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坤
李叔同: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后,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后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號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送別》,歷經幾十年風雨依然經久不衰。它的作詞、編曲都是李叔同。在他身上,還有很多個第一,很多個頭銜。他主編了中國第一本音樂期刊《音樂小雜志》,是國內第一個用五線譜作曲、最早推廣鋼琴的人。他在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擔任藝術教師期間,講解和聲、對位,是將西方樂理傳入中國的第一人,還是“學堂樂歌”的最早推動者之一。不僅如此,他所教的學生桃李滿天下,著名畫家豐子愷、音樂藝術家劉質平都深受其影響,在對我國藝術的發展與推廣上,均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傳統教育的啟蒙
1880年,李叔同出生在一個官宦家庭里。父親李筱樓飽讀詩書,曾是進士,當過吏部主事,后辭官經商,先后創辦了幾家錢鋪,掙得偌大一份家業。同時,李筱樓喜愛做慈善事業,還愛好佛學,這對李叔同一直有著深刻的影響。不過,在清朝晚期的傳統家庭里,多多少少都透露出腐朽的氣息,李叔同的家也不例外。李筱樓妻妾成群,李叔同的母親19歲時嫁給當時已68歲的李筱樓,李叔同也只是李筱樓眾多兒女中的一員。因此,年老體邁的李筱樓對李叔同的教育并不多,并在李叔同5歲時去世。失去父親的李叔同以及年輕的母親,在這個恃強凌弱的家里飽受人情冷暖。幸好,李叔同的母親堅強、善良,他自己聰慧、好學。他從啟蒙開始,跟著自家乳母學《名賢集》中的格言詩,向兄長請教、通讀《神童詩》《今古賢文》《史記》《漢書》《文選》等,為他打下了一定文學基礎。不僅如此,他抓緊時間,學習任何他感興趣的東西,比如還向他家賬房先生徐耀延學習篆刻,師從趙幼梅和唐靜巖學習詩詞、書法。于是,這些興趣愛好,也讓李叔同在藝術界小有名氣。
結交名士
1898年,攜母親避禍的李叔同,來到了上海。在這段時間里,他結交了很多文壇名士,并與許幻園等人,組成了“天涯五友”,一起進行撰文、唱歌、奏樂等活動。這讓李叔同對音樂有了進一步的交流與進步。1901年,李叔同進入了南洋公學特班。在學校里,他不僅接受思想上的啟蒙、新的教育方式,而且認識了擔任校長的蔡元培。蔡元培先進的教育理念、對音樂教育的重視,為李叔同之后在藝術上的成就埋下了伏筆。1905年,學習了幾年日文的李叔同選擇去日本留學。在東京美術學校,他一邊攻讀油畫,同時學習音樂,并與留日的曾孝谷、歐陽予倩、謝杭白等創辦“春柳劇社”,演出話劇《茶花女》《黑奴吁天錄》《新蝶夢》等。
在日本這段時間里,李叔同清晰地認識到音樂強大的激勵作用,特別是合唱時,振奮人心的場面,讓他久久不能忘懷。于是,他與學習過西洋音樂的沈心工、曾志忞等人,進一步地提高樂理知識,學習西洋樂器,明確了用“樂歌”來改變、提高國民的思想境界。于是,他創辦了我國第一部音樂刊物《音樂小雜志》,提倡音樂“琢磨道德,促社會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會教育功能。雖然只辦了一期,但在當時,獨立為一門并不受重視的學科創辦期刊,其意義不在于它的影響力,而在于他開辟了中國音樂史冊的先河。他還出版了供學校教學用的《國學唱歌集》,從《詩經》《楚辭》等古詩詞中選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調等供學生學習演唱。
其實,早在出國前,李叔同就已經從事音樂教育工作了。他與黃炎培組成教育團體“滬學會”,他采取唱歌的方式引導學生的愛國之心。
執教一方,授業解惑
1912年,李叔同應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的校長經亨頤的邀請,擔任該校的藝術教師。李叔同教學認真、嚴謹,他自答應邀請后,就提出了自己的設備要求:每個同學要有一架風琴,繪畫室石膏頭像、畫架等也不可缺少。在當時那樣的情況下,這樣的要求委實算苛刻的。即使面對資金短缺的情況,李叔同也對此不讓步。在他看來,學生們要學習音樂,樂器的匹配是必須的。惜才的校長,想盡辦法,弄到了五六十架風琴、兩架鋼琴,還特意請李叔同來學校過目。于是,李叔同在這所學校一待就是6年。也是在這段時間,豐子愷、劉質平成為了他的學生,接受他的思想啟蒙。據豐子愷回憶起這段學習時光,也頗為感慨:“……我做中小學生的時候,圖畫、音樂兩科在學校里最被忽視。那時學校里最看重的所謂英、國、算,即英文、國文、算術,而最看輕圖畫、音樂… …因此學生上英、國、算時很用心,而上圖畫、音樂課時很隨便,把它當作游戲……然而說也奇怪,在我所進的杭州師范里(即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有一段時期情形幾乎相反:圖畫、音樂兩科最被看重,校內有特殊設備(開天窗,有畫架)的圖畫教師,和獨立專用的音樂教室(在校園內),置備大小五六十架風琴和兩架鋼琴。課程表里的圖畫、音樂鐘點雖然照當時規定,并不增多,然而課外圖畫、音樂學習的時間比任何功課都勤;下午四時以后,滿校都是琴聲,圖畫教室里不斷有人在那里練習石膏模型木炭畫,光景宛如一藝術專科學校。”不得不說,這些都歸功于李叔同的努力,是他治學的嚴謹,以及對音樂、繪畫的熱愛與教育理念,為這批學生創造了機會。
出家后,仍關心音樂教育事業
眾所周知,李叔同在中年時期就選擇出家,成為弘一法師。雖然心在紅塵外,但他仍然關心中國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他的學生吳夢非曾經說弘一法師,在出家之前認為音樂可以弘揚民族精神,出家之后仍在物質上和精神上支持上海藝術專科。
拋開李叔同一生為教育所做的貢獻,他還醉心于音樂歌曲創作。假如算上他為其他人作詞或作曲的作品,他一生創作的作品不少于100首。現在南京大學的校歌也是他譜曲的。當之無愧,李叔同是值得敬仰的藝術大師、音樂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