹性。
3.合作。“唐宋文學編年地圖”歷時五年才得以上線,百余人團隊參與了數據整理編寫,融合了GIS、測繪、計算機、文學等多學科合作研究。可以說,把古代詩人的足跡用地圖表現出來,花費了很多人的心血,是團隊合作的成果。
思考
透過地圖,人們發現,李白是最“浪”的詩人,杜甫是最“折騰”的詩人,文天祥是最強大的“守護神”……對此,你可以根據他們的詩作及足跡來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嗎?
中國人到南極
“這里的自然界是冷酷無情的,千萬年來積聚的力量能使它像精靈似的召喚來寒冷、冰凍、飛雪、風暴——使用這一切足以毀滅人的法術來對付這五個魯莽大膽的勇敢者。”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在《偉大的悲劇》中,這樣描述1912年吞噬掉英國探險家斯科特一行人生命的“冷酷仙境”——南極。
但時至今日,這一危險之地正在走入越來越多普通中國人的視野。
高中教師照拉便是其中的一員。照拉說,自己是沖著書本中展示的瑰麗的南極風光而去的。但當飛機從南美洲飛過德雷克海峽,到達南極范圍內的時候,她還是被“強烈震撼”到了。“去了南極后,發現自己此前的想象力太匱乏了。”
小學生鄭岳晨陽,早在2014年1月便和媽媽一起去南極觀賞了企鵝。“以前我只在動物園里看過企鵝,我想去南極親眼看看它們。”在去了南極之后,鄭岳晨陽有了更深的體會,“南極的動物、生態很獨特,也很脆弱,一旦被破壞是不可再生的,因此我們要特別注意生態保護。”
多維解讀
1.曾經“遙不可及”的南極,如今正成為越來越多中國人的旅游目的地。
2.隨著近年來到訪南極游客數量的增長,游客是否會對南極造成環境破壞已成為多方關注的問題。
水流足跡的消匿
干涸的河床好像在回憶,它抱著不應該擁有的沉寂回憶濤聲和蛙鳴。河床回憶什么是水,它不知道水流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水會不會再來。當年水來的時候匆匆忙忙走過河床,帶來魚蝦和泥沙。水沒等站穩腳跟歇息,就被后面的水擠走了,水比車站的人流更擁擠。河床從來沒想過一條叫作河的水流會干涸,這種驚訝比一個朝代的更迭更讓人吃驚。
河床的悲哀是一個母親的悲哀,她的產床上已經沒有了孩子,她還在等待,并且哭干了淚水。一家外媒報道,從衛星上觀察,中國境內二十年前約有五萬條河流,現在這些河流已經失去了兩三萬條。有兩萬多個河床母親失去了孩子,她們懷里空蕩蕩的,等待人類把孩子還給她們。
(節選自鮑爾吉·原野《河床開始回憶河流》。題目為編者加)
運用示例
你能相信一條寬闊的河流竟然一滴水都沒有嗎?無法想象當年這里曾經有水流的足跡,當年那可以用洶涌、清澈、波浪和白帆形容的河,它竟然沒了。
藍天白云、青山綠水、鶯歌燕舞、花香鳥語,人類一直享受著大自然的恩澤。當滄海變成桑田,當科技載著人類上九天,當人類還沉浸于征服自然的樂趣之中時,人類本來美好的家園卻變得面目全非,傷痕累累。物種銳減、土地沙漠化……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人類是從大自然中成長起來的,我們的根在大自然里,我們理應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學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站在云彩上面
忽然,西南方向涌起一片烏云,迅速挨著山頭壓過來。接著暴雨夾著冰雹,劈頭蓋臉地打來。不一會兒,又變成了鵝毛大雪。真是瞬息萬變。我們身上的單軍衣被浸透了,有的地方還結了一層薄冰。冷風一吹,把大家凍得上牙直打下牙。指導員和連長忙著叫大家打開被子,披在身上。我們幾個人就互相攙扶著,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動。
這時,指導員自言自語地說:“蜀道難,難于上青天。這簡直比蜀道還難!”后邊的小通信員不知把這句話聽成個啥,就接著說:“指導員,我們不是已經上天了嗎?咱們的腳早就站在云彩上面啦!”一句話,說得大家都笑起來。
雪終于停了。傍晚的太陽,緊貼著西邊的山頂照過來。白雪閃耀著光芒,刺得眼睛都睜不開。我們越過山頂,開始下山了。我心想:下山了,該省點勁了吧!誰知道下山并不比上山容易,身子總往下滑。前面一個戰士稍有疏忽,一溜就是十幾丈遠。同志們正為他著急的時候,他卻高興地站在下面,大聲喊我們:“來,來,坐滑梯下來吧!”于是我們也學著他向山下滑去。
(節選自田國浩《六月雪》。題目為編者加)
運用示例
長征是中國革命史上一幅無比壯麗的歷史畫卷,是一部氣吞山河的英雄史詩。巍峨的雪山掩蓋了革命烈士的軀體,卻埋藏不了他們滿腔為國為民的赤誠之心;茫茫的沼澤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軀,卻掩藏不住他們的信念;如雨的子彈奪去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卻奪不去他們的精神。
一段歲月,波瀾壯闊,刻骨銘心;一種精神,穿越歷史,輝映未來。長征那英勇的足跡鐫刻在為人類追求解放的歷史中,始終為中國人民銘記;紅軍戰士那不畏艱難險阻的堅強意志和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始終激勵著中國人民朝著一個堅定的方向輝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