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水稻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黑龍江省富錦市長安鎮和錦山鎮水稻產區廣泛應用大棚育苗,多數合作社與農戶在稻秧移栽后,在大棚內僅僅種一些白菜、豆角、黃瓜等自給性蔬菜或干脆讓其閑置,大棚利用率低,效益差。為了全面提高育秧大棚的綜合利用率和經濟效益,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牡丹江分院對利用水稻育秧大棚進行袋栽食用菌的模式做了相關研究與示范。該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效益,現將其簡要介紹如下:
一、模式特點
1.利用玉米芯、豆秸等農作物秸稈作為新型基質栽培食用菌,消除食用菌對木屑的過度依賴。
2.優化出菇方式,實施催蕾促菇,利用通風、立體套種等措施,調節了水稻育秧大棚內的小氣候,滿足不同時期食用菌對溫、光、水、氣等環境的需求。
3.結合“吊、掛、串”立體栽培、墻式、覆土等多種高效技術的綜合應用,有效提高了設施利用率,降低了雜菌污染率,提高了生物轉化率,也提高產品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4.對菌渣開展無害化、資源化利用,對菌渣進行二次出菇利用以及生產有機肥等,減少菌渣對環境的污染。
二、經濟效益分析
每棟(1畝)水稻育秧大棚栽培的食用菌種類不同,經濟效益也有差異。以立體吊袋栽培黑木耳為例,每棟育秧大棚可以栽培4萬袋黑木耳,按單產(干重)40~50克/袋計,每棟的總產量為1600~2000公斤,銷售價格按60元/公斤計,產值為9.6萬~12.0萬元/棟,扣除菌袋原料、管理和吊袋框架等成本,純收入為3萬元/棟;以栽培香菇為例,每棟大棚可以栽培1萬袋香菇,按單產(鮮重)800~1000克/袋計,每棟的總產量為800~1000公斤,銷售價格按6.0~8.0元/公斤計,產值為4.8萬~8.0萬元/棟,扣除菌袋原料、管理等成本,純收入為2萬~3萬元/棟。
三、風險提示
水稻育秧大棚栽培食用菌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風險。比如:如果菌種選擇不當、栽培技術不到位或者管理不善,就會造成成棟大棚的菌袋燒菌、產量低或絕產;如果不科學通風,流耳、耳片背面長白色霉菌等現象就會很嚴重。因此,在種植過程中,一定要尊重科學、掌握生產規律、嚴格把控生產中的每一環節,避免以上現象的發生。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牡丹江分院 王延鋒 郵編:157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