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 2017年3月18日,為慶賀安徽省美術家協會綜合材料繪畫藝術委員會成立,由中國美術家協會藝術委員會、安徽省美術家協會、蕪湖市文化委員會、 蕪湖市文聯主辦,安徽省美術家協會綜合材料藝術委員會、安徽美術出版社、蕪湖市博物館、中央美術學院材料藝術工作室承辦的“周而復始——綜合材料繪畫研究展”在蕪湖市博物館舉行。
本次展覽主要是以中央美術學院培養的一批在綜合材料繪畫的研究與創作上取得重要成就的藝術家為中心,共展出60余位藝術家近年來創作的108組作品。展出的作品是這些藝術家在對不同材料的綜合觀察和使用中,對素材進行選擇、綜合、拼貼、嫁接,使之生發出種種新的語言、形式和風格,從而產生新的表達方式。
展覽在蕪湖舉行首展之后,還將先后在成都、深圳、晉中、濟南、哈爾濱、北京等地進行巡展。

1張元《紅荷濕地的記憶》120 cm×120 cm綜合材料2016年
附:畫展前言/張元(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綜合材料繪畫與美術作品保存修復藝術委員會副主任)
如是說
本次展覽是慶賀安徽省美術家協會綜合材料繪畫藝術委員會成立而舉辦的特展。在此首先感謝安徽省美術家協會楊國新主席的熱情邀請。特別感謝中國美術家協會藝術委員會、中國美術家協會綜合材料繪畫與美術作品保存修復藝術委員會、安徽省美術家協會、蕪湖市文化委員會、蕪湖市文聯對這次展覽的鼎力支持。還要特別感謝安徽省美術家協會綜合材料繪畫藝術委員會、蕪湖市博物館、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蕪湖市博物館等諸多機構和朋友們為這次展覽付出的一切辛苦努力。
綜合材料繪畫不是一個畫種,它是20世紀繪畫的一種自由的方式存在。它以開放包容的積極姿態跨界與多元交融,鮮活而多維度地蓬勃發展著……
當代藝術家陳心懋教授說:“在許多特定的時候,可以說媒材的變化即意味著觀念的變革,意味著形式語言的變革,意味著視覺藝術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宛少軍博士說:“綜合材料繪畫是當代文化的產物,是在當代語境中生成的概念,它體現了當代人們新的審美追求和展示個性自由的需要,是當代藝術家追求屬于這個時代創作特性的訴求,體現了當代社會對于新的藝術表達形式永不滿足的渴望。綜合材料繪畫當代性特征的本質是不可復歸的時代創造性,鮮明地展現了當代藝術家對于這個時代的思考和藝術觀念的變遷。”
當代藝術家陳向兵教授說:“縱觀綜合材料藝術在中國的發展脈絡,從物質的凸顯、邊界的超越和創作的觀念等幾個方面,都展現了解構性的意義,它不僅僅是指向藝術的轉機——更是對當代中國藝術教育的梳解和對中國藝術的重新發現。……從結構、形態和性能的角度說,綜合材料藝術講述的是物的敘事性,其異質性的暗示、象征性的語言、材料的物性在繪畫語言的交叉運行中不斷地被提示為不確定性的純粹,以至于它產生的整個話語都具有多元的意義。我們說綜合材料藝術是一種轉換性的解構方法,能夠打開不可能性的藝術形態,從藝術形態學意義上說,需要其不斷地前行才能獲得存在的價值。”
綜合材料繪畫作為一種方法,開啟了藝術思維與想象的新界域。正如英國約翰·伯格在《觀看的視界》中說:“當這種物質經過藝術家的勞作之后,它就變得和其他存在物不同,那個圖像所代表的東西被壓嵌入物質內部,而那個被做成某樣具體圖像的物質,也因此取得了某種非物質的特性,正是這點,賦予了藝術作品無與倫比的能量。”
在此,藝術的本體不再是先驗的存在,而是物質與精神的共生。藝術的本體也不再是文化的堆積,而是無數可能性的集合。
綜合材料藝術的深度是思想表現的深度,使多元格局的中國當代繪畫界已經無法統一為單一的藝術狀態,顯示出藝術在本質上的與時俱進。換言之,以綜合材料藝術為方法,就是以當代藝術為目的的。“……無論個人圖式化的符號表達,還是形式表象傾向關注表現技法,其內在規定性都符合藝術家對自我生活狀態的理解,符合個人審美在藝術形式上的自我塑造。作為藝術家首先應從否定自己的慣性與線性的思考模式為開端,以各種角度、方式去思考藝術。”
在這里概括簡錄的國內外當代藝術家、學者對綜合材料藝術或新繪畫的如是說,以此作為中央美術學院材料藝術工作室綜合材料繪畫研究展的前言,是當我讀到這些話語時深受啟發、鼓舞與聯想,更想在不可言狀的艱辛不懈的藝術求索的道路上與很多的當代藝術家和熱愛藝術的朋友們分享。
愿“周而復始——綜合材料繪畫研究展”為大家帶來視覺的精神愉悅及共勉。

2楊正勇《綠》60 cm×60 cm綜合材料2013年

3葛強《人體》90 cm×90 cm綜合材料2014年

4宋學智《地標》240 cm×120 cm×2綜合材料2017年

5曹吉岡《山影》100 cm×120 cm木板坦培拉2002年

6夏理斌《遠山的綠》80 cm×100 cm油彩丹培拉2015年