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立勇
摘 要: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先將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就業存在的問題歸納為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結構性就業問題日益突出兩個方面,然后提出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采取多樣化的措施培養“對口”而且具有競爭力的人才的對策。
關鍵詞:高校教育;就業管理;思想教育;畢業形勢;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9.079
就業管理是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板塊”之一,也是高校決策者與管理者最為關心的“板塊”之一。做好畢業生就業管理工作,不僅可以讓所培養的人才進入社會一展其才,也可因其增加學校的美譽度。學校擁有良好的美譽度,反過來又能促進自身的招生就業工作。但是,隨著經濟下行壓力日益增大,畢業生就業問題不容忽視。進入21世紀以來,特別是近十年來,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一直是國家與社會關心的焦點問題。以下,將從高校畢業生就業管理形勢及其對策兩個方面進行探討。
1 高校畢業生就業管理形勢
1.1 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人數穩步增加。有研究顯示,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人數由2001年的114萬增至2016年的765萬,十年時間翻了近7倍之多,2016年也因此被稱為“史上更難就業季”。與此同時,中職畢業生和初高中畢業生也充斥著人才市場,其人數與高校畢業生大致相同,增加了勞動力市場中青年群體之間的競爭。再而,有研究數據顯示,我國的回國留學人數已經由1978年的248人增加到2015年的40.91人,年均增長率高達22.46%,高于出國留學人數的年均增長率(為19.06%)。與畢業生就業人數發展趨勢相反,我國經濟發展態勢卻不容樂觀。其中,過剩產能會造成一部分職工下崗,經濟增長率也由改革開放以來長達30年年均10%的經濟增長速度下降至目前的7%左右。從以上數字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迅速增加的情況下,我國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呈現快速下降的趨勢,這一正一反的發展態勢使得畢業生就業問題更為嚴峻。此外,由于今后高校畢業就業人數依然呈現穩步增長(中國社科院預測我國勞動年齡人口中大專及以上學歷比重到2020年、2030年將分別升至21.6%、30%)而國民經濟增長率依舊呈現下滑趨勢,各高校所面臨著的日益嚴峻的就業問題將長期存在。
1.2 結構性就業問題日益突出
結構性就業問題是指人才市場需求與高校人才培養不對稱,其表現形式主要包括供不應求與供大于求兩種。就高校畢業生就業管理而言,是指學校所輸送的人才與人才市場需求不對口、人才輸送過剩或所輸送的人才滿足不了市場需求。具體表現為:一是就業地域傾向性問題突出。由于農村與二三線城市就業崗位比一線城市少,工資待遇也比一線城市低,工作環境及其條件也比一線城市差,因而高校大學生都傾向前往一線城市工作,也希望通過“熬一熬”在一線城市扎根落腳。
二是專業結構失衡問題突出。專業結構失衡意味著人才市場所需要的專業人才與高校所培養的專業人才不對稱,也即高校沒有培養出足夠多的市場上所需要的專業人才,或其培養出的專業人才過剩。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高度轉型期,產業結構變化加快,尤其體現在近年來“信息、教育、醫療等知識密集型產業雇傭大學畢業生比例快速增加,建筑、制造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雇傭大學畢業生的比例下降”。因而,高校所培養出來的有關建筑、制造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人才需求日益顯現出過剩特征。根據個人多年來對文科學生就業管理工作的了解,也深知文科專業學生所學的技能比較單一,而且停留在基礎知識層面。例如,大多數文科專業的學生往往比較關注自身所選擇的專業課程的學習(如主修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只求完成本專業課程的學習并取得相應學分),而對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卻并不在意(如學習法學或社會學專業知識);再如,大多關注本專業基礎課程及其基本知識的學習,而沒能關注更高層次專業知識的學習(如考取中級與高級資格證等);還如,只求考過基本的技能資格證(只求考過區一級或全國大學生一級計算機考試資格證、全國大學生專業英語四級等級考試資格證以及基本的學歷與學位課程考試等),而不考取層次更高的、更有含金量的資格證(如考取具有更高含金量的全國二三級計算機等級考試資格證、全國大學生英語六級等級考試資格證等);最后,大家都“扎堆”一些諸如“管理學”這類時下熱門專業的學習,而沒有按照個人興趣與人才市場需求狀況選擇學習課程。其實,所有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都存在關聯。在人才市場競爭壓力日益增加的情況下,高校學生單一、淺層的知識結構很有可能在人才市場中“淘汰出局”。
2 高校畢業生就業管理對策
2.1 瞄準人才市場需求,培養與市場“對口”且具有競爭優勢的人才
首先,我國教育正在向“大眾化”方向發展,各高校有必要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人才市場需求為導向,就是要求各高校要培養與市場需求“對接”的那類人才。例如,近年來,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業、電子商務等產業迅猛發展,造成了該類產業人才“缺口”比較大,由此為各高校所培養的人才提供了許多“崗位”。作為培養專業人才的各大高校,有必要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通過設置“對口”專業及其課程或專項人才培訓項目來培養“對口”人才。而且,學習是高校學生自主之事,高校管理人員(特別是與學生日常接觸頗為頻繁的輔導員)要積極鼓勵與倡導高校學生進行跨專業學習,以便增加多樣化的專業知識或專業技能。
其次,要著力提升所培養學生的過硬技能,即著力培養具有就業優勢的學生。一般說來,高校畢業生向社會招聘人員展現的成果主要包括“硬件”證書與“軟件”技能兩個部分。由于招聘人員難以在短時間內通過測試方式辨別出高校畢業生擁有的“軟件”技能(特別是口語交際能力),而且招聘人員一般也知道高校畢業生在應聘之前會強化自身訓練以“修飾”自己,因而他們往往通過比較不同畢業生的“硬件”證書(如營銷師資格證、會計從業師資格證等)來甄選人才。也因此,高校教師(特別是輔助在校學生成長成才的輔導員)有必要在高校學生入學時,就告知其可以考取的各種證書。一般說來,按照含金量或者考取的難易程度可將證書分為高含金量與低含金量的證書兩種。高校教師要積極鼓勵在校學生進行學生生涯規劃,努力考取那類具有高含金量的資格證書,如建議非計算機專業學生努力考取國家計算機二級、三級、四級資格證,非英語類在校學生考取國家大學生英語六級資格證書、注冊會計師、律師從業資格證等。
2.2 多措并舉拓展畢業生就業渠道
除以上提出的對策之外,各高校還可以通過其他多種措施來提升本校畢業生就業水平。具體措施包括:一是鼓勵在校大學生發揮自己的才智自主創業。在“萬眾創業時代”,可由學校會同風險投資公司聯合舉辦大學生創業競賽,以挖掘具有創業興趣與創業能力的人及其具有創業前景的項目;也可借助國家近年來不斷推出的大學生創業扶持計劃,結合政府給予的資金與政策優惠或者支持,將大學生“創業中心”、“創業孵化基地”搬到校內,在校內打造培養創業人才的“孵化中心”。二是積極響應國家提倡的大學生村官制度、中西部人才引進等的號召,鼓勵部分有意愿服務基層、服務西部的大學生前往這些地區發揮自己的才干。
參考文獻
[1]201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765萬 史上“更難就業季”大學生就業形勢[EB/OL]. http://www.eol.cn/html/c/2016gxbys/index.shtml
[2]中國新聞網. 人社部:2016年高校畢業生765萬人 就業壓力大[EB/OL]. http://career.eol.cn/news/201603/t20160301_1370245.shtml,2016-03-01.
[3]紅網. 破解“最難畢業季”需完善就業軟環境[EB/OL]. http://career.eol.cn/news/201605/t20160523_1400729.shtml,2016-05-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