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慧+宗惠+程茹楓+張成
摘 要:在中國農村熟人社會背景下,已經形成以口頭承諾為主紙質證明為輔的效用體系。口頭承諾在生活中的應用范圍廣,在行為人之間的實際效用難以衡量,由此導致農村社會越來越多的口頭承諾糾紛。通過行為主體和社會環境兩個角度分析不同因素對口頭承諾效用性的影響程度,構建口頭承諾效用性評價模型。并提出增強農村口頭承諾效用性的對策建議:一是增強行為主體的自我主動性;二是加強社會環境的外部約束性。
關鍵詞:口頭承諾;農村背景;效用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9.010
0 前言
在我國農村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口頭承諾沿襲其特有的文化傳統滲入到社會生活,個人或群體之間存在眾多口頭形式的承諾。口頭承諾在生活中的應用范圍廣,在行為人之間的實際效用卻難以衡量,現階段越來越多因違背口頭承諾而產生的民事糾紛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究其根本,口頭承諾的有效性日趨減弱是道德誠信的滑坡。“道德誠信”是一種個人世界觀、社會價值觀,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無論對于社會或個人,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農村作為社會的組成單元、基層機構,道德誠信顯得尤為重要,而現階段其面臨的問題是人民必不可少的口頭承諾同日趨落后的道德誠信之間的矛盾。文章著力于促進口頭承諾的有效實現,不僅有利于提高個體穩定性、群體合作性、社會保障性,也將對提高鄉鎮基層結構的管理績效起到積極作用。對社會學的發展而言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Thomas C. Schelling開創了對可信承諾問題的分析;以Acemoglu為代表的政治經濟學者認為,擁有政治權利的人無法做出可信的承諾約束其未來的行動;諾思將可信承諾問題置于發展研究的中心位置,在經濟學文獻中將權力、可信承諾與政治制度乃至經濟績效問題聯系起來進行考察;劉和旺(2008)提到“可信承諾”不僅是國家理論的核心問題,而且是經濟體所面臨的最緊迫、最重要的一個問題。由此可見,關于口頭承諾的可信問題在社會各領域都有研究,但基于農村特殊文化背景下的分析鳳毛麟角。
1 口頭承諾的文化背景
承諾在我國古代是無論對于城鎮鄉郊居民而言,都是極其重視的。商鞅立木取信、曾子殺豬示子,流芳百世。在歷史鄉村,鄉舍鄰居間借還物事,父母雙方為子女定下兒時婚約,先祖商議劃分土地區域等大小事件均無紙質證明,即使有,經過歷代傳承也可能損毀丟失。但無論行為人雙方或是子孫后代仍然將其奉為金科玉律,極少違背。
改革開放初期,口頭承諾仍然維持了一種較高的效用水平。社會表現出強烈的“利他主義”,尤其是農村內生出一種被青木昌彥稱為“元制度”的社會規范。可以大致地認為所有人之間都能以口頭承諾為信,不必擔心會有一方違約的情況。但是,隨著經濟利益和市場規則的出現,口頭承諾已經不能成為較大事務的契約,更多的是出現在不涉及經濟利益的小事務上。
隨著現代化進程加速,我國農村傳統的熟人社會逐漸變成為陌生人社會,個體間的關系不再聯系緊密,彼此間的信任除了人際關系,還會有制度、文化、法律等其他因素的約束,正因為如此,在陌生人社會中口頭承諾的博弈雙方都是理性的經濟人,主要表現為柏拉圖所言的“利己主義”,一旦彼此的利益任何一方受到了損失就容易發生各種糾紛。當然農村社會的口頭承諾并不是對契約的不重視,而是發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
口頭承諾之所以廣泛存在,是由于集群內行為人的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完全性,行為人之間往往不需要或者沒有意識達成完備的契約。其共同的特點是:無法被第三方證實,也越來越難以對個人產生行為約束力。由此導致無效的口頭承諾越來越多,農村社會面臨越來越嚴重的信任危機。
2 影響口頭承諾效用性的因素分析
所謂口頭承諾的效用性,即是其有效性及應用性。可以認為,行為雙方在作出口頭承諾這一行為的時點上,達成了某種認識或者利益上的一致性。而一些口頭承諾糾紛的出現觀其根本是利益杠桿的變化,行為雙方往往因為在確立承諾之后兌現承諾之前的一段時期內出現新信息或者新形勢,一方利益發生變化而導致口頭承諾難以遵守。也就意味著,被承諾方將要承擔承諾方違約而導致的利益風險,那么建立衡量口頭承諾的效用性模型顯得尤其重要。
2.1.1 行為主體
R11—受教育程度。個體受教育程度影響其觀念形成、處事方式、是非辨析。
R12—價值觀世界觀。一個擁有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的個體單位會受道德觀念的有效約束,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對口頭承諾的遵守。
R13—社交范圍。當承諾人的社交圈與被承諾人的社交圈沒有明顯交集的時候,違背口頭承諾帶來的負面影響只在有限范圍內擴散,對承諾人本身沒有太大影響。
R14—社會地位。個體從事的工作、工種在社會中的地位及擔任職務的不同或私有資產的多少影響其在一定范圍的影響力。農村居民的流動性較小,博弈雙方通常都不陌生,有一定影響力的個體行為受群眾的監督也較為明顯。
2.1.2 社會環境
R21—文化環境,當一個鄉村整體道德水平較高時,口頭承諾的博弈雙方都有意識地去維護口頭承諾的效用性,而非因為偶然的變化因素去打破文化的長期影響。
R22—法律環境。中國法律對于淳樸的農村社會的威懾力不言而喻,當人們由于失信帶來的懲罰力度較大時,將對社會集群或個體產生行為約束。
R23—經濟環境。理性經濟人都有追求長遠利益的動機,不愿為了短期的利益而損害自己的聲譽。就博弈論而言,就是交易雙方更看重重復博弈,而非一次博弈,并且貼現值足夠大。當理性經濟人衡量違背口頭承諾時獲得的利益要比遵守口頭承諾的貼現值大時,即此時的機會成本很小,將會使口頭承諾的效用性大打折扣。
R24—信息環境。信息是個人行為受到監督的基礎。當一方的口頭承諾為多數人周知而非僅行為雙方了解時,或者因為農村社會居民的流動性較小,交易雙方通常都不陌生,知道對方的住址、單位甚至親戚時。一旦一方違反承諾,信息能在群體之間迅速傳遞,口頭承諾的效用性將得以保證。
2.2 計算各因素權重
采用AHP層次分析法來確定各影響因素權重。該方法由Thomas L. Saaty首次提出,把問題分解成各相關因素,并根據其中的相互影響關系分為遞階層次結構,通過對同層次因素兩兩比較,用5種判斷級別(即相等、較強、強、很強、極強),1~9比例標度表示差別程度,確定它們的相關性,構造比較判斷矩陣,得到影響因素的權重向量。影響程度較大的權重自然較大。權重矩陣為:
2.3 檢驗
各項因素賦值確定后,經過模型檢驗,反復調整賦值和權重的大小,得出準確的口頭承諾效用評價模型。
建立口頭承諾效用性評價模型,可以對評價對象評分數值分檔劃分,將影響每一個經濟人在社會活動中的交易成本,同時能為雙方在作出口頭承諾時提供有效參考評價做出客觀判斷,更加促進個體重視自身的誠信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減少民事糾紛,輔助有關單位完善社會管理機制。
3 促進口頭承諾有效性的對策建議
Sheplse(1991)指出,可信承諾有兩種意義,從動機意義看,主要是有符合當事人的激勵相容條件,可自我實施的可信承諾;從強制意義看,通過一個外在的約束或壓力使得承諾符合激勵相容條件根據該理論,構建農村口頭承諾的有效體系可從兩個角度入手,一是增強行為主體的自我主動性,二是加強社會環境的外在約束性。
第一,增強行為主體的自我主動性。盡管口頭承諾并不具有法律效應,也不是規范性的契約條款,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口頭承諾廣泛存在于個體間的交往和聯系中,避免口頭承諾的無效性,沿襲我國傳統文化的誠信精神。重視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建設,加強個人行為的道德約束和倫理建設。從根本上提高農村口頭承諾的效用性。
第二,加強社會環境的外在約束性。口頭承諾作為個體間彼此信任的工具,也是我國和諧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政府部門進一步加大誠信制度的建立,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法律部門加強口頭承諾的立法和監管,強化對違約失信行為人的懲罰;經濟部門提高違背口頭承諾的機會成本,使違背口頭承諾的行為成為一種風險很大而收益很小的活動;信息管理部門及時更新農村消息傳播渠道,加快其信息傳播速度,形成監督系統。從外部約束農村口頭承諾的違背行為。
參考文獻
[1]劉和旺,單穎.可信承諾與國家理論——諾思國家理論的新進展[J]. 統計與決策,2008,(10).
[2]羅光宇,張永亮.以自律、他律、法律共鑄農村誠信[J].邵陽學院學報,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