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韻娜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琴童朋友們,你們知道詩句描述的是哪種樂器嗎?沒錯,這里所描述的正是“彈撥樂器之王”——琵琶。
琵琶是我國一種歷史悠久的彈撥樂器。我們今天所使用的琵琶,其實是由歷史上的直項琵琶和曲項琵琶經過多次結合、演變而來的。
據史料記載,大約在秦朝時期,就開始流傳著一種直柄的、圓形音箱的樂器(直項琵琶)。因為彈奏時主要用兩種方法:向前彈出去叫“批”,向后挑起來叫“把”,所以人們就叫它“批把”。后來,為了與當時的琴、瑟等樂器在書寫上更加統一,便改稱為“琵琶”。這就是“琵琶”名稱的由來。
琵琶具有豐富的表現力。人們根據樂曲風格和表現手法的不同,通常將琵琶曲分為文曲和武曲兩類。
文曲的旋律抒情優美、簡樸動人,善于表達人物內心的豐富情感和自然風景,演奏方法細膩而輕巧。如《潯陽月夜》《月兒高》《漢宮秋月》《塞上曲》等琵琶名曲都是文曲的代表作品。
與文曲相比,武曲的旋律則雄壯、激昂,氣勢恢宏,結構龐大,能表現一定的故事或情節。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海青拿天鵝》等都是武曲的代表作品。
《十面埋伏》又名《淮陰平楚》,是一首歷史題材的大型琵琶曲,也是我國十大古典名曲之一。它描述的是歷史上的著名戰爭——楚漢之戰,最后在垓下決戰的情景。
秦朝末年,劉邦的漢軍和項羽的楚軍展開了逐鹿中原、雄霸天下的斗爭。直到公元前202年,楚漢雙方在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決戰時,劉邦以30萬的絕對兵力優勢包圍了項羽的10萬軍隊。劉邦聽從謀士張良的計策,在垓下設下“十面埋伏”的陣法,引誘項羽深入埋伏圈。深夜,漢軍張良吹簫、兵士齊唱楚歌,來擾亂楚軍軍心,楚營的官兵聽到熟悉的鄉音,對父母妻兒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于是紛紛逃走。項羽軍心盡失,楚軍敗局已定。項羽的愛妃虞姬因怕連累項羽而自盡。項羽痛失愛人后,倉皇突圍。劉邦命令數千鐵騎窮追不舍,最后,在烏江邊展開了生死決斗,項羽終因寡不敵眾,拔劍自刎,漢軍最終取得了勝利。
《十面埋伏》全曲共分13個段落,并按情節發展,大致分為3個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列營”“吹打”“點將”“排陣”“走隊”5個段落,描述的是楚漢兩軍大戰前的準備。整體音樂昂揚有力,伴有鼓聲、號角聲,重點刻畫了威武雄壯的漢軍陣容。
“列營”是全曲的引子,樂曲一開始就使用琵琶技巧中的“輪拂”手法,先聲奪人,渲染了強烈的戰爭氣氛,鏗鏘有力的節奏猶如扣人心弦的戰鼓聲,鼓聲由慢漸快,營造出大戰一觸即發的緊張氣氛。接著,激昂高亢的長音好似震憾山谷的號角聲,形象地描繪了戰場特有的鼓角音響。此后左手巧妙地運用了泛音、揉弦、吟音等演奏手法,已然將我們身臨其境地帶入到人聲鼎沸、擂鼓三通、軍炮齊鳴的壯觀場面。
“吹打”是一個氣息悠長、抒情氣息濃郁的段落。琵琶用輪指奏出的長音旋律,模仿了古代軍帳中的軍樂吹打之聲,刻畫出紀律嚴明的漢軍邁著整齊的步伐浩浩蕩蕩地由遠及近、闊步前進的場景。而后的“點將”“排陣”“走隊”則通過在節奏和速度上時快時慢以及調性的變化,帶給人一種不穩定的感覺,展現出戰爭即將打響的緊張氣氛,可以預見即將上演的大戰廝殺的激烈和殘酷。
大二部分包括“埋伏”“雞鳴山小戰”和“九里山大戰 ”3個段落,描寫的是楚漢雙方激烈交戰的場面。這部分是樂曲的主體部分,音樂多變,節奏急促。
在“埋伏”這段音樂中,通過一快一慢的節奏音型、忽隱忽現的聲響營造出一幅夜幕籠罩下漢軍士兵神出鬼沒地逼近楚軍的緊張畫面。
“雞鳴山小戰”中,運用了特有的“剎弦”技巧,形象地表現了雙方短兵相接,小規模戰斗的情景,剎弦發出的聲響模仿了刀槍互相撞擊的效果。整段速度由慢漸快,并改變了節拍,使音樂更加扣人心弦。
緊接著硝煙又起,一場殘酷的“九里山大戰”開始了。琵琶用絞弦、并弦、夾掃以及大幅度的推拉來描繪千軍萬馬聲嘶力竭、刀光劍影、驚天動地的激戰場面,并將吶喊聲等混雜在一起,組成了一幅鐵馬縱橫、呼號震天的異常壯觀的戰爭場面,戰爭接近尾聲后,漢兵傳號收兵,出現了分解大三度和弦的馬蹄聲音型,形象地表現了漢兵在奮勇追殺殘余的敵軍。
第三部分包括“項王敗陣”“烏江自刎”“眾軍奏凱”“諸將爭功”“ 得勝回營”5個段落。前面兩段描寫項羽戰敗后在烏江邊自殺的情景,曲調低沉、凄切而悲壯,音樂的氣氛與前面的高潮形成鮮明對比。后三段則描述漢軍打敗楚軍之后率領漢軍凱旋回營的場面。音樂不再采用急慢交織的節奏來表現,而是通過緩慢的旋律、略快的節奏展現表現了漢軍勝利之后的歡悅心情和平和的氛圍。
《十面埋伏》用音樂敘事的手法,層次分明地完美展現了聞名古今的楚漢垓下之戰,琵琶的演奏技巧也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給欣賞者帶來了一場精彩的視聽盛宴。
還等什么?掃掃二維碼,去音樂中感受戰爭的激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