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巍巍
摘 要:中共中央在進行依法治國的過程中,為了構建全面科學的法律體系,保證人民的合法權益,要逐步形成以審判為核心的訴訟體制。這就要求在進行訴訟活動中,將司法規律和法治規律作為切入點,破解制約司法工作中較為突出的公平正義等問題。以審判為核心,使得我國相關刑事訴訟流程能夠具有較為科學的判決標準,實現了法律審判活動的實質化,切實做到證據調查、量刑活動以及判決結果的有序進行,實現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
關鍵詞:審判中心 ;庭審實質化 ;訴訟改革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9.068
1 我國目前訴訟制度存在的問題
在依法治國體系下,要求以審判活動作為訴訟制度的核心,以此實現案件證據的收集與事實的明晰,形成較為完整的審判流程。在此基礎上以審判作為中心,將庭審工作作為訴訟工作的核心,在法官的主持下,通過原被告雙方的舉證、質詢以及法庭辯論的形式,對原被告雙方的意見進行收集。法官在聽取意見的同時,需要對證人證言的可靠性以及證據的真實性進行裁決,簡而言之,法庭作為實現公平正義的平臺,需要對案件中涉及的證據進行收集,對違法行為進行量刑以及對審判結果的公布,最終實現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
而在當前的我國,“審判中心主義”有著較為明顯的局限以及不足,首先在偵查體系下,刑事訴訟的主要目的在于對犯罪行為進行控訴,使得追訴人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其次在傳統的訴訟模式下,法官在進行審判工作的過程中,對于卷宗過度依賴,這就使得法官的責任心無法得到培養,工作能力難以得到提升。最后,審判中心的法律框架,使得刑事訴訟結構難以得到有效完善,阻礙了現代化訴訟體制的形成與完善。
2 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實現庭審實質化的重大意義
“以審判為中心”有著較為深厚的理論深意,開展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對于我國法律體系建設活動而言,有著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首先,訴訟制度改革活動的開展,使得刑事法律活動中的公正問題得以有效解決,現階段我國刑事訴訟體系主要涵蓋了偵查、起訴、審判等幾個主要環節。公安、檢察院以及法院等不同部門在刑事訴訟中分工配合,從而滿足了我國法律活動的客觀需求。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這種訴訟方式有著一定的不足,特別是審判程序難以有效發揮對其他訴訟程序的制約作用。其次,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人權,作為憲法在刑事法律體系的延伸,對憲法中關于人權的規定進行詳細說明,為人權保護提供了必要的法律支持。審判活動的客觀性使得人權得到保證,偵查以及起訴辯護環節的開展,使得被告人具有一定的權利,確保自身的合法權益。
3 以審判為中心:實現庭審實質化的路徑
審判活動在實際開展的過程中,需要明確審判的重要性以及現實意義,充分到審判活動的開展需要以庭審為前提,以此可以說庭審作為審判活動的核心,對于提升審判活動的公正性有著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只有以庭審為核心,才能夠真正意義上劃清審判工作與偵查行為之間的界限,實現司法的獨立,也只有在這種體系下,法院的庭審活動才能夠取得實質化的進行。以庭審活動為起點,使得法庭審判活動中的一系列不合理的行為得到糾正,法官才有了更為廣闊的空間開展司法活動。同時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法律體系的現代化進程,整個司法環節得到優化,職權劃分更為合理,訴訟流程更能反映實際需求,因此,為了確保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活動的有序開展,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推進。
3.1 確立直接言詞原則
直接言詞原則,需要審判者對原被告雙方的證言、證人以及相關辯論活動進行聽取,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形成對案件的完整認知,從而為后續審判活動的進行準備了必要條件。這就需要對直接言詞原則的保證與落實,從具體操作來看,需要在法庭審理活動之前,將案件審查主體與法庭審判主體進行二元化的區分,在進行保證審判程序正當的前提下,對各項案卷進行移交。同時由相關人員負責進行信息的說明。對證人證言制度進行完善,在庭審過程中,一旦有證人需要進行作證,法官無論從案情審理或者司法工作的層面出發,都需要確保被告人的對質權,從而實現審判活動的程序工作。雖然新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對于證人出庭作證有著一定的說明,但是約束條件較為苛刻,難以真正發揮證人在庭審活動中的作用。基于這種情況,法律學者以及立法部門,不斷對證人出庭制度進行完善,并引申出直接言詞原則,將證人真正融入法庭審判活動之中,滿足復雜形勢下,法律審判活動的客觀公正要求。因此只有完善直接言詞原則,才能進一步地推進庭審實質化。
3.2 完善繁簡分流制度
簡易案件簡化處理,是世界各國的通行做法。實現案件的繁簡分流“好鋼用在刀刃上”,有利于將更多的司法資源用于重大復雜疑難案件。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對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作了適當擴大,并對程序制度作了適當調整。然而,由于簡易程序簡化程度有限,繁簡分流的功能作用不明顯。2014年6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于授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在部分地區開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試點工作的決定》,“刑事速裁程序”試點工作隨后在全國十八個城市相繼展開,這無疑是完善案件繁簡分流制度的一項重大改革舉措。一年來的試點情況表明,刑事速裁程序對部分犯罪情節輕微且被告人認罪的案件簡化程序、快審快結,可以不進行法庭調查、法庭辯論,大大壓縮了開庭時間,提升了訴訟效率,實踐證明具有可行性。深入總結試點經驗,推廣適用刑事速裁程序,實現案件審理環節的繁簡分流,必將為實現庭審實質化創造有利條件。
3.3 庭審內容須從定罪中心到定罪量刑并重
被告人刑事責任的劃定主要涵蓋了定罪以及量刑兩部分,與這兩部分相呼應,庭審工作的實質在于通過對定罪審理以及量刑工作的實質化操作,確保庭審工作的公正性。從實際情況來看,在我國量刑實質化有著十分突出的地位,然而我國傳統上采用的是以定罪為中心的定罪量刑一體化模式。在現有的模式下,法庭進行刑事案件審理的過程中,審判工作的中心在于被告人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一旦構成犯罪,如何進行罪罰的確定,但是法庭對于量刑過程中的舉證以及辯論并不具有一定的支配權。因此在這一框架體系下,原有的審判活動難以真正確保審判活動的實質化,從而導致量刑程序無法真正適應于各項工作開展的實際需求。這就使得在進行審判活動中,當事人的舉證以及辯論權利難以得到真正保障,整個審判活動的客觀性、公正性難以得到保證。
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需要從法庭定罪以及量刑兩個層面出發,推動庭審實質化的開展,通過這種方式全面保證原被告雙方在量刑定罪辯護權方面的平等性。同時我國相關部門也應立足于現階段法律工作的實際需求,對量刑模式進行完善發展,從程序流程方面入手,對被告人不認罪的案件,進行獨立的審判量刑操作。一方面被告人在認罪案件中,應建立起以量刑為主的庭審機構,并將被告人是否認罪作為標準,對刑事案件相關審判活動進行分流,使其能夠滿足不同的庭審需求。另一方面,在被告人不認罪的前提下,構建起獨立的量刑體系,將定罪活動與量刑行為進行分割,在有被告人認罪的前提下,才開啟量刑處理,通過這種操作,使得被告的權益得到保護,減少了庭審失誤出現的機率。
4 結語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背景下和新一輪的司法改革中,推進以審判為中心、實現庭審實質化必將成為法律人的重中之重。本文僅從制度層面,為庭審實質化的構建進行了若干思考。我們應當認識到,推進審判中心、實現庭審實質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其成功不僅有賴于上述訴訟制度的完善或改革,也要依托于司法體制、法官個人素養以及其他與法治因素息息相關的訴訟運行環境。因此,全面推進以審判為中心、實現庭審實質化需要我們進行不斷的探討。
參考文獻
[1]汪海燕.論刑事庭審實質化[J].中國社會科學,2015,(2).
[2]樊崇義.論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J].中州學刊,2015,(1).
[3]閔春雷.以審判為中心—內涵解讀及實現路徑[J].法律科學,2015,(5).
[4]沈德詠.論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J].中國法學,2015,(6).
[5]陳光中,步洋洋.審判中心與相關訴訟制度改革初探[J].政法論壇,2015,(3).
[6]葉青.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之若干思考[J].法學,201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